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呈祥应用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经验

 伊悠帆123 2019-03-09
      踩跷理筋术来源于宫廷理筋术推拿流派,广泛运用于各类筋伤病及内伤杂症的治疗。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归纳为九式十六法,具有受力面大、渗透力强、可持久操作、节省体力等特点,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孙呈祥教授,第6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第3届首都国医名师,师从北京著名正骨专家刘寿山,汲取筋伤科、骨伤科、推拿科各家特长,结合50余年的临床实践,在筋伤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在继承刘老经验的基础上,孙呈祥教授传承和进一步深入研究宫廷理筋术,其中用于筋伤病的踩跷法为其特色治疗方法之一。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经验介绍如下。


孙氏踩跷理筋术介绍

踩跷法,古称按,为传统中医推拿的治疗方法,最早可见于《素问·异法方宜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是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孙氏踩跷理筋术来源于燕京著名的推拿流派宫廷理筋术推拿[1]。宫廷理筋术起源于清宫廷上驷院绰班处太医文佩亭,文佩亭继承前人中医推拿和宫廷正骨理筋手法,在《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的基础上口传心授于刘寿山。刘寿山于1959年以“宫廷正骨理筋手法”成为北京东直门医院骨科开山鼻祖,并将继承的“踩法”用于临床和教学。第3代传人孙呈祥,将踩跷法用于伤筋的治疗,自制踩跷工具并归纳九式十六法用于临床,奠定了孙氏踩跷理筋术的技术基础。目前以李东红等为主的我辈第4代传人,改进踩跷工具,并将其广泛运用于各类筋伤病及内伤杂症的治疗。历经几代人的发展,孙氏踩跷理筋术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孙氏踩跷理筋术秉承宫廷理筋术“轻、柔、透、巧”的手法特色[2],治疗以“筋喜柔不喜刚”为原则,强调脚法是踩跷法治疗疾病的基础,只有理解、掌握并运用好脚法,才能保证治疗的效果。基本脚法有揉、压、切、蹬、点、推、抹、拨、摩、滑、搓散、分推、击打、小碎步、跷法、趾行法等16法。同时,强调医者习练功法的重要性,认为功法可以提高医者的身体素质,掌握人体基本运动原理,从而提高脚法操作技能和临床疗效。同手法相比,孙氏踩跷理筋术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受力面大、渗透力强、可持久操作、节省体力等方面。

慢性腰肌劳损病因病机

慢性腰肌劳损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称为慢性腰背肌筋膜炎、慢性腰部软组织劳损等,是指腰部软组织长期受到慢性、损害性刺激,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筋膜等组织慢性损伤,出现缺血、变性、渗出、粘连等[3]。本病以腰背部、腰骶部疼痛反复发作,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发病率占腰腿痛患者的80%[4]。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变化,近年来临床观察发现中青年人发病也占相当比例,并呈上升趋势[5]

慢性腰肌劳损属于中医“痹证”“筋伤”等范畴。中医理论认为,本病多为长久劳作所致,如《素问·宣明五气》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可见劳逸不当,气血失调,易造成软组织劳损。又因跌仆伤筋,导致经络受损、气滞血瘀,如《圣济总录·伤折门》所说“若因伤折,内动经络,血行之道,不得宣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再因“腰为肾之府”,如《杂病源流犀烛·腰脐病源流》所指:“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肾虚其本也,风寒湿热痰饮,气滞血瘀闪挫其标也,或从标,或从本,贵无失其宜而已。

孙氏踩跷理筋术之治腰九式

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共9式,每周2次,10次为1个疗程。患者俯卧于特制踩床上,全身放松。①扶鞍上马:医者双手扶踩跷床两侧杠子,双脚置于患者左右大腿后侧肌肉,以双侧脚掌由上至下轻踩5~8遍,以让患者适应力度而放松。②凌波微步:医者脚掌交替按揉双侧“大板筋”(上自脑海,下至足跟),大板筋与膀胱经循经走向雷同,但覆盖面积较大,以双侧脚掌踩之可理筋松肉,疏通经络。③指点江山:医者以双脚脚趾交替屈伸之趾行法依次点压大板筋3~5遍,激发精气。④马踏飞燕: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屈膝屈髋,双脚轻放于患者肩胛位置,以轻柔敏捷的速度搓散肩背肌肉,顺势向下至肘关节。反复5遍,松解肩背僵硬肌肉。⑤云龙直下: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身体后倾,双下肢伸直,躯干与下肢呈“<”型,双脚趾上翘,足跟着力,从患者颈根部位向下推按,滑动兼左右摆动,复合动作至足跟,松解大板筋,疏通膀胱经。⑥点定乾坤:医者双脚趾尖点或脚跟点压躯干部华佗夹脊、背俞穴,下肢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激发经络之气。⑦鹤抖双翅:患者小腿下放置软枕,医者双臂支撑双杠上,屈膝屈髋,双脚以外八字轻放于患者小腿,以轻柔敏捷的速度搓散小腿肌肉,兼以上下抖动。⑧推足助身:患者踝关节下放置软枕,医者以自己脚跟推按患者脚跟,依次从患者脚跟推向脚心、脚掌、脚尖及腰部足底反射区,反复推按3~5遍。⑨送故迎新:在以上充分放松肌肉基础上,可行腰椎斜扳法以整复腰部小关节。

