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细节处判铜镜真伪

 睫毛上的风尘 2019-03-07
        大家看此镜,请问:东汉星云镜纹饰面全是铸态,没有一丝加工打磨痕迹,镜子立缘还有毛刺,有这种例子存在吗。







      这种镜子很容易造假的.这种毛糙的感觉,象是翻砂工,老气也不够.本人看假.说对勿赞

      发黄的颜色是用铜刷子刷过, 这样的孔雀蓝锈还没有人可以做出的



      仅看原贴的图片,我也看真的,至于这种锈么,确实挺耐看,但时代总在进步么。不用什么铜刷,用把小刀不用半小时,可以刮成两面全白光的一流品相。

      在显微镜 下  是结晶 体。  俺买了一个。会不会是 返黄铜,剃一下有红斑.........都是斑竹呀

      往镜子上吐口唾沫,用白棉花擦一下,看染色没有,如果染色,可能说明是假锈

      镜的立缘上有毛刺也从没有过,这会划破手的,不合常规。

      汉镜有几个地方是需要加工d处理过的

      开门的不能再开门了的东东,边上属于粗打磨!一眼真的东西再说假那古玩没法玩了!

      看铜镜的真伪个人认为在诸多古玩品种中还是属于较简单的一种,其最主要的应该还是铸工,单纯的看包浆,看锈那是没有用的。

      这面镜铸工没有丝毫的问题,容易让人看假,也仅仅是包浆不靓或者说是处理过当的问题,当然这只和器物的经济价值有关,和器物的真假没有任何关系。

      从形制上、风格上、铸态上、绣色上来看均无问题,也就是常说的大开门。仅仅是没有打磨而已,没有打磨并不是判断真伪的依据。打磨的方式和痕迹与时代特征不符倒是可以作为判断依据。

      并不是每个品种都要有打磨痕迹,有毛刺是因为未使用,此镜开门。

      这种星云竟文饰简单,感觉仿制很容易.也没有什么风格不风格的.镜子表面感觉和翻砂的工一样粗,以前做镜子应该是用很细的泥做范的,不应该这么粗.常见的汉镜打磨不到的地方也是很细致的,没有这么粗的.比如大的汉镜有龟裂纹,有龟裂纹说明没有打磨,可以看到,龟裂纹之间的地张很平,很细.你还是吐口吐沫上去,等一会儿,用白的卫生纸擦一下,看有没有染色.还有一个办法,用一个内窥镜,伸进钮下面的穿里,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古人作竟,钮眼里面很规整,如果里面没有什么形制,就有问题了.再有一个办法,小心扣一块锈下来,看看锈和镜子的接触面染色没有.通常硬锈与镜体的接触面会有氧化层,也有包浆,如果没有这个氧化层,说明是假锈.还有一个办法,去检验一下成分,让卖你镜子的人出钱,如果是真的,你把验镜子成分的钱给人家报销,外加误工费;如果是假的,让对方全额退款,外加误工费.汉镜应该是很细致的,因为高锡铜的原因.所以线条应该很精美.你这面镜子,线条很粗,星和纽也没有尖.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放大的原因.

      感觉这面镜子的锡成分低,所以作不出汉镜精美的感觉

      你这面镜子,没有修范的痕迹.怀疑中.你这面镜子的钮的疑问也很大.从图上看,钮的上下一般粗,这样没法脱范的.怀疑中.从您的手看,这面镜子有10厘米.10厘米的汉镜一条龟裂纹也没有,也怀疑中.

      我看 不到代,会不会是宋的??

      真,俺想没问题,有面星云可以和楼主的比较.


      并不是每个品种都要有打磨痕迹,有毛刺是因为未使用,此镜开门。

      您说未使用,从局部无锈的镜面看是已经脱模后磨亮可以照人了的。纹饰面不打磨可以解释为偷懒,立缘上不打磨就不怕划伤手?照理说未打磨过保存到现在的星云镜是有可能存世的,但有谁拿得出照片

      没有照片,并不能代表没有,万一真的有那么一面呢?不过,打磨镜面,不打磨边,有点说不过去。而且钮的顶是平的,特平,显然是打磨过的。不懂为什么打磨面,打磨钮的顶,不打磨其他地方。

