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神秘迷人的珍稀之物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03-08
  •   名称: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时代:战国  尺寸:高2厘米  径1.2厘米  孔径0.7厘米  来源: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收藏:长沙博物馆   名称:战国三十眼琉璃珠  时代:战国  尺寸:高2厘米 径1.2厘米 孔径0.7厘米  来源:1990年长沙市浏城桥二号墓出土  收藏:长沙博物馆

      何枰凭

      在我国古代的装饰物品中,战国珠饰十分独特典雅,其中尤以“蜻蜓眼”琉璃珠最为迷人。琉璃又被称为“陆离”“陆琳”“颇璃”等,它们都是中国古人对于玻璃的称呼,也均是外来词语的音译,并融入了东方玉文化的含义,直至宋代以后,“琉璃”一词才被广泛使用。玻璃是名副其实的舶来品,在对玻璃生产技术的掌握时间上,东方比西方晚了近两千年。

      “蜻蜓眼”琉璃珠是用火烧制的玻璃装饰珠,纹饰较为丰富,而以圆圈为蜻蜓眼珠的纹饰最初是从埃及或西亚经印度传入中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最早的“蜻蜓眼”琉璃珠是作为贸易品来到中国的,造型、颜色较为单一。从战国初期开始中国由仿制到创新,从胎体、颜色、工艺和技术都进入了本地化阶段。在烧制过程中,为了降低烧制温度而需加入一定含量的助熔剂(助熔剂一般是就地取材),由于加入的助熔剂不同,使中西方玻璃的化学成分存在明显差异。东方玻璃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并含有少量铅、钡,故称为铅钡玻璃,与西方添加纯碱(Na2CO3) 的钠钙玻璃不同,独树一帜。它是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相融合的产物,见证了中国与西方文化的交流。

      长沙博物馆收藏的“战国三十眼琉璃珠”,为圆管形珠,中间有穿孔可供佩戴。琉璃珠通体呈蓝绿色,器物表面无玻璃光泽,并附着少许白色粉状风化物。器表装饰三十个蓝、白相间的双层同心圆,彼此交错成列,结构紧密。每个同心圆中部突出的蓝绿色半球形颗粒,高凸珠体,状似蜻蜓眼珠。该珠形体硕大,三十眼饰图案繁华艳丽,为同时期的琉璃珠所罕见。经激光检测分析,琉璃珠成分中钡仅微量,不含铅,且含有大量的硅和铁,还有钠、钙、镁、铜,说明此类琉璃珠并非当时我国生产的玻璃产品,应是由西亚制作传入我国的。

      “蜻蜓眼琉璃珠”起源于公元前14世纪的埃及,装饰的眼纹与当地人崇尚“眼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他们相信神人的眼睛拥有无比力量,能够驱走恶魔,带来平安,强调宗教性和装饰性。传到中国后,它们从内涵和功能上都发生了改变,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晚期至战国时期,“眼”的原意日益变淡,眼饰造型趋于多样,虽沿用白色套环和凸眼珠作为眼饰,但眼形已经有所变化,它们多被作为随身佩戴的饰物或随葬品葬入达官显贵的墓葬,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显示了墓主人的尊贵。这类蜻蜓眼琉璃珠由于做工精美、工艺复杂,不论是外来品,或是本国制作,都是造型艺术、社会功能、琉璃工艺以及时代审美的完美结合,深受当时王公贵族的喜爱。从目前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它们均出土于等级较高的墓葬中,说明在当时它们是珍稀之物,只被少数贵族所拥有,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