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鸟类中那些不走寻常路的“女性”

 零壹贰012 2019-03-08

在这个直男癌遍地的现实世界,各种性别歧视刷新三观的时代,有一些鸟类一直延续着“女尊男卑”的婚配制度。它们不但不用解释“公洗发财”的冷笑话来提醒自己的丈夫饭后洗碗,甚至还被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贴上了“喜新厌旧”的渣女标签。但是它们对这些评价并不在意,因为它们是鸟类世界中最特别的“女性”。

在鸟类世界中绝大多数的鸟类在繁殖过程中遵守着单配制,即“一夫一妻”制的配对关系。也有一些鸟类过着“一夫多妻”制的父系群居生活。而今天我们要关注的是“一妻多夫、女尊男卑”的极少数非常特别的鸟类。

红颈瓣蹼鹬  雌鸟繁殖羽   图引自:Oriental Bird Images

红颈瓣蹼鹬分布图  图引自: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红颈瓣蹼鹬(Phalaropus lobatus)就是“女尊男卑”制的典型代表。与大多数鸟类相反,红颈瓣蹼鹬不但雌鸟身躯比雄鸟高大强壮,繁殖季节中还会换上有着橙色纵带,颈部围绕栗红色围脖的繁殖羽。

在求偶的时候,它们也是雌鸟占据主动,围着雄鸟一阵炫耀展示。要是有别的雌鸟过来抢新郎,那就会爆发一场局部战争。直至把“小三”打跑,才肯罢休。

打跑了“小三”,雌鸟会带着自己的丈夫们在领地内安家。丈夫们则各自忙着筑巢,准备迎接新生命。等到产卵之后,雌鸟便不辞而别,把孵卵育雏的重任以及鸟巢、还未出世的孩子都一起留给雄鸟。

黄脚三趾鹑 左雌右雄   图引自:Oriental Bird Images

黄脚三趾鹑的求偶之歌 来自鸟类观察 00:16

黄脚三趾鹑分布图  图引自: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山西方言有句民谚“地牛开始叫,农民插水稻”,这里的地牛不是地震,也不是牛蛙,而是一种神奇的鸟类——黄脚三趾鹑(Turnix tanki)。

初夏的夜晚,貌美如花的黄脚三趾鹑姑娘就会来到稻茬地,发出“呜~呜~”的类似吹可乐玻璃空瓶的鸣声。附近的雄鸟听到了,就小声的“吱吱”回应。寻声靠近之后,雌鸟就开始围着雄鸟绕圈,炫耀,求偶的过程十分有趣。

交配完之后,雄鸟开始筑巢,雌鸟也会在新巢里产下3~4枚蛋留给雄鸟照顾。之后雌鸟又会去继续寻找新的雄鸟。然后又在新居里产下3~4枚蛋,交给第二只雄鸟照顾。

彩鹬 左雌右雄   图引自:Oriental Bird Images

彩鹬分布图  图引自: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读过一个公号新闻,标题是“珍稀彩鹬池塘产卵,鸟妈妈却惨死于十几米外的天罗地网”。文中说发现一处非法盗猎的鸟网,一只雌性彩鹬(Rostratula benghalensis)不幸挂网死亡,附近有一处彩鹬巢里的鸟蛋前途未卜。

盗猎可恶,大家都留言谴责。但是读完文章心中却还有一丝希望。因为彩鹬其实是雄鸟孵卵照顾幼鸟的,如果只是雌鸟死亡,那么,雏鸟或许还能破壳成长。

在彩鹬的繁殖季节,趴窝孵蛋的雄鸟由于保护色的缘故,受惊卧下之后很难发现,往往在被人看到时它已经惊飞了。而在这一时期为了保护下一代,彩鹬也有一个特别的行为——拟伤。即受到捕食者惊吓的彩鹬会在不远处佯装翅膀折断或者跛足,以此吸引捕食者的注意将捕食者带离巢区,而它也会在捕猎者发现自己并前往“捡漏”时突然飞走。

▲水雉繁殖羽   猬胄/摄

▲水雉分布图  图引自:中国观鸟记录中心

与其他“女尊男卑”的鸟类不同,水雉的繁殖是从雌鸟占域,雄鸟进入雌鸟领域,一边“学猫叫”一边在雌鸟身边飞来飞去向其求偶开始的。然而雌鸟接受后,画风就突然转变了。雌鸟开始在领地里打斗驱赶其他雌鸟,保护自己的后宫。雄鸟则在雌鸟的领域内找地方筑巢,准备孵卵及育雏。而雌鸟也会继续收纳后宫,甚至为此扩张领地。有资料显示,在一个繁殖季节同一只雌鸟有时可产卵10窝以上,分别由不同的雄鸟孵化。而年轻的水雉雌鸟(2岁以内的)的后宫数量就比较少,常常只能组成类似“一夫一妻”的小家庭。

认识了四种不走寻常路的鸟,心中不禁会问“造成这一系列特殊婚配制度的原因究竟是为什么呢?”

1972年,美国演化生物学家罗伯特·泰弗士(Robert Trivers)提出了“亲代投资”的概念,认为雌雄双方为了繁育后代所付出代价是决定何种性别处于更高性选择压力的关键因素。

在鸟类的世界里,为了“繁殖”这一终身成就项目,付出多的一方,由于需要肩负筑巢,孵卵,育雏等一系列责任,投入成本较高,在选择配偶时往往更加慎重,它们外形由于“肩负责任”也开始往更加低调的保护色发展。而另外一方,由于成本付出少,它们可以吸引更多异性参与繁殖,为了展示自己基因的“强大”,它们越来越花枝招展,往美丽动“鸟”的方向发展。

于是大部分鸟类的“婚配制度”可以概括的总结为:养育成本付出少的一方用漂亮的外观吸引养育成本付出多的一方,而养育成本付出多的一方则通过外观判断对方是否优秀并进行选择。

▲雄性绿孔雀Pavo muticus求偶   图引自:Oriental Bird Images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养育成本付出少的雄孔雀总是拖着长长的尾巴招摇过市,以期吸引尽可能多的雌性。而养育成本付出多的雌孔雀则在一边静静观看求偶表演在鸟群中精挑细选自己的如意郎君。这就形成了“一夫多妻”的“婚配制度”。

我们今天文章中提到的鸟类,都是雌性“说了算”,也就是说,它们的性选择中主要对雌性起作用。雄性的养育成本高于雌性,在选择异性上也更加慎重,而雌性更加高大艳丽,可以吸引更多伴侣。

在这种“一雌多雄”的“婚配制度”中雌鸟似乎是“喜新厌旧”的,雌性只需承担“产卵”这一职责,然后就可以把孵蛋筑巢的工作扔给雄性,自己继续“风流”。但事实上由雄鸟承担抚育后代的工作,雌鸟则专职产卵,这样的繁殖策略不但可以避免遗传多样性较低的风险,在雌性可以连续产卵且食物充足的情况下更是一种非常有利于种群发展的“机智选择”。

而那些雌雄长得差不多的鸟类呢?

这个很容易解释,例如疣鼻天鹅,它们的雌雄在外观上十分相似,这就是因为它们两性在繁育后代中所付出的代价相当,所以它们不存在明显的雌雄差异,双方都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最好配偶。

封面图片“暗绿绣眼鸟”

作者:乐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