      打磨边并不难,在古代的比较原始的传动的“砂轮”上磨几圈,边就打磨平了。打磨平的话,就看不出是合范平放从镜钮部位浇铸,铜汁从范缝挤出后上翻凝固的了,你说是不是

      不对吧,古法不是从镜钮浇注,而是镜花纹和镜面两处合范,从侧面浇注,董先生的论文里有图。所以,汉镜的侧边一定要打磨,不打磨就会有浇口的痕迹。这面镜子弄巧成拙了,可能故意留了范痕。造这面镜子的人,不知道古法是侧面浇注,所以。。。。

      不是宋仿,铜色泛白,    疑点是:一,该锋利的星云尖不锋利,(和正常星云镜比较)  二.不该锋利的镜缘倒是很峰利,微观看镜缘象针尖细的毛刺青铜经过二千多年就是当时没打磨好也应该风化或矿化,锈蚀没什么了,如何还有呢?  三  内区俩圆边为什么没毛刺    .四锈不踏实,除了兰锈其他锈好象二层皮附着不牢固,蓝锈都是薄薄一层,只有一个地方.俩连弧中间有一小堆,这种情况不多见,     市面卖的显微镜看锈的风化和金属结构倍数小,要用专业的才行,价格贵些    五  北坑汉镜镜面锈的层次,颜色不看好.      什么锈都是可以移植的镜主照片如不偏蓝就更好..赝品移植锈绝缘阻值高

      这块镜的锈色是最值得肯定的,但如果是传统意义上的移植锈代价是很高的,不可能用在这种价位的铜镜上。是不是现在科技发达,在这方面又有新突破呢。

      那是.锈是真的镜子是假的情况不少见.   移植锈和真镜子锈绝缘阻值大不一样.这不只定性的从感觉上看不一样,所谓附着牢固不牢固  移植锈 和镜子价格比那是很低的.修铜器的老师傅都知道的.不是可能不可能的问题.而是完全可能的如果锈是真的这种方法不行,只能在不刮锈的情况下测绝缘阻值,     您说的那种假锈高仿镜少用

      530兄用自已的专业知识来研究铜镜,非常钦佩!可镜友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测绝缘阻值是一种什么方法,需增添什么设施?价值几何?一般镜友可否操作,?都是问题,有几个镜友搞的懂“绝缘阻值”这么专业的术语?我以为,在此版面介绍铜镜知识,首先要考虑大多镜友可否操作。530友以为如何?

      是个电工就有,价格就普普通通汉镜价.不懂慢慢来,那也不能吃药呀,这是方向问题吧,测阻值只不过是办法之一电阻值,初中就都学了的

      你说的什么阻值太玄,担心你忽悠.直言了,勿怪

      有道理,假锈里有黏合剂,绝缘性能好;假锈的电阻应该高才对.不是否定科学检测。

      我只想说一点,测绝缘阻值是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以此为依据,那只需要一天时间,造假就能攻破这个课题。而且此类“科学鉴定”只会将初学者全都带到沟里。

      我见到不少人抱着青铜器看都不看,就又是舔又是闻的,然后告诉我书上说就要这样去鉴定。笑话,要真要这样去才能鉴定了,造假的对付人鼻子岂不是比对付狗鼻子要容易的多?
个人认为鉴定归根到底最最重要一点,就是多看,看过各种坑口的星云镜百十面之后,所有疑问都不是问题了。就像我们区分日本人韩国人中国人一样,不需要他说话,不需要交流,只要看他的行为做派就能区分出来,并不一定长得象棒子就一定是韩国人,也有可能是日本人。

      从洛泉轩所发12楼的帖子看,镜子不应有向题;但从杀破狼所上诸图,又有可以质疑的地方,清锈清的太厉害了?用排除思路逐次判断:首先,杀破狼在镜子上取足够份量的绣(正、背均可),用火烧一下,此锈若可燃,即可知诱是假的。具体操作较繁杂,可电话资询。
锈如果是树脂或者松香的,可以燃烧的;如果是化学物品,各种铜盐,是无法点燃的。不过,如果是粘上去的锈,用的粘合剂之类的东西,应该是可以分析出的。铜锈的成分以铜盐为主,真锈和假锈的化学成分应该差不多的。

      在下不玩镜子,但这个镜子在下看来不仅开门,而且是长期使用过的,并且在入土之前是刚刚打磨过镜面,所以才会造成镜子侧面的痕迹。要知道一面镜子在其使用过程中是要经常打磨抛光镜面才可保持光亮照人的,这个镜子的纹饰部分的磨损表明了它是长期使用过的,并且侧面的痕迹明显是打磨了镜面后,镜面被打磨的多余的金属发生塑性变形被挤到此处,而未进一步仔细把侧面磨光造成的。

