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遇的悲慨

 仙人洞主晨曦馆 2019-03-08

关于《感士不遇赋》的作年,多有异说,最有代表性的要数龚斌、逯钦立和钱志煕三家。龚斌综合了前贤意见并有所辩说:关于此文作年有异说。一说作于渊明归田前期。古谱义熙三年(407)条以为赋中“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等语,与《归去来兮辞》相发明,“殆彭泽去官后作也”。逯系年谓作于义熙二年(406)。一说作于元兴二年(403)丁母忧居家时,与《癸卯岁十二月中与从弟敬远》诗同时作。一说作于晋宋易代后。如王瑶注系之宋永初三年(422)。按,此文思想内容多与《饮酒》二十首相近。“拥孤襟以毕岁,谢良价于朝市”二句,显指义熙末称疾不应徵命事,故此文大致作于义熙十一二年间。

龚先生认为此赋作于归田之后的晚年之说,貌似有理,可是符合陶渊明的思想情感发展逻辑,于是龚先生认为此赋应作于义熙十一二年间,也就是公元402-403年。可是义熙十一二年间,正是陶渊明已经厌倦宦途,决意归田之时,此时陶渊明实际上已作出了归田的打算,参看此时期的诗作,“在昔闻陇亩,当年竟未践”“即理愧通识,所保讵乃浅”可见陶渊明的园林之想正殷,愧悔出仕之情可睹,正在积极为归隐做准备。这时期写激烈悲愤“金刚怒目”式的《感士不遇赋》,笔者认为恐不大可能。

逯钦立认为“本篇约写于义熙二年(公元406),陶渊明四十二岁,彭泽归田后之次年。”也基本不可能。钱志煕认为此赋乃陶渊明在其出仕之初所写:渊明的《感士不遇赋》正是其早年闲居时的赋作,很可能写作于辞州祭酒之后。……固穷守节、辞荣归隐的思想,在渊明早年就已产生。……可以说,慨叹不遇,正是他在出仕之前的一种情绪,或者也有可能是仕途的初期发生的。

对于这点,钱先生认为“感叹不遇,正是功业之心盛隆的另一种表现方式。”而且,“渊明自归田后,就完全放弃了功业理想,……渊明经历仕途之后,……早就超越了这种感慨不遇的情绪。”若参看陶渊明自初次出仕至辞彭泽令归田全程,就会发现他的这种不遇之感和园林之想是伴随始终的,但是其出仕尤其是出任刘裕幕之后,陶渊明对现实不满不遇的篇什明显减少了,甚至在写归隐宣言性质的《归去来兮辞》序言中对现实政治及不遇之感闪烁其词,有意回避,极力淡化政治色彩,显然,这是当时政治环境使然,是他在粘有了“不洁去就之迹”后谋求避祸以自保的表现。

以这样的情势来看,有着强烈批判现实政治抒泄不满情绪的《感士不遇赋》,只有可能作于出任刘裕幕之前,即公元403年之前。鉴于以上判断,《感事不遇赋》极有可能作于陶渊明出仕前期,至少在403年仕刘裕之前。陶渊明正是有了这种思想理论上的清醒认识,他实际上已然作出了归隐的抉择,思想上已经由服膺儒家兼济立功转向儒玄相济的固穷归隐思想了。只有行动上的归隐,他还要作两年必要的准备和过渡。

由此赋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时间可见,这篇赋可以看作陶渊明用世思想最为强烈,仕隐思想斗争异常激烈的反映。在陶渊明全部文学作品中,像这样悲慨激烈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绝无仅有。因此这篇赋对于陶渊明的思想心理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由于幼时深受儒家经世思想之影响,陶渊明自少年时代就立下了建功立业的壮志,但是壮年时代的五次出仕,均以失败告终。中年时代的出仕经历,证明了陶渊明有志不得伸,怀才未得遇的悲剧命运。这是时代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和陶渊明有着同样理想的有志之士的文人的共同悲剧。对于这点,陶渊明是看得很深刻的。选择归隐,本身就表明了陶渊明对这个时代的绝望。这是造成陶渊明具有悲慨激烈气质的重要原因。对于这点,叶嘉莹先生曾道:“如以渊明之志意而言,归田才是不得已……所以渊明的归田,既非为了虚浮的隐居的高名,也非为了世俗的道德忠义,而只是为了在‘大为斯兴’的此一人世,保全其一份质性自然的‘真我’。此一原因,看似简单,而其间却曾经过多少徘徊与彷徨,也蕴蓄着多少对此世的失望与悲痛。”叶先生的这个理解是合乎陶渊明实情的。

造成陶渊明悲慨激烈、豪壮任侠的个性,还与其深受墨家思想有关,与他自幼所受《山海经》、《史记》等书籍的影响有关。辞赋作年,多有岐说,根据其序言“自真分告逝,大为斯兴,闾阎懈廉退之节,市朝驱易进之心”,以及“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很可能是刘裕王业渐隆之时或稍后时所作。

本文由雨中的康适原创,欢迎关注,带你一起长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