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象牙文 2019-03-09

真相永远只有一个,历史不可能全被掩盖———马贺山

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这句话不是随便说的,是我研究了汉字起源,研究了夏朝文字、唐虞文字、黄帝文字之后下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说,究竟有什么根据吗?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中国最早的文字不是商晚期的甲骨文,甲骨文距今只有三千三百年的时间,学界长期以来都拿甲骨文说事,说甲骨文是中国的最早的系统文字,只有商朝才有成熟的系统文字,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学人就看这么远,因为他们带着有色眼镜,让他们相信夏朝已经有了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他们是不认可的,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田野考古,二里头遗址挖出的二十四个刻划符号,可能是文字,而且是不成熟的原始文字。夏朝怎么会有成熟的系统的文字呢,很多人忽略了夏的含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换句话说,中国人包括炎黄、唐虞夏商周,还包括伏羲氏和华胥氏,华胥就是华夏,古代胥、雅、夏一个意思,可以互相通用。商人有系统文字,夏人——中国之人没有文字,或没有成熟的系统文字,这种结论太荒谬了。更荒谬的是,将商朝当作中国历史的开头,将夏朝当作史前史,当作神话传说时期。这种结论一直风行了一个世纪,还在方兴未艾,因为学界有很多人疑古思潮十分严重。李学勤直到目前还在讲仓颉造字,并非史实。

一,大量历史文献记载,古代先民将文字刻在石头上。

1,《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说:“良史也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这“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左传》历代注家都说是“古书名”,贾逵说:“三坟,三皇之书;五典,五帝之典;八索,八王之法;九丘,九州亡国之戒。”
郑玄说,“三坟五典”就是“三皇五帝之书”。楚灵王说这话的“昭公十二年”是公元前530年。可以说“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商代之前的帝王之书。
2,孔子写的《尚书序》:“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3,许慎:“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谓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世,改易殊体。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靡有同焉”。这后半句子的意思是:到了五帝三王时,文字略有变化,化简为繁,改正书为异体,所以在泰山封禅祭天的七十二代君王留下的石刻,字体形形色色,各不相同。

4,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载:“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虑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
5,汉班固《白虎通义·封禅》云:“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皆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迹以自效也。”

6,庄子也曰:"易姓而王,封于泰山,禅于梁父者,七十有二代.其有形兆垠堮勒石,凡千八百处.

7,桓谭《新论》:“泰山之上,有刻石,凡八百余处,而可识者七十二。”

《后汉书·祭祀志》指出:“三皇无文,结绳以治,自五帝始有书契。至于三王,俗化雕文,诈伪渐兴,始有印玺以检奸萌,然犹未有金玉银铜之器也。”

    从这段古代唯一的记载看,(一)、黄帝以降,封禅比较频繁。黄帝及其孙颛顼,曾孙帝喾、玄孙尧、舜、禹都封禅泰山,而黄帝之前,只有无怀氏和伏羲、神农三家,这与当时没有文字,只口耳相传有关。口传就容易走样,待到有了文字记载.十二家刻铭泰山可信,而史上所说的七十二家,是指从无怀氏到战国之间的七十二王,到泰山封禅,刻石记铭,流传后世。

这是截至目前,有文献明确记载的历史,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摩崖上的文字,叫摩崖石刻文字。从黄帝时期仓颉造字始,这种摩崖石刻文字,即已出现了。今天我们在泰山虽然见不到五帝三王的文字,但五帝三王是有文字流传的,上面所说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记帝王之书是存在过的,春秋战国的楚相倚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既是证明,不管字体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因此卫恒'四体书势’说:“自黄帝至于三代其文不改及秦用篆书焚烧先典而古文绝矣”。今日我们为何在泰山见不到五帝三王的告天祭日的铭文,这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灭绝古文有关。俗话说,东方不亮西方亮,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泰山找不到五帝三王的文字,在其它地方总会出现的,汉字浩瀚无边,博大精深,不会消失的无影无踪。经过我二十年的寻找,我终于在山东、河南、河北、湖南、江西等地,发现了五帝三王的铭文,并进行了逐一破译。

二,汉字产生在黄帝时期。

1,荀子解蔽篇曰: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2,韩非子:自环者为之私,背私为之公。(《韩非子·五蠹》)

3,李斯《苍颉篇》:苍颉作书,以教后嗣。

4,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从垂现象。及神农氏结绳而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之史官仓颉,名候刚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时,初造书契。”