      此镜子的坑口大概是河南南部,偏潮湿,故包浆和锈色略呈现水坑特征。

      很多细节往往并不和人们认识和习惯看到的那样,包括锈、包浆,因为影响它们的因素太多了。看一个东西还是应该从整体上关照,先把握大的方面,再去分析那些偶然形成的细节。
在诸位玩镜子的老师面前班门弄斧,请多指教。

      先用的轻弗酸洗了一下  又用铜刷子刷了几遍

      测量绝缘阻值(电阻值),随让从道理上是说得通的,但实际操作起来恐怕难度极大。
首先,你得先积累很多资料数据,因为铜锈有很多种,氧化铜、碳酸铜、硫酸铜等等,细分起来恐怕会更多,并且常常是多种类型的锈共生。他们的电阻值肯定是不一样的。这种积累数据的条件在一般的环境下根本不具备。
      其次,自然的铜锈不是在实验室中制备所得,故含有大量杂质和附着物。其中泥土、水分的含量会造成阻值的重大变化。
      其三,取样是个问题。不同薄厚、长短甚至测量时触点工具作用于样本的压力对阻值的影响都很大。
      其四,高水平的伪品,锈本来就是真的,甚至就是本身自己生发出来的。这个咋办?
      
      祭坑的东西,所以很多加工细节没有处理到位,这根本就不是实用器,不考虑镜缘挂不挂手。《长安汉镜》著录一面汉镜,甚至于钮未穿孔!

      “在下不玩镜子,但这个镜子在下看来不仅开门,而且是长期使用过的,并且在入土之前是刚刚打磨过镜面,所以才会造成镜子侧面的痕迹。”
      老大的话有道理,但也不完全认同。铜镜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因表层氧化,照物逐渐模糊,是需要经常打磨的,但这种打磨只是用布或镜刷沾磨镜药(颗粒极细小的研磨剂)进行的细微打磨,是否有可能造成如此大的金属塑性变形?另外这样打磨一次后只能保持几个月,若每次都需损耗如此大的金属量,那铜镜岂不是一二年就要报废,而事实证明古代一块铜镜是要用很多年,传很多世的。

      从镜面逛街度和整体磨损看,这个镜子肯定是实用器。

      钮未穿孔的镜子有可能是铸造的时候,范芯失落了。

      汉代不打磨的确实少。一半的星云镜边上的打磨痕迹通常是环向,感觉最后一图竖向的,确实蹊跷。俺也想听听高手们怎么看。

      竖向有可能是为了凿掉毛边 但是为何没有环向的磨痕?另外凸出来的毛边是多余金属塑性变形,高锡青铜是脆的,怎么会变形?

      磨一下就知道喽。延展性是金属的特性之一,所谓青铜脆也是相对而言的。

      还有个可能:这个不到汉代,或者说是唐仿或五代或宋早期仿镜。唐以后的镜子都是整体浇筑,有的也没有汉代的修范工艺,而且钮为平钮,铜质也偏软些。没有汉代那么脆。所以镜背上的面会有坑坑洼洼的感觉。
      
      个人以为后期保养性的打磨只针对镜面,镜边是脱范后就加工磨好,从此不再磨了的

      汉代的星云镜子,愣是棱角是角的,而唐宋则圆滑的多。

      汉镜上纹饰有的部位要打磨,有的保持铸态不打磨,但不打磨的部位也从来不是象这块皮壳的 也许我没见到的原因?除非造葬镜要求不同本来就用粗沙制范

      宋仿镜就有这样的表面,也有这样的泛黄现象。汉代,这样的现象确实少见。

      汉墓所出 绝非唐宋所仿,想不到铜刷子一刷成假的了  呵呵。看来还是应该保持原生态的好

      这面镜子的讨论的确很有意义,我还是想说,对镜不对人。相互学习吧!还是想在说一下,古代铸镜就没有不加工的说法,包括陪葬的镜子,尤其是汉代,或多或少铸造后都要加工的。不要光说,请保持汉镜铸成后也有不加工的这样观点说法的朋友找即使一面这样的镜子发上来!

      肯定要加工,不加工,镜边要突出一个大浇口,而且肯定是环型打磨.

