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自行拍摄,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在正定大十字街以北路的西侧,常山影剧院和另一建筑之间的狭小方寸中,有一尊唐代古碑——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我是在王家烧麦吃完中饭后,漫步来此的。此碑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两边建筑物的掩映下,显得很是其貌不扬,也鲜有路人为它驻足片刻。“清河郡王”是谁?他又做过什么伟业被人歌功颂德呢? ![]() 图1:掩映于建筑之间的唐代古碑 清河郡王即李宝臣(718-781),故此碑又被称为李宝臣碑,乍一看这名头还以为是皇室宗亲,实则不然。郡王是低于亲王一级的王爵,到了唐代中后期,大臣和节度使也可受封,而且数量还不少。李宝臣就长期担任成德军节度使割据一方,他本是奚族(鲜卑的一支)人,与宗室毫无血脉关系,连这名字也是皇帝赐的。有趣的是,新旧唐书中的李宝臣传都没有提到他曾受封清河郡王,而碑的事实存在则弥补了史籍中的这段空白。 ![]() 图2:“李宝臣碑”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 关于李宝臣出身最早的记载,是范阳一位名叫张锁高的将领的假子(养子或老婆与前夫所生之子,他属于哪种情况,不得而知),这时他的名字叫张忠志,而真正的姓氏显然已不可考。张忠志后来投了安禄山,又成了安禄山的假子(这回显然是养子了),在安史之乱中还有一段骁勇的往事,此后屯兵于如今石家庄土门关这一带,官至恒州刺史。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眼看着老安家扛不住了,“安忠志”也就投了朝廷,但很快再叛,不久“审时度势”果断又降了一把,唐肃宗就给赐了名字叫李宝臣。此时朝廷对于藩镇割据势力已渐渐无可奈何,反复无常的李宝臣不但没被追究,倒还一直给加官进爵以示荣宠。受三国演义的影响,人们常说吕布是“三姓家奴”,而纵观李宝臣一生的经历,实乃加强版的大奉先,而且还是四姓呐…… ![]() 图3:大唐清河郡王纪功载政之颂碑正面 这李宝臣的人品不咋地,还常有不臣之举,从大节大义上来说,实在是没啥可“歌功颂德”的。但他能割据一方二十载,兵强马壮屹立不倒,当也是有其过人之处和可圈可点的举措。唐代宗永泰二年(766年),其属下立此石碑,洋洋洒洒千余字,大加歌颂李宝臣“平定”安史之乱的功劳和治恒九年的业绩,其中虽不乏溜须拍马的溢美之辞,但仍是非常重要的唐代史料。李宝臣晚年迷信,门下有术士曰:“饮甘露汤,即天神降”,李宝臣喝完就被药死了,卒年六十有三,虽非寿终正寝,然朝廷尚有追赠,相比之下也算“善终”了。 李宝臣死后埋在哪如今都说不清楚了,有人说2011年曲阳田庄大墓就是李宝臣墓,但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倒是这尊纪功碑历经千年风雨一直得以保留下来。此碑为王佑撰文,王士则书丹,被世人称颂为“文采、书法、篆刻”三绝。这个王士则是李宝臣部将王武俊之子,讽刺的是,李宝臣死后其子李惟岳造反,被王武俊反杀,王武俊就当了成德军节度使,其子王士真后来还被封为清河郡王。 ![]() 图4:1953年修建的碑楼 ![]() 图5:现在保护的很“到位”,全方位无死角 ![]() 图6:双重栅栏,无法贴近一览碑文细节 1953年时,在碑的外面修筑了砖石结构的碑楼加以保护,如今又被两重栅栏围起,门有上锁,我便无法看到碑本身的风貌,更别说想细览“三绝”的精妙之处了。为了弥补这一缺憾,我在网上遍寻此碑的资料,终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一册日文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中找到了一张李宝臣碑的原始影像(看来当年旁边有牌楼什么的还挺热闹),今也借此文以高像素图独家公开。我还尝试在网上此碑碑文拓片,发现存世极少,2011年德宝拍了一张拍到五千多,就此打住。 ![]() 图7:独家高清公开——李宝臣碑旧时风貌 另,此碑亦有“风动碑”或“封冻碑”之别称,此名又是因何而起?我没查到相关典故,如果朋友知道,愿闻其详。 静思斋 于岳 2019年3月6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