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昵称62611825 2019-03-07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把阅读引进数学学习,让学生多读课本,多看课外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他们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是非常必要的。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带来数学教学方法。
 

教导学生阅读中质疑。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质疑的过程是学生逐步理解问题的过程,也是思维能力发展的过程。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带着阅读的体会与疑问,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探讨是非真伪。教师要通过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检查学生阅读效果。久之,学生阅读的兴趣更加浓厚,质疑能力得到增强,思维的深刻性也得到了培养。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

读教材主题图,为数学阅读抛砖引玉。数学课本中的主题图具有形象直观、内容简明、主题突出的特点,对培养学生的能力有着文字不可取代的作用。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主题图,领会图意,把主题图与文字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补充、矫正,从而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如教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万以内数的认识》,先让学生独立看主题图,充分感受体育馆召开运动会的情境,再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数感。最后让学生估一估大概有多少人,并且说说为什么这样估。通过对主题图的一系列阅读、讨论,让学生揣摩到蕴藏在图画后面的数学含义,体会到数学书中的插图不是无谓的装饰品,而是需要去认真阅读、发现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为引出万以内的数做了准备。
 

读教材例题,为数学阅读搭建平台。现行教材对有关例题的处理是很好的,注重了引导学生明确解题过程。如:计算题用不同颜色的框标出分步计算过程;应用题也是先用醒目颜色的文字、图表说明分析过程及方法,再给出部分算式。在解题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布白"(让学生完成空缺部分的解题过程)。这些解答、思考的过程,以及课本中框出的总结性文字和有关的提示性问话等,都可让学生认真阅读,有助于真正帮助理解促进思考,并能灵活地掌握题目的解答方法。
 

2

数学课堂教学

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为了萌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新知的欲望,巧妙地设计新课导入,是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任何学科的教学,要想创造最佳的教学效果,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尤为重要。创设教学情境的手段和方法多种多样。教师首先要根据学生求知、求动、求趣、求异、求新的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创设出引人入胜、妙趣横生的情境。同时,教师还可以运用风趣、诙谐、机智的语言来创设情境。这样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极强的学科,凭空想很难把答案想出来。那么如何去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我想,在教学中,应恰当地把握学生好奇心,创造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教师应该将学生的生活和数学学习结合起来,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问题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让他们更多的机会中学习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趣味和作用,体验数学的魅力。如教学“认识角”时,从角这个字认识,看到这个字你能想到什么?这一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自然会想到了生活中的角,数学上的角,人民币当中的角和语文课学到的有关角的词语……这样使学生在脑中储存的对于角的有关信息全部暴露出来。然后教师小结,揭题――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数学上的角。
 

注重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教学活动中,我充分利用了这一重要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与人合作交流等能力,更为重要的是由于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利用,使课堂变的更有活力,学生学的更有目的,教学效果更为显著。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体积复习课时,我并没有把本节课课题定为复习课,而是别出新裁定为《火腿肠上的数学问题》,在课前让每人准备一个圆柱形小火腿,小刀。
 

刚上课就让学生动手,看能发现什么数学问题?有学生用小刀削皮,马上提出了包装一个小火腿,用塑料纸多少平方厘米?还有同学提出了如果使包装更为美观,先包一层保鲜膜后,再装入一个精致的长方体盒子中,这个长方体盒子至少得用硬纸板多少平方厘米?甚至有学生把火腿肠切成几段,提出表面积如何变化?还有学生把火腿肠切成最大的长方体或正方体,能求出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或体积吗?一系列的数学问题展示在学生脑海中,根据这么多的问题,小组交流能解决吗?整节课,课学气氛十分活跃,真正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不仅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创新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本节的重要知识要点,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

数学思维培养

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小学生的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是看到什么就想到什么。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示范、引导、指导,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获得一些思维的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问题,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思维,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有在思维的活跃状态中,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重点和学生的实际提出深浅适度、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这样就将每位学生的思维活动都激活,通过正确的思维方法,掌握新学习的知识。例如,为了了解学生对数学概念是否清楚,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运用概念进行判断的能力,可以出一些判断对错或选择正确答案的练习题。如:“所有的质数都是奇数。( )”首先,学生就要分析偶数里面有没有质数,而要弄清这一点,要明确什么叫做偶数,什么叫做质数,然后应用这两个概念的定义去分析能被2整除的数里面有没有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它自身,得出2是偶数又是质数,因而断定上面的判断是错误的。

数学思维培养

加深概念的理解,提升思维的深刻性
 

数学的性质决定了数学教学既要以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为基础,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品质的差异集中体现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差异,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教学中应教育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全面地思考问题,养成追根究底的习惯。
 

对于易混淆的概念,如不相交与平行、分数与有限小数、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等等,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辨别对比,认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同化概念的同时,使新旧概念分化,从而深刻理解数学概念。通过变式教学揭示并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方法的本质与核心。在解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发现隐蔽关系,优化解题过程,寻找最佳解法等。
 

4

培养学生数学兴趣

挖掘数学学科的内在美
 

数学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数学美不像音乐、美术、舞蹈那么直观形象。法国大数学家H・庞卡莱说:“感觉数学的美,感觉数与形的调和,感觉几何学的优雅,这是数学家都知道的美感。”对中学生而言,培养他们的数学审美体验,能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升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充分展示数学美感,诱发学生产生审美情趣和探求激情,以美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数学是抽象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联系的学科。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将抽象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帮手,这样不仅能有效地学习数学知识,也能够使数学成为生活中有用的数学,缩短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心理距离,减轻学习数学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兴趣。
 

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进入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是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教师一味地讲,让学生感到枯燥。缺乏学习兴趣。思维从疑问开始。教师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与教学目标、内容。学生认知结构紧密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已有的知识与所面临的情境之间的冲突或差异,进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提问方式,改变了学生听讲的被动学习,集中注意力,与教师达成教学的互动。促进学生思考探究,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精心设计疑问,制造悬念,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积极相互的参与学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