     镜子真假不是用刷子刷假的,我也奇怪了,看图这么好的坑口刷它干什么?难道真的看到此镜是汉墓出土的?我说不要讨论了,就此为止吧,古玩行里有句老话,有一丝疑问的东西都不要的。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此镜新活。镜主如果对此镜还是坚持真品的话,我倒有个提议,不妨把此镜由盛世收藏网站指定一个地方,约好时间,有时间的朋友亲自上手此镜断真伪,也算是个镜友小聚会吧。呵呵!

      什么可能都有的,我是指加工打磨和使用情况,

      这个镜子整体看还是很开门的,尤其是锈.大开门,

      假锈能做成这样,铜器就没法玩了。

      更何况现在机器做的东西出差错的都很多,最典型的比如错版钱币,邮票.错了以后还流通到市面上.古代的东西,不可能那么精确的.

      “难道史料记载和画像图片上都显示,这种为了保持照面良好反光,几个月就要做一次的打磨都要厚厚刨掉一层的?高强度打磨时金属因延展性而形变出来的毛刺多半也是酥松没啥强度的,二千年后还能保持锋利扎手?”
      兄有点抬杠了。打磨铜镜在很早就有专门的工匠,并成为一种职业。从图上和一些史料中看,其形式大抵和现在“磨剪子锵菜刀”的磨刀匠类似。铜镜打磨的时候,应该并不是平面打磨的,而是要打磨成中间凸的形状。也就是说镜面中部打磨的少些,镜面越靠外围打磨的越多,这种方式极容易造成金属向铜镜侧部翻卷,即使在打磨较少的情况下也会这样。您可以找个铁片试一下。(铁的硬度可比铜镜高,而且延展性较铜镜低)。
      当然磨镜的同时,有可能是要沾上镜药的。所谓镜药无非就是铅锡之类的或是它们的汞溶液。但不磨,它们是很难和铜镜紧密结合。
      相关资料可看:国博所藏任勋的《磨镜图》;黄梅戏中有一段专门的磨镜故事《荔 镜 缘--磨镜》
      我只想告诉你一点,如果是当时研磨的,那么星云钮的尖就决不会是磨成平的,而是会用石质旋具磨成可以扎破手的尖锥状,就像你用铅笔刀削的一样。
      现在的乳钉秃或圆正说明了它没有经过研磨。
      你可以找些星云镜的图片看看,就知道了。

      这样的东西当年如果是我做出来的,我可能也会选择不研磨背面的文饰了,因为我觉得铸的不够理想,就算磨下去深深一层,也不能达到很尖锐漂亮的程度。已经毁了一个模子了,回炉重铸也有点可惜,干脆随便开一下镜面当作三等品打个五折卖了算了。毕竟有那么多的老百姓买不起全价的镜子,却家家都有着实用的需求。

      现将两方面的观点汇总,各位友看看,还有什么补充.
      正方观点汇总:
1,线条粗糙,没有汉镜精美的感觉;
2,文饰面,皮粗糙,象翻砂工;
3,边缘未打磨,或竖向打磨,而不是环型打磨;
4,镜钮不合汉制,顶是平的;
5,星星秃,不是汉星云镜的星星是尖尖的顶;
6,没有一条龟裂纹;
7,纹饰面没有修范痕迹,比如4个乳的乳座;
8,镜钮上下一般粗,无法脱范,不合常理;
9,钮没有眼
      反方观点汇总:
1,  祭坑,未打磨;
2,  打磨过,用力大了,把面上的金属挤出了边;
3,  铜刷子刷过,所以泛黄;
4,  星云镜的星星,本来就是秃的,用石质的类似削铅笔的转笔刀转一下,才能边成尖的。
5,  钮没有眼等,是因为次品到社会流通。

      继续谈该镜看法不妥处请指正     比较星云镜图可见
       一所有星尖都是铸态,下部是加工态,该镜星尖都是铸(肉)态,而且纹饰面都坑坑洼洼,
应该是铜锡铅比例不对造成,
      二镜钮中心星都是尖的,而该镜是平的,象是加工态,感觉是后仿翻模镜
[ 本帖最后由 tonjin530 于 2009-2-14 00:25 编辑 ]下图为其引用,最后他被禁言了