古代著名学人四位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肯定了仓颉造字的伟大功绩。

5,《通鉴外传》记载: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

6,《墨薮》数说:“黄帝时卿云常见,郁郁纷纷,作云书。”“少昊以鸟纪官,作鸾凤书,文章衣服,皆以为象。”“科斗书同科斗之名,饰之以形,不知年代,或云颛顼高阳氏所制。”“高辛氏以人纪事,像仙人形书,车器衣服皆为之。”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曰:“夏后氏象锺(钟)鼎形为篆,作锺鼎书。”

 宋陈思《书小史》亦承此说,曰:“禹因九牧贡金,铸鼎象物,故作锺鼎书,象锺鼎篆。”

“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

7,【正始石经】记载:“古文出于黄帝之世,仓颉本鸟迹为字”。

8,《拾遗记》卷一:“黄帝……始造书契。”

9,《路史·疏仡记·黄帝始》记:“命臾区占星,斗苞授规,正日月星辰之象。分星次象应,著名始终相验,于是乎有星官之书。”

《隋书》上记:“星官之书,自黄帝始。”

汉字产生在黄帝时期,在古代,这是没有异议的,黄帝之前是结绳记事时期,黄帝之后,是用文字记史时期。有传世文字【仓颉书】、【黄帝内经】流传于世,这已经得到了考古证明。凌阳河遗址出土的大口尊上的刻划文字“日月山”已证明是我国五千年发现的文字,还有浙江平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石钺文字,也是五千年的文物,文字。除此之外,五千年的文字还有发现吗?有的,因为这些文字是客观存在的,谁也没有能力让它们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一切怀疑否定黄帝文字的人,都是徒劳的,需要改弦易辙。 

三,我新发现的黄帝文字有哪些?

1,[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日月山组合的会意字:崋。这是日照天台山遗址与附近的凌阳河遗址的象形文字,距今有五千年时间。为什么要释华,因为在古人心目中,华即日,日即华,夏人,按许慎解释即为中国人,是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在金文里,还保留着夏字手捧日或头顶日之形,夏人从伏羲氏时代,就叫华胥氏,华胥就是华夏,古代胥、夏、雅通用,夏人喜欢日神,崇拜日神,故将华借用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称为华人,华族,即夏人,夏族,又称华夏。许慎在说文里解释:“华,荣也。”

《尔雅·释草》:木谓之华,草谓之荣。

古本《淮南子·地形训》称:“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华,其光照下地。”今本中却为:“末有十日,其光照下地。”可知古代将十日称十华,十华即十日。

实际上,按许慎讲,华为花,木之光为华,在此之前,还有火之光为华,山之光为华,月之光为华,日之光为华。在此之后,还有衣之光为华,章之光为华,这里的章是指文章而言。总之,华在古人的心目中,代表了文明与进步,代表了光明与美好,从有巢氏开始,中国人[夏人]就已经掌握了构木为巢的技能,就已经能钻木取火,就已经对太阳神进行祭祀,对月亮神祭祀,对山神祭祀。中国人是一个讲究礼仪的大民族,地大物博,人口众多,有理想,有追求的民族,首先率领东方民族迈进了人类文明的门槛。


2,[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日月山组合的会意字:崋。日照天台山遗址的象形文字。内容同上,需要指出的是五千年出现的不仅仅是华字,还有夏字,华夏连用词语。仓颉造字早期,就考虑到了我们民族的名字,这是一件大事,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大事,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一个知恩图报,讲究礼仪的文明民族,一个有信仰有追求,希望社会成为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大同世界的民族。我们华夏民族的起点起步,都是很高的,这说明中华民族的祖先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率领全民族奔向了光明的康庄大道。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有学人讲,华夏连用出现很晚,大约在春秋时期。实际上,从文字上看,华夏二字从仓颉造字起,就已经出现了,距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如果从语言的角度来看在伏羲之前,华夏就已经存在了,华胥氏就是华夏族。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3,具茨山遗址的崋字:日山组合成的会意字。日光可以直接照耀山谷。崋字:一个崇拜太阳神的民族,这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标志性文化——文字,被我称为中华第一字。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子孙,都应记住我们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三皇五帝是我们的祖先,三皇五帝之前还有盘古氏,有巢氏,燧人氏等等。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4,夏字。日照天台山遗址的象形文字。一个拥抱太阳的人,一个朝太阳欢呼的人,一个祭祀太阳的人。天地灵性最高贵的人,夏为自称之语,意即崇拜太阳的人。许慎【说文】解释:“夏,中国之人也。”“人, 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籒文。象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上图为日照天台山遗址的摩崖石刻文字:华夏二字。华夏民族不是春秋时期才出现的,远在黄帝时代,即有华夏二字了,人们的认识离历史上的实际情况相差太远,当把甲骨文作中国最早的文字的时候,为疑古派提供了口实,他们将商朝武丁以前的文字,书籍,都列为战国以后人的伪托,把【黄帝内经】、【黄帝外经】、【尧典】、【舜典】、【禹贡】、【皋陶膜】、【山海经】、【夏小正】、【连山】、【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书】等等,都列为战国人伪造的。他们将商朝以前的历史一律视为史前史,传说时代。实际上是大错特错。

