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永恒

 蒲公英读书 2019-03-08

读完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的三路向》。

这本书是前几年买的,当时看到封面和介绍很被吸引,买来后就开始阅读,感觉可能是当年买到和看到最激动的书。

寻找永恒——读《人生的三路向》

但其实他的论述也并无特别新颖之处。

他把人生态度概括为三种——逐求、厌离、郑重。

逐求就是西方的功利进取主义(也是当代中国人最主要的思想意识和人生态度),厌离即厌世,宗教,郑重则是梁先生所提倡的新儒学的人生态度,也即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得很多的,心灵鸡汤类文章里也写得很多的“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

不过因为他自己曾在这三方面(包括宗教)都有过深切的思想求索经历,语言虽有些文白相杂,却平实通达,无一点卖弄,读来很是贴心。

关于宗教的论述是当时最吸引我的,关于生命和人生种种的论述看得不少,但对于宗教虽不再像以前那样不屑甚至一概视为封建迷信,却总觉得那是一个我无法走进的世界。

现在这类书也不少,很多号称佛学大师的出了不少谈人生的书,书店里经常能看到,我偶尔翻看觉得也没什么新意,跟心灵鸡汤类文章差不多,而那正统的谈宗教的书有感排斥和难懂,更觉虚幻。

而先生谈的却是宗教的真,并且他自己就曾转入其中有近十年,应有深切体会,而后又走出肯定更具说服力。

事实上他的分析也是迷人的,从切身说起,从远古说起,对比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对比中国与印度思想的不同,逻辑严密,条理清晰。

他说“所谓宗教,都是以超绝于知识的事物,谋情志方面之安慰勖勉的“。

宗教固然是种心理安慰,它的产生也是缘于人类知识的贫乏(这就是我们批判为迷信的原因吧),但它却有永远存在的必要,这是因为人类永远有出世的情志需要,宇宙即无常,无常是永远的,所以出世也是永远的。

关于道德之真的论述有些生涩(但其中关于道德的本质在于生命的和谐部分还是很赞成也比较容易理解的),也因此搁置到现在才把书读完。

最后一部分人生真义部分还是我最喜欢的,也是最引我共鸣的。

他从人生无意义无目的谈起,批评了胡适之关于“小”我与“大”我的人生观,认为这是大而无当且还是在向外求,人生的意义应该向内求。

但他最后谈到人生意义在创造时,也谈到创造虽有成己(内在)和成物(外在)两方面,但其实是不可分的,成己的同时亦在成物,成物的同时亦在成己。

他在几篇文字里都提到“凡人都应当就自己的聪明才力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这其实就是我们说的实现自我,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自己适合做的事,和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是一致的。

合上书本,打开电视机,一阵熟悉而久违的旋律响起,原来是《学习雷锋好榜样》。

近来有关雷锋的报道和节目很多,很亲切,因为雷锋是我年少时崇拜的偶像。

熟悉的歌声中,往事历历在目,但已渐渐淡忘,除了三月偶尔想起,今年的三月似乎格外热烈,热烈得让窗外好像永不停止的冷雨也无法阻挡。

这首歌的作曲者当年拿到歌词说有满江红的气概,遂依同样旋律谱成此曲,传唱至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电视屏幕上出现了这句同样很熟悉的,也是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话。

我忽然想起刚才合上的那本《人生的三路向》。

其实不管是胡适之“小”我与 “大”我之说,还是梁漱溟先生说的“找个相当的地方去活动:喜欢哪一种科学就去弄那种科学,喜欢哪一种艺术就去弄那种艺术,喜欢哪一种事业就去从事那种事业”,都是倡导把我们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生命”——社会、人类、科学、艺术、事业等等——中去。

人生也许本来无所谓意义与价值,活着的人也各有各的活法,但对永恒的向往也许是人类最共同的向往,宗教的产生恐怕也与此有关。

肉体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到精神世界里去寻找;个体是不可能的,那就只有到群体、社会乃至整个人类中去寻找。

喜欢一个节目主持人的结束语:快乐雷锋,让我们快乐学雷锋!但愿我们在自己平凡而有限的生命中也能找寻到一点无限与永恒的影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