      这种情况少见,     此外大部分认可是使用器,那么拿镜缘用,汉人不知道毛刺拉手吗,能把钮星打平就不能打磨毛刺吗,还有纹饰面的深色锈还是二层皮,和镜面同样锈附着态不一样?这些针尖毛刺经二千年风化锈蚀有在的可能吗?     氢氟酸铜刷对它没用?
[ 本帖最后由 tonjin530 于 2009-2-14 22:58 编辑 ]

      文饰是使用痕迹吧,而非冷加工的打磨痕迹,实用器能照就行,这样的东西当时是商品,没有必要搞得那么复杂啊。

      看起来是很开门的洛阳坑

      请充许我引用董亚巍先生《古代“透光镜”产生“透光”的原理及其复制研究》里的一段话:
      根据这一原理,我们用一枚传世的西汉昭明镜进行试验;1998年10月11日,郑州市收藏家协会副主任 王 趁 意先生拿来一面西汉昭明镜,直径8.2cm,要求我所将其背面纹饰作出“透光”效果来。此镜镜面有较轻微锈蚀,镜面已不能映照出人像。将昭明镜面向下平放在桌面上,取白板纸剪取2cm宽长条将昭明镜外缘围紧,用熟石膏粉与水等分,绞匀后浇到昭明镜背上,待5分钟后凝固,将石膏刮平,将镜面朝上放在工作案上,用锉刀垫着100号砂布锉磨镜面;每锉一遍换一次更细的砂布,从100号砂布至600号水磨砂纸,一遍细于一遍;约半小时,镜面已能隐约反映人像,将镜面在抛光轮上进行抛光后,就如同现代玻璃镜的映照效果了。当将镜面对着阳光或灯光向白色物体上反射光源时,这枚古铜镜的背面纹饰就被映照在白色物体上了。从开始用砂布进行锉磨,至最后的抛光工序,共用时间不足40分钟,镜面的磨削量最多不足0.1mm。
      那么我想知道当试验进行到最后阶段用600号水磨砂纸和抛光轮时(这两个步骤相当于古时恢复镜面亮度的打磨),金属是否还发生形变,还能够挤到旁边去(虽然有白板纸围着),人家搁了二千年为了恢复亮度,磨削量才花了最多不足0.1mm

      这个工艺和古时的工艺不尽相同。另,文中提到的几个人物都在咱坛子里。王先生即是此版版主。

      看了各位的讨论,都有道理,但有点把简单的问题复杂了。其实镜子铸后打磨很正常,特别宋以后的镜子,因是砂模铸造,比较粗糙,打磨更是一道必不可少的工序。汉镜铸后虽然也需打磨,但因是范铸,纹饰清晰,镜面及地子多较平整,所以需打磨的地方不多,主要是边缘与范痕,以及少数毛剌,极少有全镜(镜面、镜背、镜缘、纹饰等)都要打磨的,若全镜都布满砂眼、铸瘤,都要打磨,要么是范不合要求,坏了,要么就不是范铸的,而是砂模。目前我们所见的汉镜,多纹饰清晰,地子相当的平整光洁,基本上就是范铸的结果,而不是后打磨的。
      镜子使用后的磨镜,与铸镜后对镜胚进行打磨应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对铸镜后的镜胚进行打磨,是铸镜过程的一道工序,是为了使镜子从半成品成为成品,而镜子使用后的磨镜,是因为镜子使用后镜面因氧化或其它原因,变得不那么清晰明亮了,为了使镜子照容的效果更好,需要用特殊材料及工艺对镜面进行打磨,这种打磨(磨镜)是一道细活,磨去的只是镜面的氧化层及污秽的表层,而不会对镜面进行深度的打磨,若对镜面进行深度打磨,镜面的曲度就将发生变化,破坏了原先的成象效果,结果是镜面可能是亮了,但却成了“哈哈镜”,不能正常照容了。镜面的曲度是照容成象效果如何的关键,战国之前,镜面多较平,成象效果自然不理想,镜面需要大一些,到汉,铸镜的技术、工艺日趋成熟,镜面的曲度已相当符合成象的技术要求,这种镜面曲度是事先设计好的,在镜范上就已较完美体现,而不是铸后再打磨出镜面的曲度,认为镜面的曲度是磨镜磨出来的更是一种误解,这里有技术问题,也有工艺问题。
      这面镜子的真假断定,可以从最简单处入手,有两点建议供楼主及各位镜友参考:一是铸造工艺,关键看是不是范铸;二看铜质,是不是汉镜的高锡青铜(当然,纹饰、包浆、形制等也是关键点,若能综合考虑最好),真假应该不会难断。至于一面镜子铸后是否经过打磨,以及是否使用过,不是鉴别一面镜子真假的本质,镜子铸后是否打磨并不改变其铸造工艺,镜子铸后是否使用过,也不会影响其真假,透过现象看本质才是重要的。

