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日报社摄影记者 李克君 在开封黄河滩区这片土地上,村民们把黄土当舞台,把蓝天白云当背景,无拘无束、畅快淋漓地进行着他们的本色表演,演绎着他们的性情和历史。 尽管这里的村民们靠土地为生,收入微薄,但他们知足常乐,笑口常开,过着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尽管在生活中也有痛楚和不幸,但他们从不缺失对人生乐趣的热望。无论社会如何变迁,他们保持着古道热肠、与人为善、互帮互助的淳朴民风,且每个人有着天然的幽默气质。 由于我们长期交往,彼此已经非常熟悉,完全没有距离,所以无论我的镜头怎么对着他们,他们都无所顾忌、轻松自在,挥洒自如。从2010年开始一直到2018年,用了大约8年时间的拍摄,完成了《垄歌》这组照片。 画面中,他们一个个精神饱满,笑容可掬。中国传统农耕生活中农民的幸福感在这样的笑容中得以影像化。不过,在急进的现代化浪潮中,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农耕文化,正在被人类创造的机器、电子以及数码技术肢解和替换,曾经强大和稳定农耕文化已经可以看到终点。这些来自土地的幸福感觉也许很快要离他们远去。因为这片土地已经被规划为黄河游览区,在可以预见到的不远的将来,他们的生活和生存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土地开发利用带给他们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游人的喧嚣、环境的污染、空气的污浊也将紧随而至,人际关系也将变得疏离,一切都不再温情脉脉,算计分明的金钱利益可能成为协调人们关系的新准则。源自几千年农耕的文化关系将在短时间内走入历史,而且一去不复返。那些从黄土生发出来村民的笑容将成为昨天的记忆,就像史书中的一个段落,成为一个静态的想象…… 2010年6月,麦收时节田地里的中年夫妻 2.2012年6月,收割麦子时在葵花地里歇息的村妇。 2010年6月,村头卖气球行走的汉子 2010年6月,捡麦穗大步流星回家的老太 2015年5月,村头树下乘凉的老汉们,丰收年景话桑麻。 2011年6月,麦收后在田间地头玩耍的孩子 2014年6月,麦收后田间午休的村民 2014年6月,麦收间歇的村民。 2013年6月,麦收后的村头乡间小路上,几位抱孩子的妇女在一帮老少爷们的目送下从容走过。 2010年6月,麦田中手持镰刀的汉子 2013年,丰收后麦场里嬉戏的汉子 2015年6月,看大戏归来的兴致勃勃的老汉 2010年6月,准备收割麦子的村民 2010年6月,村头放羊的老汉 2010年7月,牵着毛驴赶集的中年汉子。 2010年7月,炎炎夏日村头乘凉的村民 2017年10月,四位劳作歇息的中年妇女。 2010年6月,为田间机械化耕作算账的村民 2010年6月,田间播种的一家三口人 2010年6月,集贸市场卖瓜摊位上的孩子 2010年7月,集贸市场上的两位老伙伴 2010年3月,村头玩牌的老太太们 2013年3月,驾驶电动汽车穿行在乡村公路上的老汉 2010年,劳作间歇的汉子们 2014年2月,乡村俱乐部几位戏曲爱好者在演唱 2010年12月,农闲时节赶集回家的男女老少 2010年,村里闹社火的人们 2010年1月,乡村俱乐部几位戏曲爱好者 2010年3月,村头跳扇子舞的妇女们 2017年3月,黄河岸边沙丘上放马的老汉 2014年12月,裹着棉被在黄河岸边等候渡船的孩子。 2010年2月,农闲时节村头一起晒太阳的老汉们 2011年2月,戏台后的旦角演员 2013年1月,黄河岸边放风筝的孩子 2013年1月,乡村俱乐部下棋的老汉 2016年2月,卖春联的孩子。 2012年11月,村头玩耍的孩子 2010年,村头树枝上玩耍的孩子 2010年2月,等候看戏的父老乡亲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