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针王乐亭治胃“老十针”

 禅茶一室 2019-03-07

“老十针”的由来

肠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例如胃痛、腹痛、食滞、腹泻、便秘等证,使用针灸疗法,如果处治得当,往往效如样鼓。王乐亭老医生从多年医治肠胃病的实践中,总结出有效的针灸处方“老十针”和“治其本,以胃为先”的学术观点。治疗其他病种,也可以选用“老十针”。“老十针”的“老”字,有下列几层意思:

是以“老”比拟成熟,肯定的意思,

是凡属“养胃实脾”的食品都是成熟(老了)的果实,因而采用“老”字也有“取类比象”之意,

是从其治疗肠胃病所选用的穴位来看,也都是传统的“老”穴位。根据上述,“老十针”的命名既通俗而又深刻。

“老十针”的形成与组成

王乐亭老医生治疗常见的胃肠病,开始也多选用中脘、气海、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结合其他兼症加减配穴。现随机抽样分析1957年门诊的1068个病例,包括胃肠病126例,病种如表1所示:

金针王乐亭治胃“老十针”

从表1可以看出,胃肠病所包括的病证是比较多的。下面再分析王老医生治疗126例胃肠病所选用的穴位,如表2所示:

金针王乐亭治胃“老十针”

表2的分析充分说明,他治疗胃肠病经常选用的穴位是中脘、气海、天枢、足三里等,足以说明他总结的“老十针”具有可靠的临床基础。因此,上述四穴也可以说是“老十针”的雏形。通过反复实践,王老医生在1966年前后才把“老十针”定型下来,其穴位组成是:

上脘 中脘 下脘 气海 天枢(双) 内关(双) 足三里(双)

“老十针”的功能

王乐亭老医生治疗胃肠病,把李东垣《脾胃论》的学术观点应用于针灸临床实践。他根据《脾胃论》中的调中益气汤与补中益气汤的方义,设计了“老十针”,且以调中益气汤为主。调中益气汤方中有黄芪、人参、甘草、苍术、柴胡、橘皮、升麻、木香。本方有益气升阳、健牌调中的功能,对于调理胃肠十分相宜。王乐亭老医生根据其方义而施之于针穴。“老十针”的功能是调中健脾,理气和血,升清降浊,调理胃肠。“老十针”选用的十个穴位,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其他则为配穴。

中脘:正当胃腑中间,为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又为六腑之会,胃之募穴。所谓“会”,是指精气聚会之处。所谓“募”,是脏腑经气汇聚于胸腹的腧穴。而中脘是上述四经精气交会之处,因而可以通达四经。中脘又为足阳明胃经气聚汇之处,其功能是助胃消化水谷,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中州之气机。

足三里:为足阳明胃经之合穴。所谓“合”,是经气最后如百川汇合入海之义。足阳明胃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足三里又为其合穴,因此其功用较为广泛,特别是对于六腑为病使用的机会更多,因此补足三里穴则有健脾和胃、益气升清之功;泻足三里则有降逆化浊、通调肠腑之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故王乐亭老医生曾有“百病莫忘足三里”之说。

中脘与足三里相配伍,即可概括其调中益气、升清降浊、调理肠胃及气血的功能。其他各穴则为配穴,相互配合,以辅助和加强主穴的功效。

上脘、下脘与中脘统称三脘。上脘穴位于胃上口,属胃络牌,为足阳明、手太阳、任脉之会,能开胃腑受纳之门,饮食水谷得以入胃。下脘穴当胃下口,为足太阳、任脉之会,能温通胃肠、益气降逆。三脘配合,具有调整理胃腑受纳、腐熟和吸收水谷之功,因此,王乐亭老医生比较重视调治脾胃。

气海:又名丹田或丹灶。顾名思义为气之海。生发元气,蒸动气化,以助运化之机,且能通调任脉,温固下元。它与中脘相配,能助其益气升阳之功。

天枢:为足阳明胃经俞穴,为大肠之募,腹气之街。所谓“街”者,含有气血流通频繁而宽阔之意。其功能是分理水谷之糟粕,消导积滞,调益脾气;与中脘相配,能助其调肠胃、利运化之功;与气海相配,能协同振奋下焦之阳气,以助胃肠腐熟水谷。

内关:为心包络之穴,别走三焦,调理三焦气机,宁神和胃,宽胸理气。配以中脘、足三里,有助其升清降浊、调理气机之功。

“老十针”的应用与变化

“老十针”的适用范围很广,主要用于胃肠病,治疗其他病证也可以选用。概括地说,对于一切胃肠病证不论其虚实寒热,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使用手法补泻,都可以首选“老十针”。例如胃脘痛、腹痛、呕吐、腹泻、食滞、便秘以及胃下垂等。从临床实践来看,基本上包括西医所谓的胃炎、胃痉挛、溃疡病、肠炎、痢疾、虫疾、消化不良等症。