      洋洋数百言,实则无根据。
      看看董先生父子(南国和模范时代)按古法仿铸的汉镜吧。范铸精度虽然比普通翻砂高一点,但远远达不到光可鉴人的地步(刚铸出来的样子和镜背地章差不多)。一定要经过细致的打磨才行。
      镜子开门,但也不是所说打磨造成的镜面边缘卷起,铸成的时候就有,只是后来使用过程打磨镜面才造成边缘割手,实际边缘细看还是铸态,并非冷加工态,心得来自秦半两及王莽钱币边缘的铸态,冷加工态应参考秦汉印章的刻制和打磨,还是那句话这样的东西当时是商品,在基本程序完成的情况下某些不影响使用的瑕疵并不影响其作为商品流通,一点看法。
      
      从“旷世奇珍”帖到“细徽处看真假”帖
      一一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第一次涉及此镜是在洛泉轩2月5号《西汉美品星云镜》一一并了帖“皮鞋跟”,坦率讲,凡我正面跟帖镜,都包含有对镜子的肯定。并且在洛泉自己上帖说:“有南方朋友说假,”之前,该镜所跟数拾帖,没人说假,此帖尚在,可查阅。洛泉在此帖上了近十张镜子的原始照片(其一贯风格,他从不隐瞒什么,唯恐你看不清。洛泉在铜镜杂件上的功力、眼活,是公认的顶级水平,其无人可超越的2350分信誉指数,是明证。),当时看,包括现在又细看其原帖,仅凭视觉功能:图3边缘锈图四钮孔状况图5连弧纹上锈图2背图均是大开门的特征,有这种感觉的不光是我,网上最活跃的一部分镜友的一部分,都是这种感觉,有帖为证,可查。现在为什么会是这种局面?缘自杀破狼的这个帖子(但责任不在杀破狼,当时他也不知是酸洗的),所上六图,前四图所示己非洛泉帖镜的原始状态,我当时没有意识到洛帖和杀帖镜子已是镜子的两种状态,而杀帖的状态己是:“铜刷子刷过”,更重要的是“轻弗酸洗了(洛语)”。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杀破帖的镜表面是酸洗过的!问题就出来了:1,非加工面,2,毛刺,(有目共睹),3,锈无附着力(破狼语,不知按我意锈烧了没有?没回复。),接下来的讨论、仁智相见的争论就无庸多言了。轻弗酸是造假者最常用的腐蚀酸,酸蚀力极大,很容易就会把原始加工面搞的不伦不类,甚至毁容。那么仅看照片来判断杀狼帖的镜面是“非铸造面”或“加工磨砺面”的讨论就会打折扣,换句话讲,我们讨论的“概念”(非偷)换了(参照洛原帖http://bbs./viewthread.php?tid=481918&extra=page%3D1)。这是我在不知此情况时,所没法想象到的,如果按洛泉帖的原始图片,此镜开门见山;若按杀破帖,此镜有质疑,也就是现在状态:双方各持已见,无法下定论。
      现在有意义的讨论就只能是“镜缘上的毛刺”了。请注意玄鸟的帖子

      中国古代陪葬时用这种冥镜的现象是存在的,02年左右在西安经常(现在会偶尔)遇到一种5厘米左右的小四虺镜(或四灵),西汉的,铸制还算精,缺加工工序,无钮孔,有毛刺,老是成组(三、几面)发现,可惜资料在老计算机的磁盘上且已坏打不开,没法引用,若西安镜友有此类镜资料,能发上来更好。好在当时(就一段时期),还群出一种更早的战国、西汉冥镜,特小,因特喜欢,留了二枚,为此帖翻箱底找出来发到网上,以飨众镜友欣赏



