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

 汉茂油桃 2019-03-07

蒙曼

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百家讲坛主讲人、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

2002年至今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任教,主要研究领域为隋唐史及中国古代妇女史。著有《唐代前期北衙禁军制度研究》。

2007年登上央视百家讲坛,先后讲述《武则天》《太平公主》《大隋风云》等,并出版相应图书,产生了巨大影响。

2016年起担任中国诗词大会节目评委,以其深厚的学养和探幽入微、幽默风趣的点评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2018年4月出版首部唐诗赏读作品《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

蒙曼: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

图书简介

《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

继《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之后,著名隋唐史学者、中国诗词大会评委蒙曼推出品读最美唐诗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带你重返大唐,品读最美唐诗。

该书以喜、怒、哀、乐、怨五种人生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从人生五味的独特视角,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通过对精心收录的30余首唐诗解读,将唐诗的精神情感与现代人连接起来,为读者展现唐诗虽经千年却永不过时的恒久魅力。

蒙曼: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

2019年初,继《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之后,中国诗词大会评委、隋唐史学者蒙曼“品读最美唐诗系列”的第二部作品《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正式与读者见面。该书收录30余首唐诗并做解读,以“喜、怒、哀、乐、怨”五种人生情感为切入点,带领读者从人生五味的独特视角,体会唐诗里的五情五味。《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由磨铁图书旗下子品牌可以图书策划推出。

蒙曼老师在新书的自序中写道:“诗是人写的,也是写给人的。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四季是什么?春夏秋冬,对应着人生,就是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

围绕着唐人的五情五味,也就是围绕着从古至今的人生五味。人有五情,人就活着,诗有五情,诗就永恒。

选诗的标准首先是诗好

记者:您的上一本书《四时之诗》和这本《人生五味》都是品唐诗的,两者有什么不同?

蒙曼:上一本这个系列的书叫《四时之诗》,是按照一年四季的角度跟大家分享一些非常美妙的唐诗,这一次是人生五味,在每一个季节,无论人生的每一个季节也好,自然的每个季节也好,我们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感情,比方说喜、怒、哀、乐、怨,这些感情构成了我们人生最真实的色彩。所以,在我们的诗中,其实也都是在讲这些人生的境遇、人生的问题和人生的应对,然后产生了这样一些诗篇,所以这本新书要跟大家分享这样一个情感属性的话题,人生五味。

记者:《四时之诗》是按节气节日的时间思路来讲的,这次的新书用人生的五种情绪讲诗,都很新颖。这两种思路有什么关联呢?

蒙曼:四季和五味之间是什么关系呢?人的一生,从纵向看,是四季,从横向看,是五情。人生四季,我觉得应该是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就犹如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样。五情是什么?喜怒哀乐怨。对应着人心,就是那些回环往复,起伏不定的心情。都和人密切相关。

记者:书中按喜、怒、哀、乐、怨五种情绪的选诗篇幅安排,喜、乐、怨、哀这几种情感的篇幅明显比怒的篇幅更多,这是如何考量的呢?

蒙曼:在《蒙曼品最美唐诗:人生五味》这本书里面,喜、哀、乐、怨占的篇幅都更大一点,但是怒占的篇幅会相对小,因为我们的古典诗歌的情绪本身是以慰藉为主,怒是一种更加强烈的感情,因此也没有那么多愤怒的诗歌,而且我们也不希望人生走向愤怒,我们希望在更加流畅和舒缓的情感中,解决我们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记者:五种情绪的选诗大体是按照什么标准?这个背后的考虑是什么?

蒙曼:选诗当然是以诗的标准来,首先还是诗好,也就是这首诗能够忠实地表达这种情绪,不仅是丰富地表达这种情绪,而且是诗意地表达这种情绪,让人觉得这首诗本身就是好的。另外,除了诗好之外,我们也希望它的情绪足够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们能够随它一起经历五味悲欢的心情,从而更深刻地了解我们的生活。

在我的生活中,诗更多的是审美意义上的存在

记者:您如何看待大众对诗词文化的接受,比如有人主张不能单单停留在个人理解的审美阶段,而是通过一些途经真正去靠近诗词。

蒙曼:我觉得大众跟诗歌的关系,可以是一种任何形式的存在,为什么呢?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尺,比如我们不能说,一个人应该以这种方式亲近诗歌,而不能以那种方式亲近诗歌。

但是我们主张循序渐进,当你倾注了自身情感之后,我们当然也希望你能够有一些诗歌审美的知识,我们还希望你有一些对这个诗内在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最后才期望你能够通过诗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等等,我觉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哪一个角度切入都是好的,只要您觉得它对您的人生有意义,那么它就是您值得一读的作品。

记者:之前您说过诗词是中国人文化的最大公约数,您也经常去各地做讲座,现在对这个观点有什么更多的感受?

蒙曼:其实我现在觉得,诗词不光是中国人心灵的公约数,其实也可以成为全世界所有爱好汉语言文学人群的精神的公约数。比如近日刚刚播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节目中有来自国外的选手,他们说当他们了解到“床前明月光”的时候,再回家乡去,看到月亮的时候,心情都会不一样,会知道在全世界范围内,有一些人以那样的方式思考月亮,理解月亮,感悟月亮,我觉得这就说明我们诗词的影响范围其实可以更大。就是说,人类共有的心情,如果在这里体现出来了,它其实可以成为承载人类灵魂,人类梦想的一些共同的美好记忆。

记者:《中国诗词大会》第四季近日已经播出,这一季的录制您有些什么新的感受?

蒙曼:感受就是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喜欢诗的朋友遍天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7岁的小朋友,70岁的老人,他们都在诠释他们对诗歌的理解,以及他们对诗意的理解。另外,仍然会看到各种职业的人,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在欣赏着中国古典的审美。所以我想这个思路是一样的,我们一直都在讲《中国诗词大会》为什么可以赢得人心,并不是我们打出多少高难度的诗篇,而是它承载了那么丰富的感情,把我们所有的喜怒哀乐都包含在这个节目当中,每个人都能在那里找到共情,所以我还是推荐大家看看节目,读读诗。

记者:您在高校是历史教授,诗词和您的关系是怎样的?唐诗在您的日常生活中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蒙曼:唐诗在我的专业中是史料形式的存在,因为实际上唐朝的史料没有大家想象的这么多,除了传统的以史书形式存在的史料之外,唐诗也是史学研究的富矿,从老一辈史学家到今天,大家一直沿着这个路子走,所以我们知道很多反映社会生活的诗歌。

在我的生活中,它更多的是精神意义上,审美意义上的存在,我们希望生活在可以跳出来一点点的世界里,希望能够以一个新的角度,来看我们生活的滚滚红尘,这个时候,诗可能就给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地,允许我们有一个新的视角来观看人生。

记者:除了出版新书,您接下来在诗词普及和传播方面还会做哪些事情?您以后会长期在这块领域做一些工作吗?

蒙曼:首先,诗词的推广和传播是件好事,只要我有余力,只要大家还喜欢,我都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我的感悟与心得,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当然,具体的方式可以再探讨,但是心情不变。

记者:您能给喜欢诗词的读者几句寄语吗?

蒙曼:爱诗的朋友,有一首诗特别好,是李白的《长干行》,“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我希望我们对诗一直保持这样一种青梅竹马的爱恋之心,这种心是那么自然,那么纯洁,那么有魅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