用于胃脘痛,治胃痛的寒实证、实热证均用泻法;治虚寒证针后加灸;且以中脘为主,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王乐亭老医生对于中脘穴的针刺深度较一般为深。足三里穴的针刺深度为二寸。对于气、血、痰、瘀、食、湿、虫所引起的实证胃痛,也都用泻法。对于腹痛、腹泻,则以天枢为主穴,天枢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对于少腹痛、妇科病,以气海的主穴,针刺深度为一寸半至二寸。对于腑实、便结,也以天枢为主穴,用泻法;对于胃下垂,除选用“老十针”方外,突出的特点是用天枢透中脘,可以升提胃腑,也可以天枢透下脘以托胃腑上脘、下脘一般针刺深度为一寸半。

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胃为水谷之海、生化之源,所以调理胃肠关系人体气血之充和与否。因此,对于气分病、血分病以及由于气虚血滞所引起的病证,通过调整理脾胃,使之后天化生有源,气血疏通。再者,“老十针”方以中脘、足三里为主,中脘主调中州,足三里百病皆治,所以此方也可用于其他病证。例如中风后遗症的半身不遂,在治疗的过程中,往往加用“老十针”以作辅助之用。特别是对于半身不遂兼见脾胃呆滞、二便失调等证候者,多于原治法一个疗程(12次)之后,加用“老十针”6次。如果一般情况恢复较好,也可以用“老十针”来收功,直到完全恢复为止。对于半身不遂、肢体消瘦、痿软无力的患者,本着“治痿独取阳明”之理,也可选用加“老十针”,以提高疗效。

属于素体气血两虚、食纳不佳、脾胃不和、甚或夜寐不安易醒、惊悸者,包括西医所说的神经衰弱、慢性病的恢复阶段,在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能改善体质状况,协同镇静安神。

外伤性截瘫者,配合选用的方法同半身不遂。

月经不调,多属气血为病。“老十针”中的上脘、中脘、下脘与气海均为任脉腧穴,而中脘又为胃之募,故有“任脉隶属于阳明”之说。所以,对于气血不足、月经量少、血虚经闭以及更年期综合征见有脾胃运化虚弱等证者,在原治疗期间均可选加“老十针”。通过治“阳明”以调冲任,实属巧妙之用。

癫痫者也可在原治疗期间加用“老十针”,且以中脘、内关为主穴,特别是对于饭后容易发病、发作时呕吐严重者,常配合选用。对于内关的针刺深度他要求比较浅,一般均为五分左右,不可深刺,深刺则超出其经穴范围,反而起到外关穴的作用,此点不可忽略。

“老十针”的加减变化

王乐亭老医生临床应用“老十针”,有时也根据病情而随证加减。

1.去上脘、下脘加章门(双)

“老十针”又称“老实针”。“十”与“实”音相似而含义有别,“老实针”的“实”字有“实脾”之意。章门是足厥阴肝经腧穴,脾之募,脏之会,脾阴藏于此,又为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之会,功能为舒肝理气。肝气条达,脾胃因和,肝脾(胃)协调,生化源源不息。

一般认为气以“通”为补,血以“活”为补,所以他加章门之意在于调肝脾、疏气血以实牌益气。“老十针”的方意是根据《脾胃论》补中益气汤之方意而衍出。因此,“老十针”不但适用于肝胃不和所引起的病证,例如肝郁气滞、肝气横逆犯胃以致胃脘胀满、两胁疼痛、恶心呕吐或胃痛吞酸等证。方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共奏疏肝理气、升清降浊、补中益气之效。更主要的是适用于素体虚弱、中阳不足、劳倦过度、将息失宜等虚弱证候。以中脘、章门、足三里为主穴,中脘加灸以温中散寒,章门舒肝益脾,全方共奏补中益气、温中散寒以期扶正固本之效。

2.“老十针”加关元、三阴交

补中益气、温中散寒、调理胃肠,适用于脾胃虚寒,或寒邪直中,或过食生冷以致寒盛腹痛。以中脘、足三里为主穴,补中脘壮胃气而散寒邪;泻足三里以引胃气下行,降浊导滞,佐上脘、下脘,安胃健脾,取天枢消导腹中浊气,补气海振奋下焦阳气,灸关元以温散寒邪,补三阴交实乃补肝脾肾三经,此在经循行皆通过腹部,疏通肝脾肾三经,通则不痛。

3.“老十针”加内庭

补中益气,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停滞、胃肠传导失司、清浊不分、气机阻滞,以致脘腹作痛、恶心、嗳腐或痛必泄泻、泻后痛减等证。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荣穴,功能为通降胃气、和肠化滞,配合“老十针”有加强消食导滞之功。

4.“老十针”去上脘、下脘、内关,加关元、曲骨、三阴交

此法适用于血滞经闭或实证痛经。方中曲骨为任脉腧穴,功能补肾壮阳、止带利尿;三阴交功能调理脾胃,分利湿热,配合关元、气海调理任脉,理气和血。全方共奏健脾补肾、活血行气止痛之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