      此镜是我所见最小、最早、最薄的镜子(径2.35厘米,厚0.8毫米),却大开门,梭子钮,无孔,弦纹一周,背有粗磨痕。此镜虽小,但可以说明,镜子是可以不加工拿来用的,当然,有人会说,这不是实用镜。不足以说明问题。

      langh帖所上镜:此镜看不到铸后加工的痕迹,周边全跑范飞刺。跟帖数十,无一人质疑,
说明已出土古代铜镜会有不加工的偶例出现,不足为怪。杀破帖镜镜钮上乳钉是加工所留痕迹,而留有些许毛刺,有一种可能(还会有其他可能。),在特殊情况下的'“急就章”式的埋葬过程中,从铜镜作坊拿出缺失加工工艺的镜子来应景。以上仅为个人所见,但有些话要借此机会来表达:不管是前段玄同的“旷世奇珍”帖和这面镜子帖,特征均明显非高仿之品,并非很难断其真假,条件允许的话,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十分、八分钟即可让所有镜友搞的清楚明白,但网上论真假,除视觉功能外,触觉、听觉、嗅觉诸功能均用不上,话语表达和文字表达也有差距
[ 本帖最后由 温故知新 于 2009-2-16 12:12 编辑 ]

20090110_f03479ec9ec2377820bc4RFaatcnHmn1.jpg (172.21 KB, 下载次数: 1)


      洛泉轩的镜子本就不是冥器,而是实用器。

      王版主举的例子不过是想说明器物的特殊性。

      回复53楼帖:龟裂纹是晾、烧范过程中泥范表面产生的缺陷,一面上好理想的镜范是不应出龟裂纹的。 
      回复71楼帖:就我所了解,移殖锈成本较高,镶复工艺复杂,一般都用于高档镜上,此镜价值不高,没人会在这上面用移殖锈。
      一点浅见:此镜只是简单的进行过一点粗加工(将浇口掰或锯掉,简单的锉掉些边缘毛刺,一处边缘的锉痕明显),而并未进行细加工(用旋具细磨边缘、乳钉、镜钮等),为什么未进行细加工?或许因忘放置镜钮范芯以及铸造的不够精等原因觉得细加工也难做成一等品,已不可考。或许觉得回炉已无意义,(有无意义可以参考这个镜子的铜价与再铸一面镜子的制范、浇注等直接人工成本,如果人工成本高于这几两铜价,那么目前状态的镜子只要能相当于铜价售出,就直接卖出最划算,经济学原理,古今亦然。毕竟不是什么高档东西,不存在砸牌子之想。)便随便开一下镜面出售算了。
      还是坚持原观点,此镜大开门,没有加工不是否认其年代的理由。判断真伪在不采用仪器的前提下是多方面综合的因素评判,不能因为一个毛刺而否定其年岁。同样,即使一面镜子经过精细的打磨也不能就此一点证明就一定是真的。
      回顾了整个帖子,有些现象不得不说:
      一些朋友在用范铸和制作工艺论证镜子的真伪,方法是不错的,但看到,其中很多朋友对传统范铸了解的很肤浅甚至可以说全凭想象。以为范铸就一定要比翻砂铸造光洁、精细;以为范铸就一定要有明显的缩范、范裂痕迹;以为范铸就一定要有非常平整的地章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误区,还是要多学习,多观察相关的器物尤其是多种范铸产品(小到钱币大到青铜立件)。
一知半解最害人。
      用高倍放大镜或者高倍显微镜看镜,会入误区

      镜是白光  内区的高楞发黄色是用铜刷子刷后的结果






      观277楼图,此镜毫无问题,范铸特征也明确。
      白光+孔雀蓝



不过我也觉得没必要再说下去了,看图讨论也只能这样了,上手可能会有进一步结论。
就我本人而言是不看好的,在有确凿证据之前坚持自己看法。
但也不是绝不接受开门的结论,毕竟对弗酸、葬镜等等所知甚少。
正因为有你和洛泉轩的大量,才有了这个精彩的帖子!好藏家、好商家!
假以时日,回过头来看此贴,您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这个帖子已经被推荐到网站首页。

这张可以吗。右上被我小刀刮了几下就清成白光了,没动用弗酸
[ 本帖最后由 杀破狼 于 2009-2-16 22:12 编辑 ]


      河南 陕西 很多的孔雀蓝锈一铲就掉的,你当时应该火烧一下铲下的锈
      另有朋友说用湿的卫生纸擦拭蓝锈  如果粘上蓝色就是假  也并不准确。N年前在三门峡见到一个罐装的折二宽沿阜昌通宝真书   品太好了怕假  就用牙刷沾水一刷,牙刷上都是蓝色  就没有敢买   后来此钱辗转几道  入了金泉公司   后来再看  大开门的东西

