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史之乱后粟特胡人的动向

 似是时食柿 2022-09-22 发布于上海

为内容明确有“遇安史作乱,漂泊至恒阳”这样的文字。无论如何,他在安史乱后继续任成德军节度使手下战将,勾当右厢草马使事。

《新唐书》卷一四八《康日知传》记:“康日知,灵州人。祖植,当开元时,缚康待宾,平六胡州,玄宗召见,擢左武卫大将军,封天山县男。日知少事李惟岳,擢累赵州刺史。”按李惟岳是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儿子,建中二年(781)李宝臣死时,惟岳任行军司马、恒州刺史,三军推为留后,但唐廷不许,遂叛乱,至明年为王武俊所杀[129]。《新传》不说康日知事李宝臣,而是事其子李惟岳,时间不明,但推测应当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永泰二年(766)立于恒州(今正定)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的碑阴,有“节度押衙、左厢步军都使、同节度副使、开府仪同三司、殿中监、兼左金吾卫大将军、上柱国、食实封三百户、榆林郡王康日知”的名字[130]。但这个碑阴的题名年代,未必就在永泰二年,根据康日知显赫的头衔,特别是任节度副使一点,应当是李宝臣在位的末年[131]。康日知于建中三年(782)正月背叛李惟岳,举赵州投降唐朝。二月,唐朝以康日知为深赵都团练观察使[132]。

《新唐书·康日知传》没有提到其父的任职。但康日知子《康志达墓志》补充了相关的情况:“自曾族曰延庆,皇朝左威卫大将军,徙居为京兆长安人也。祖曰孝义,皇朝万安府折冲,累赠户部尚书。考曰日知,皇朝兵部尚书、左威卫上将军,赠尚书左仆射,以忠信奉上竭诚。建中三年将赵州,拔城赴阙,拜晋、慈、隰等州节度使。公即仆射第四子也。”[133]延庆应即康植,大概因平六胡州之乱而得以从灵州徙居为京兆长安人。康孝义任折冲的万安府,在河东道晋州[134]。虽然开元以后的折冲府官已是虚衔,但表明他仍在唐朝任职。这样一个已经入籍京兆的家族,为何在康日知时又迁到河北,可能也是与安史之乱后粟特人的处境有关。在经过一番政治变动后,康日知在建中三年又回归唐廷,兴元元年(784)徙为奉诚军节度使,又徙晋绛,彻底回到中原。而他的封号也从榆林郡王转为会稽郡王,其家族也称会稽人了。

上面提到的《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碑》碑阴题名中,还有孔目官安都滔、节度押衙康如珍、左厢□□□将安忠实、右厢马军□将何□、左厢步军十将何山泉、衙前将康日琮、曹敏之、史招福等[135],很可能都是当地的粟特裔将领[136],则表明成德镇的兵将中也有不少粟特人。

3. 幽州卢龙

幽州是安禄山经营多年的老巢,原本就有许多胡人生活在这里。安史之乱后,由于安史部将内部的斗争,曾出现杀胡事件。《安禄山事迹》卷下记载:上元二年(761),幽州城内叛军将领阿史那承庆与高鞠仁相互攻杀,“承庆不敌而奔潞县。鞠仁令城中杀胡者重赏,于是羯胡尽殪,小儿掷于空中,以戈承之,高鼻类胡而滥死者甚众。”[137]安史之乱后唐朝任命的幽州节度使李怀仙,就是“柳城胡人也”[138],照理在他手下应当有其他胡人将领,但我们在史料中所见到的幽州其他胡人将领的记载却很少,这或许是由高鞠仁杀胡事件所致。

但这种突发的事件影响不会很长,对此后大多数幽州粟特人的生存更不会造成直接影响。幽州应当和魏博、成德镇一样,对胡人采取优容的政策。幽州境内的民众在房山石经上留下的题名,主要是安史之乱以后的文字,其中即有大量应当是粟特后裔的题名[139],表明当地民众中有大量胡人的继续存在。

以上所举的河北三镇粟特胡人的材料和我们的分析表明,在安史之乱以后,河北节镇对于胡人采取优容的态度,参加安史之乱的胡族将领被继续留用,许多原本在关内、河东等地生存的粟特人也迁到河北,在这里建立新的家园,有些得到新的发展,甚至坐到节度使的高位。这和唐朝直辖地区的粟特人纷纷改变自己姓氏、郡望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四、河北胡人祆祠的建立及其文化的传存

河北地区不仅为粟特胡人提供了生存之地,也为胡人文化的继续存在提供了条件。

因为宗教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中持续时间最久的文化因子《??的交融》一文中,考察了长安波斯人坚持自己的祆教和景教信仰的情况[140]。目前所知,长安有五座祆祠,分别在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