治疗机制

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①点穴开筋:注重经络、强调点穴为宫廷理筋术推拿一大特点,在孙氏踩跷理筋术中也同样得以体现。环跳、承扶、殷门、委中、承山等穴为治疗腰痛病的要穴,与手指相比,用脚趾或脚跟点按穴位可大大增强刺激量,穴位得气感增强,从而提高疗效。②强调大板筋:“大板筋”是为宫廷理筋术独有的称谓,也是宫廷理筋术治疗腰背部疾患一再强调的部位。大板筋为人体最重要的大筋,上自脑海,下至足跟,与膀胱经循经走向雷同,但覆盖面积与膀胱经的线条相比要宽,层次更深。孙氏踩跷理筋术重视大板筋的治疗,并且对于走形较长、肌肉丰厚的大板筋,踩跷法有其优势所在。通过双足踩踏于大板筋及膀胱经,可疏通经络,并兼调理内脏气血,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临床实践证明,双足踩踏大板筋即可明显松解腰背部僵硬痉挛的肌肉,又能减少松解时引起的疼痛。③兼顾下肢:除了点按下肢穴位以外,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慢性腰肌劳损还侧重下肢肌肉的放松,这样既可消除腿部症状,又可通过经络联系,改善下肢远端气血循环从而带动腰背部气血运行。④柔筋理顺:孙氏踩跷理筋术根据病位深浅、症状的轻重,强调合理的调控,使用足的自重和摆幅,对称的收放发力。轻巧柔和使患者不觉其苦,实则力透筋骨,功及内脏。⑤温经通络:除了一般的点、按、揉等方法,用双足对腰背部做摩、擦、推等温通类手法,可进一步加快血液循环提高疗效,并减少患者的痛苦。

同时,孙氏踩跷理筋术还具有以下几个特色。①受力面大:踩跷时,脚掌、脚跟受力面宽、渗透力强,更易达到推拿“均匀、柔和”之度。②渗透力强:因踩跷的特点,较容易集中医者之力,将作用力渗透至治疗部位深层。③持久操作:人类站立是最能持久的姿势之一,站立中的脚下治疗,能长久坚持操作。④节省体力:可完全借助医者自身的重量,所以对于操作者尤其对女性及体轻医者更为适合。

体会

目前针对慢性腰肌劳损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而包括中药内治、中药外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在内的中医治疗手段有其独特的疗效。推拿为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最常用方法之一,但目前普遍存在重手法、轻脚法的现象,使得踩跷法运用不够广泛。

孙氏踩跷理筋术由清宫正骨理筋手法而来,有其自身的特色。以宫廷理筋术“筋喜柔不喜刚”为原则,脚法要求轻柔绵软,外柔内刚。施术做到“均匀、柔和、有力、持久”,技法讲究均匀对称、细腻和顺。力量由轻逐渐加重,使感觉渐次传入深层,而患者并不感觉皮肉疼痛而是有舒适之感,疗效突出,节省治疗时间。

应用孙氏踩跷理筋术治疗筋伤,必须心明足巧,即所谓“知其病情,善用脚法”,治疗后症状大多可缓解及痊愈。以灵活的按跷之功,可以梳理挛缩筋脉,从浅至深,达到病灶之处,对血气凝滞、肌肉肿痛、筋骨拘挛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当然,由于治疗时医者始终以双手控制身体,力量大小需收放自如,故要勤于练功,讲究“脚感”。只有勤加练习,方可“机触于外,巧生于内,足随心转,法从足出”。

除慢性腰肌劳损外,孙氏踩跷理筋术之九式十六法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梨状肌综合征等各类腰腿痛病证亦有很好的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

考文献

[1]徐江雁.北京御医学派研究[D].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

[2]王婧,孙文博.孙呈祥运用宫廷理筋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经验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16,51(8):557.

[3]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52.

[4]柳登顺,赵立连,张剑赤.实用颈腰肢痛诊疗手册[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86.

[5]冯传汉,张铁良.临床骨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925-1934.

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