      真热闹呀,我来说一下这面镜子是如何从生坑变成现在这样的:
      本来这镜子刚买来的时候,有纹饰的这一面主要是薄薄的一层孔雀蓝锈和绿锈,还掺杂点黑色的锈,最初是我用刀清理的,锈基本不入骨,刮去后就可看见白光,但刀子刃宽,地章不平,锈不能全清理掉,我就大致清理一下,有光这一面根本就没清理,纹饰面看上去清理效果不太好。我哥就先在纹饰这一面先倒上一些氟酸,用棉签将锈擦了擦,然后在清水里涮干净,用布擦干后,看看一部分锈被洗掉了,但还是不够白光,他就用新的铜刷子在镜面上刷刷,用水清干净擦干后,我一看镜面的白光被铜刷子刷成黄光了,还埋怨他不该用铜刷子刷镜子。
薄绿锈刮去应该也会是白光  如果大的绿锈下面可能就会是枣皮红斑了
      氟酸擦在白光镜上会发黑  但可以除去浮锈【刀子清理不到的地方】
      现在在有薄锈处用刀刮,下面肯定还是白光。

      氟酸操作时一定要待上橡皮手套  很恐怖的。我前几年有一次用卫生纸沾着氟酸清洗镜子  结果氟酸从手指的裂缝中进到里面  巨痛。住了一个多月的院,大家操作时一定要小心

     铜毛刷刷后发黄的是铜。去做个试验,找个白铜的开元通宝(就要看起来很白的那种,大概几元钱),轻轻的磨或者干脆上铜刷子刷,看看刷出来是不是黄的!这是汉唐青铜常有的现象。

      第1张4个星钮下的弧形平面上有几处小包  很明显。。。这包说明是硅胶翻模铸造。。。
      第10张图片的边棱的小缺口。。硅胶翻模痕迹明显。。。真的崩口不是这样的。。真东西的蹦口有尖锐的感觉。。。。。这是锈掉后翻模的效果
      个人看法 并请教了范铸方面的老师

      些事情靠凭空猜测是不行的。
      这些争论里面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范铸痕迹(主要是个别藏友无法理解那些痕迹是范铸的产物);2,铜锈清理后的效果。
      要想完全搞清这些恐怕有些难度,比如什么精度的模能够翻制出什么精度的范,不同精度的范在不同磨损的情况下会使产品达到什么样的精度和效果?我在清锈的时候就知道酸对绿锈很有效,对红锈效果不好(酸与碱式碳酸铜反应,和硫酸铜不反应,)对白锈(搞不清它的化学成分)无效等等。
      但想很快的认识他们却有简洁的途径:
      前面吉泉说过一些藏友不妨从钱币玩起,那么你们可以去市场上花很少的钱,多买一些带锈的各种品相的五铢、半两、开元通宝(普通版别,10元估计能买一堆),用酸泡一泡,刷一刷,仔细观察一下。甚至可以把图发上来继续讨论。
      这里面很多朋友都是这么玩过来的,包括在下。

      如假鏽是用化學品做的,用火一烤會有味道和有火光,在實驗室試過
      現在最想研制出沒有味道和易燃的化學用品,這樣做假就很方便了。
      好幾個英國朋友都在努力中,到時候仿造銅鏽技術可以大大提高。

      呵呵,这个镜子西汉中期无疑,傻瓜锈嘛.呵呵,北坑一面土墩墓出的镜子竟然会讨论这么长时间,有意思啊,楼主说的情况北坑的镜子经常出现,尤其是靠近徐州一带

      杀破狼先生的治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兄是南方人接触北方青铜应该不是很多,北方铜镜精粗皆有,粗者有镜面未打磨,钮铸漏,镜面铸漏,文饰区镏铜未打磨等多种情况,不只汉代历代皆有,鉴定镜子的真伪还是以铜质,铸造工艺,文饰方面来鉴定,以前的资料保存的不多只找到一面隋镜,镜背文饰区未打磨,而镜子却是经过使用的供你参考
另发一面汉镜资料,2点45分方向有一硬物刮过的痕迹泛黄色,钮座区未打磨,其它地方打磨过
[ 本帖最后由 饕餮 于 2009-2-18 04:00 编辑 ]



最新的图

DSCN0430.JPG (210.61 KB, 下载次数: 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