华,日月之光照耀人间为华,山代表下地人间,华具有光明、温暖、美丽之意。古人说,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日月的光辉,天天都照耀在大地上,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所以先民将这个好词,用在自己的名字上,寓国名,称为华夏,中华。为什么将日月山释崋,这个字释的准确吗?首先这是个用三个象形字组合的会意字,破译古文字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找到该字的前后语境,看看上下文是什么,破译的字能否融会贯通,明白晓畅。我找到了日月山的上下文,在天台山的摩崖石刻文字里,有一篇【尧帝封禅碑】,最后一句为“尧寅口夏”,如果将日月山释旦,释灵山,释炅,都解释不通,只有释崋,才显得文通字顺。尧寅崋夏的大意是:尧帝恭敬的迎接服侍华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尧帝为华夏民族全心全意的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实际上,尧帝做到了,并将天子位传给了舜,以公天下,名扬千古。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5,象形文字:日,如日初升,光芒四射。此日字,是指太阳神,夏民族无限崇拜日神月神,故用日月之光——华字,作为自己的名字,也称华人,华族,就是华夏民族源于太阳神的敬仰与崇拜。商朝甲骨文的日字,与今天的日字写法相同,此日字有八条竖道,代表日光能照到四面八方,普照人间。仓颉造此字用心良苦,字义明显。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寻古探幽----日照天台山---前记

6,摩崖石刻象形文字:大,人正面形状。大:夏也,夏也是人形,金文里保留着手捧日形或头顶日形,夏人,夏族,一个崇拜、热爱太阳的民族,在夏人的心目中,天大地大人也大,人是世间最高贵最聪明的生灵。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古文大也,籀文介,改古文亦象人形。凡大人、大夫、太子、太君,皆尊词。——《说文

寻古探幽----日照天台山---前记

7,摩崖石刻文字:正,征也。

史记五帝本纪第一:“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

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黄帝经过冀州之战,坂泉之战,涿鹿之战,合符釜山,践天子位,已成为军队的最高指挥,对不服从纳贡者,不服从指挥者,不伏首为臣者,征之,战之。《史记》云,“黄帝为之也。弧矢之利,以威天下,取诸《睽》。睽,乖也,制不顺也。”本义为出征、征伐,《说文》,“征,正行也”,《孟子》,“征,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寻古探幽----日照天台山---前记

 8,摩崖石刻文字:屋,室也。

壬辰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祭文:

轩辕黄帝,伟业煌煌。肇启文明,光耀家邦。慎终追远,万古流芳。

教稼穑,五谷长,筑宫室,居有房。从黄帝始,筑宫室。

《史记》云,“帝始作屋,筑宫室,以避寒暑燥湿,谓之宫室,言处于中也。所谓上栋下宇,以待风雨,取诸《大壮》。大者,壮也。帝又令筑城邑以居之,始改巢居穴处之弊。”屋,居也。——《说文》。

天台山图腾

日照天台山

天台山图腾柱

日照天台山

9,上古漆书:上曰,帝说。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10,安:宁也。

古人认为,相让为安,相争为夺,夺而必乱。罗琨、张永山在【原始社会】一书里讲:“还传说黄帝战胜蚩尤以后,使少昊清安抚蚩尤旧部,复相安共处。”这不是巧合,传说中存有历史的真实,今日天台山,上古之时少昊之国,国王少昊清刻一个安字,提醒大家,和为贵,安为康,与九黎族相安共处,非常重要。“安”的本义是“安居”、“安定”,如《尔雅·释诂下》说:“安,定也。”《荀子·王霸》中说“国安则民无忧”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11,摩崖石刻象形文字:夏日,星月, 王凶,焚吉。

其大意为:夏族祭拜日月星辰诸神,王帝用柴祭天,逢凶化吉,能迎来五谷丰登,天下太平。“[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夏字在金文中有许多写法,其共同的特点是:一人头顶或手举太阳,这与华为太阳古称同义。”夏族即华族,华族即夏族,总之华夏族是太阳族的称谓。

