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思明居士 2019-03-07

正史不察,野史可据,目前有很多说法都说王莽为穿越者,但是历史容不得假设,需要证据可依靠,王莽新政种种超前政策,体现了他本人超前的思想,但因为不适应当时社会客观规律而失败,今天,一起来了解那时的种种。

历史主题:王莽新政

结果:盲目复古引发的悲剧

【时间】公元9~公元23年

【决策人】王莽

【失误简述】

公元9年,西汉的实际掌权者王莽发动了政变,西汉灭亡。他把自己的政权命名为新,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开始了一系列不合社会规律的改革。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事件背景:

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的侄子。

王莽从小拜名士为师,苦心学习,自幼好学。颇懂孝道,在内,孝顺母亲和寡居的嫂子,培养已故兄长的孩子;在外,广交好友,对待那些手有朝权的长辈们,更是恭敬。

王莽的伯父、高官王风生病休养在家,王莽亲身侍奉,以身试药的孝道行为超过了王风的儿子们,也感动了王风。

王莽的辛苦最终得到了回报,王凤临死时举荐王莽为官,当时统治者答应了。于是王莽就做上了黄门郎。黄门郎虽然是很低的官职,但常伴皇帝身边,升职的机会很多也很快。没多久王莽便做了射声校尉,品秩二千石,相当于地方的郡守,官职在当时已经是相当之高了。这时的王莽正是二十出头,风华正茂。

公元前16年,在王莽的叔父成都侯王商的请求下,王莽被加封为新都侯。此时的王莽三十有余,却没有丝毫骄横,相反,他比以前更加谦恭了。他和朝中钟臣友好往来,广结天下好友,还散去家财救济贫寒的宾客,赢得了很多人的尊敬。

元前8年,由叔叔王根举荐。王莽为大司马。此时的王莽还不到40岁。高升后的王莽依然像从前那样节俭、谦逊有礼,他不断地推举有贤德的人出任官职,还将皇帝赏赐给自己的钱都拿来分给大家。

汉成帝驾崩后,汉哀帝继位,但7年后也死去,汉平帝继位。在姑姑太皇太后的支持下,王莽做了汉平帝的辅政大臣。接着,王莽将傅姓外戚赶出了京城,而他自己却当上了安汉公。

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王莽将女儿嫁与汉平帝成为皇后。然后,王莽得到了“宰衡”的称号,位居上公,并逐渐将朝政大权独揽在自己手中。王莽独揽朝政引起了汉平帝的不满,但未等平帝采取措施,便被王莽毒死了。王莽又将刚满两岁的刘婴扶上帝位,此时的王莽终于露出了自己的篡位之心。

公元8年,王莽废掉刘婴,代汉称帝,改国号为“新”。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事件经过:

西汉王朝建立初期,人口稀少,生产凋敝。汉惠帝刘盈即位后,宰相曹参把道家清静无为的学说运用到政治领域,对人民的生产不加干涉,还多次减免赋税,以求增加人口、发展生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汉王朝社会逐渐繁荣,财富大量增加,但贵族和地主在政府不干涉的情况下,大量兼并土地,导致无数农民失去土地,沦为佃农或奴隶。

另外,自汉武帝以来,接连的战争使得政府支出庞大,沉重的赋税、力役,早已使人民不胜负荷。加上天旱与蝗祸经常发生,更加剧了人民的困苦。在崇古思想的影响下,王莽以周公为偶像,欲以恢复“唐虞三代”的模样,着手改革,制定一系列新的社会政策。

王莽参照古时官制,制定了新朝的官制。中央设置了四辅、四将、三公、九卿和六监。地方上则将全国分为9州、125郡。州设州牧,将郡太守改为大尹、都尉改为太尉、县令改为宰,后又设置卒正、连率等官职。这些变革,存在着浓厚的复古意味,官名虽改,但实际职权却没变。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王莽的新政主要包括:

(1)实行土地国有。恢复古代的井田制度。禁止私人买卖土地,严格控制拥有土地的数量,八口以下的家庭,耕地不得超过九百亩,超过的一律没收。

(2)重新分配耕地。对失去土地的农民,由政府补分。以一对夫妇百亩为原则,不满百亩的,由政府补足。

(3)改革奴婢制度。冻结现有的奴隶数量,禁止继续买卖和产生新的奴隶、婢女,使其自然消失。

(4)强迫劳动。制定无业游民惩罚措施。如规定凡无业游民,每人每年须缴纳布帛一匹;无力缴纳的,政府强迫其服劳役,并在劳役期间供给饮食。

(5)专卖和货币、自然资源归中央。禁止酒、盐、铁器等私人贩售,律实行国家专卖。剥夺富豪铸币的权力,货币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山上水中的自然资源一律收归国有,统一开采。

