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以口腔唇内、颊、舌、齿龈等处出现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周围红晕、表面凹陷、灼热疼痛感、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该病属中医学“口疡”、“口糜”、“口疳”范畴。 中医学认为, 心在窍为舌,心气通于舌; 脾在窍为口,脾气通于口;肾经连咽系舌本;肝经“下颊里,环唇内”;胃经“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大肠经“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任督两脉均上络口腔唇舌。因此,心、肝、脾、大肠、胃、肾、任督二脉发生病理改变都可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 黄帝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心者,属火也。故口疡一般从火热论治,多采用清热泻火或滋阴清热治法。口疡由饮食积滞所致,可选用保和丸; 保和丸 配方 法半夏 9g 山楂18g 神曲 6g 茯苓 9g 连翘 3g 莱菔子 3g 陈皮 9g 或烟酒过度,过食辛辣厚味,脾胃积热化火,熏灼口舌而致,可采用泻黄散; 泻黄散 配方 ![]() 石膏 15g ![]() 防风 12g ![]() 山栀仁 3g ![]() 藿香叶 5g ![]() 甘草 6g 也有肝郁气滞化火,挟胃热上冲引起,可用丹栀逍遥散。 丹栀逍遥散 配方 ![]() 栀子 5g ![]() 丹皮 10g ![]() 生姜 5g ![]() 柴胡 10g 甘草 6g ![]() 薄荷 5g ![]() 当归 10g ![]() 白术 10g ![]() 白芍 10g ![]() 茯苓 10g 虚火多为阴虚火旺,可用知柏地黄丸。 知柏地黄丸 配方 ![]() 知母 10g ![]() 山茱萸 15g ![]() 黄柏 10g ![]() 茯苓 10g ![]() 熟地黄 20g ![]() 丹皮 10g ![]() 山药 15g ![]() 泽泻 10g 临床多可获效。但需注意,火有虚实,不应只注重实火而忽视了虚火。顽固性口疡久治不愈,临床并不少见。采用清热泻火或是滋阴降火治法,可取一时之效,但发作更加频繁,无法根治,须知口疡虽现肿痛火形,阴极似阳,实多为虚阳上越之阴火,尤其是病史长、屡治乏效者。正如清代齐秉惠《齐氏医案·口疮》云:“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遍所致,当分辨阴阳虚实寒热而治之”。 多数患者自认为口腔溃疡就是上火,于是自行购买黄连上清丸之类的中成药服用,属阳盛实火的可取得疗效,但属阳虚虚火的则未能取效。尚有阴极似阳的口腔溃疡,若是医生经验不足或辨证不细的话,也易使用苦寒清热之药,若苦寒清热之法用之不当克伐脾阳,致脾阳亏虚。结合现代生活因素,人们较长时间处于空调冷气环境中,好食冰镇饮料及生冷瓜果,亦有房事不节损伤肾阳,致使出现阳虚口疡,并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阳虚口疡可表现为口腔黏膜溃烂,久久难愈,病程较长,溃疡周围黏膜颜色淡红,溃疡面色淡,疼痛不重,面色无华,形寒肢冷,腰酸,小便清长,大便溏泄,舌淡嫩苔白润,脉沉迟。可选用金匮肾气丸或附子理中丸加减治疗。 金匮肾气丸 配方 ![]() 熟附子 5g ![]() 山茱萸 15g ![]() 桂枝 5g ![]() 丹皮 10g ![]() 生地 20g ![]() 茯苓 10g ![]() 山药 15g ![]() 泽泻 10g 附子理中丸 配方 ![]() 熟附子 10g 甘草 10g ![]() 干姜 10g ![]() 生晒参 10g ![]() 白术 10g 阴极似阳的口疡最宜细辨,患者可能一派火热症状,如溃疡红肿,疼痛剧烈,口干,烦躁易怒,舌红,同时又有舌润有津,脉沉,大便溏等阳虚之症,这时须仔细辨证不要被火热征象迷惑而误用寒凉,可选用封髓丹、潜阳丹之类。 封髓丹 配方 ![]() 天冬10g 甘草10g ![]() 熟地10g ![]() 党参30g ![]() 生地10g ![]() 砂仁20g ![]() 黄柏10g 潜阳丹 配方 ![]() 砂仁10g ![]() 附子10g ![]() 龟板20g 甘草6g 此外 对于口腔溃疡尤其是复发性口腔溃疡 不能简单地认为只是单纯地口腔疾病 因为反复性口腔溃疡也可能是一些其他疾病的症状 而这类疾病多为一些免疫性疾病 像白塞氏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 保持大便通畅, 多喝白开水 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戒除烟酒, 少食辛辣厚味 都是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