这是一篇先王率子民夏人到天台山祭祀日月星之神的大典,先王有疑,祭祀前进行了占卜,兆文彰示,用柴燎祭,逢凶化吉,于是,先王与子民一同到扶桑山顶,燃起木柴,送月迎日,鼓乐齐鸣,载歌载舞,一片欢腾。这是最早用文字记录的华夏民族对太阳神的顶礼膜拜,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华夏民族,用象形文字记载的一次祭日盛大典礼。那么这个王到底是指什么时代的国王呢?山海经曰:少昊之国,少昊之国的地理位置即在今日山东日照天台上一带,史书记载少昊是黄帝长子,名嚣,将侄子扶上帝位。司马迁在【史记】中写的五帝,不包括少昊,但这并不影响少昊之国的国王,所创造的先进的灿烂的华夏文明和华夏历史,所做出的巨大贡献,仍令后辈高山仰止,备受推崇,堪称英雄时代的杰出英雄。刻在山顶上的文字,与著名的传世文字【仓颉书】一脉相承,皆为黄帝文字,距今为五千年左右的时间,与商朝甲骨文、金文等均属汉字体系。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用文字记述的由帝王组织的大型祭祀太阳神的隆重的典礼活动辉煌篇章,事后刻文记之。需要指出的是,碑上共刻了八个夏字,一大七小,表示王率领诸侯百姓,祭祀日月星辰,虽然仅仅有十五个字,已经是非常难得,非常宝贵的了。这是继【仓颉书】二十八字后,发现的黄帝文字最多的一篇成文历史。

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有一个十分令人惊奇的特征,五千年的文字从未消失过,也从未中断过,今天读五千年前黄帝文字,仍然能够认识,读懂,读通,理解其义。山东日照天台山遗址,那里有五千年的黄帝文字,还有唐虞文字,还有夏朝文字,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可以说,这里是中华民族上古文字的珍贵宝库,这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发祥地
12,王字。

具茨山遗址的象形文字,夏字。与日照天台山遗址的少昊祭天碑的王字一样。说文:象形字。王字的甲骨文斧钺之形,斧钺为礼器,象征王者之神圣本义天子主 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说文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13,日字,象形文字。一个大圆,内有一个圆心。华夏民族崇拜的天神。。《说文》:“日,实也,太阳至今不亏,从口一。”

河南具茨山天书探密(三十八)
14,月字。半圆,华夏民族崇拜的天神。日月之光——崋。《说文》“月,太阴之精也。象上下弦阙形。”

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wbr> <wbr><wbr> <wbr><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连续21)

15,田字。农田。田,树谷曰田。——东汉·许慎《说文》

《连山》:“田”字的发现与解说

16,平顶山。《山海经》说玄鸟是“四翅鸟类,羽毛呈淡黄色,喜食鹰肉,性暴戾,居于平顶山”。纵观中国山脉,称平顶山者,非一处,具茨山有平顶山,河南有平顶山,河北也有平顶山,只要山顶是平的,皆可称为平顶山,五千年的具茨山,平顶山三字已经出现了,可喜可贺,其字形与今一致,五千年前就有楷书,这没有什么奇怪的,由此我推测,五千年前,夏人的发音与今人一样,发同样的音,写同样的字,是同一个意思。为什么会这样,最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汉字是一种形音义俱全的文字,从黄帝开始,五帝时代到夏商周,语言一样,文字一样,表达的意思一样,文化一样,文明一样,这就是为什么五千年的后人,能够读懂五千年黄帝时期的文字的真正原因,仓颉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发明创造的文字,不仅仅利在当代,还功在千秋,让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知道,我们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这路该怎么走?汉字是人生之路标,汉字是民族之灯塔,永远照耀着我们前行的脚步和道路。

河南具茨山天书探密(三十)

17,甲金 。甲:象形字,与甲骨文字形一样,甲等义。《说文》:“甲,东方指盂,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一曰人头宜为甲,甲像人头。”甲指一等。许慎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炼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甲金是指一等金,最好的金。
从具茨山岩画(花)标志到“华夏”由来的猜想”(6)

18,三冂土。
【说文】冂: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

[转载]马贺山:中国最早的文字是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

 19,王冂:【说文】:“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林外谓之冂。象远界也。凡冂之属皆从冂。”王冂即王的边界

从河南具茨山岩画谈起 <wbr><wbr> <wbr><wbr> <wbr><wbr>新解中原三皇五帝传说(连续39)

以上我只选了具茨山文化遗址里,部分上古文字,大部分未选进本文,这只是一叶知秋,管中窥豹。仓颉造字绝不是造一个推广一个,造一批推广一批,而是完成了整个的汉字系统,上交天子黄帝审阅批准,在朝廷内外,颁布法令,推广施行,所以说黄帝时代已有成熟的汉字系统,已有成文历史【仓颉书】和【黄帝内经】,我期待河南具茨山文化遗址的成篇文字,早日面世。

感谢刘俊杰的伟大发现,感谢刘俊杰为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