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瑗其人其文其书

 率我真 2019-03-08
[转载]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瑗其人其文其书

东汉著名书法家崔瑗其人其文其书

崔瑗,字子玉,东汉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生于章帝建初二年(公元77年),卒于顺帝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年六十六岁。他是东汉著名学者崔骃的中子。早孤,锐志好学。崔瑗年四十余,始为郡吏,后因事触法被囚于东郡发干县(今山东冠县县境东部)狱中。当时的狱管,精通礼学,每次提讯时,崔瑗都顺便请教一二。不久获释,为度辽将军邓遵所征召。稍后,邓遵因案被诛,崔瑗因此被免职。之后车骑将军 阎显征召崔瑗,当时阎太后临朝称制,先是令安帝废太子(即后来的汉顺帝刘保)为济阴王,以北乡侯嗣,崔瑗深知此举不合正道法度,预料到阎显终究会招来祸害,想加以劝阻。哪知阎显日日沉醉,不得面见,便请陈禅代为转告,陈禅犹豫不敢说,没多久北乡侯死,顺帝即位,阎显兄弟伏诛,崔瑗连坐遭到斥退,于是辞归,从此不应州郡征辟。大将军梁商征召崔瑗,崔瑗以疾恳辞。当年年中被举为茂才,迁汲县令,视事七年,为当地开稻田数百顷,长老用歌颂赞:“上天降神君,锡我慈仁父。临民布德泽,恩惠施以序。穿沟广灌溉,决渠作甘雨。”汉安初年,大司农胡广少府窦章,共同荐举崔瑗是宿德大儒,既有好的政绩表现,不应久在下位,因此迁济北相。当时太守李固,极为钦佩崔瑗的文才。致信、赠礼极为殷勤。这一年末,光禄大夫杜乔用臧罪弹劾崔瑗,崔瑗上书辩白
崔瑗崔瑗
,最终免罪。

不久病卒,临终遗命其子崔寔:“夫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及其终也,归精于天,还骨于地,何地不可藏形骸,勿归乡里。”崔寔遵守遗命,送葬洛阳

崔瑗高于文辞,尤擅长书、记、箴、铭,所着赋、碑、铭、箴、颂、《七苏》、《南阳文学官志》、《叹辞》、《移社文》、《悔祈》、《草书势》、七言,凡五十七篇。尤以《南阳文学官志》最称于世。在他幼年时父亲去世,家庭贫困,但始终专心好学,全面继承父亲的学业。十八岁时来到京师洛阳交游问学,与贾逵、马融、张衡关系密切,于是通晓天文、律历、数术、《京房易传》,受到学者们的推崇。崔瑗好养士,常以丰盛酒菜招待宾客,从不考虑家产,不过自己日常饮食却是疏食菜羹而已,世人皆以“清廉”称之。

崔瑗工书,尤善章草,师承杜度,书史上并称“崔杜”,梁 袁昂《古今书评》中说:“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他对后代草书的影响最大,张芝即取法崔,杜而成为汉代草书的集大成者。
崔瑗的《草书势》是我们迄今可以见到的第一篇专论书法艺术的文章。它的出现,表明书法进入了一个自觉时期,书法脱离了作为学术与文字附庸的地位,而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这种自觉是随着草书的成熟而出现的,由于草书的笔画和形态比较自由,较之篆,隶,草书更富于飞动变化的形态美,也更易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等主观因素,因而中国书论的开端不在讨论篆,隶,而正是围绕着对草书的评价而展开的。《草书势》原书已佚,然《晋书-卫恒传》引卫恒《四体书势》中保留了《草书势》的全文,其中虽然很可能有经卫恒修润的地方,然其基本思想和主要词句显出崔瑗之手。
  
崔瑗所作铭文座右铭》:
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臧。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柔弱生之徒,老氏诫刚强。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难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祥。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词句注释

①施:施舍。
②世誉:世俗的荣誉。
③纪纲:法度。
④隐心:估量。
⑤庸:岂,哪里。
⑥守愚,守拙。
⑦臧(zāng):褒奖。
⑧涅:一种矿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⑨淄(zī):黑色;变为黑色。
⑩暧暧(ài):光线不够明亮的样子。
⑪硁硁(kēng):执著,形容浅薄固执。《论语》:“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⑫介:坚固。

白话译文

不要津津乐道于人家的短处,不要夸耀自己的长处。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别人的恩惠千万不要忘记。世人的赞誉不值得羡慕,只要把仁爱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就行了。隐藏自己的真心,不要盲动,审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动,别人的诽谤议论对自己又有何妨害?不要使自己的名声超过实际,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赞赏的。洁白的品质,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变颜色,才是宝贵的。表面上暗淡无光,而内在的东西蕴含着光芒。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强好胜,刚强者必死。浅陋固执刚直,小人却以此为美德而坚持。君子悠悠,内敛而不锋芒毕露,别人就难以估摸透啊!君子要慎言,节饮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如果持久地实行它,久而久之,自会芳香四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