(6)建立贷款制度。因丧葬或祭祀等原因,民众可以向政府贷款,只需归还本金,不收利息。如果因从事农业、商业生产向政府贷款的须缴纳利息,利息为纯利润的十分之

(7)政府干预经济。由政府控制物价,防止商人操纵市场。日用品在供过于求时由政府照成本购买,反之则由政府卖出,防止物价上涨。

(8)征收所得税。政府对一切工商业都征收纯收入1/10的所得税,政府用这项收入作为贷款或者平抑物价的资金。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王莽改革的基本指导精神是“复古”。他不顾当时社会基本情况,坚持恢复1200多年前的井田制度,颁布王田令,同时禁止土地买卖,这种措施本身就是一种倒退,是无法实现的。

王莽的很多改革措施,都需要复杂的计算和高超的技术手段,比如工商业所得税的缴纳,都是纯利润的1/10。这需要复杂的成本会计学,按当时的科学发展程度,没有人能够胜任。而且王莽所依靠的不是专业的技术人员,而是行政官员。要求超出他们的能力范围,失败是必然。

王莽的改革涉及很多社会的弊病,革除这些弊病就必然要侵害到一部分利益集团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怨恨,对新政疯狂反击。比如土地国有使地主怨恨,禁止私钱使富豪怨恨,禁止买卖奴隶使奴隶贩子怨恨等,他们的反击成为王莽失败的重要原因。

而且,所有的新政,无不依靠严酷的刑罚来强制执行,违背法令的人将被流放。流放在封建社会是仅次于死刑的一种刑罚,流放后还要服劳役,以后也不准再返回家乡。吏民因买卖田宅奴婢、私自铸钱及牵连受罚者不可胜数。

事件影响:

王莽实行新政期间,全国各地普遍发生旱、蝗等灾荒,人们对新政越来越不满,最终民变四起。公元23年,一支起义军攻入长安城。王莽率残兵败将千余人退守渐台。最终将士全部战死,王莽也死于乱军之中,被士兵肢解。几天后,王莽的人头被悬挂在了南阳宛城市上,人们纷纷向其头上扔石子,甚至割下了他的舌头。王莽死了,仅存在15年的新朝也灭亡了。他推行的新政也随着他的身亡国灭而彻底失败。

孰是孰非?王莽新政究竟做了哪些“超前举措”,让后人如此评判

注:遍布全国的反莽浪潮

王莽掌权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拥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对。王莽进京时曾召请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为国师,被孔休杜门谢绝。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禄大夫龚胜,太中大夫邴汉等也请求谢官归里。公元6年,安众侯刘崇率百余人攻宛,因人少失败。

公元7年9月,东郡太守翟义打出“为国讨贼,以安社稷”的旗号,起兵十余万,立严乡侯刘信为天子,三辅二十三县十余万人起而响应,闹得都城周围十分紧张。

公元8年9月,期门郎张充等六人密谋劫杀王莽,拥立楚王,事发后被诛杀。新朝建立后,反莽活动仍没有停止。

公元9年4月,徐乡侯刘快率数千人起兵。真定人刘都等密谋举兵造反,事泄被诛。

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于新莽政权频繁的征发,相继弃城郭流亡为盗贼。公元15年,五原(今包头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一带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骚扰,数千人起而造反。

公元17年,瓜田仪在会稽长洲(江苏苏州)率众起义。

同年,琅琊海曲(今山东日照)妇女吕母为被县宰冤杀的儿子报仇,率众攻破县城,处死县宰,自称将军,出没于海上,其势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吕母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农民起义的第一个女领袖。

公元18年,东海(今山东郯城北)人刁子都率众起义,队伍迅速发展到数万人,活跃于徐州等地。在北方,也出现数十支起义军,其中较为著名的有铜马部、青犊部、上江部、城头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张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东北)的起义、羊牧在江夏(今湖北云梦)的起义、秦丰在南郡的起义、王州公在庐江(今安徽庐江西南)的起义。这些义军人数不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数十万,其活动范围往往跨州连郡,活跃于广大地区。

在当时遍布全国的起义军中,有两支最大的队伍,成为农民起义的主流,这就是南方的绿林军和北方的赤眉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