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杨鸿年教师编写的《合唱训练学》一书、 接受杨老师合唱训练的点滴体会

 江山携手 2019-03-09

                   作者/金融爱乐合唱团赵登安

                       2013/8/15

 

学习杨鸿年教师编写的《合唱训练学》一书、 <wbr>接受杨老师合唱训练的点滴体会
                    

 


    我是1995年认识杨鸿年老师的。在这之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开始从事业余合唱指挥的工作。从那时起,我和我指挥的合唱团一直是在杨老师的合唱理念和训练方法的指导下,在他的艺术思想的影响下,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并已经成为北京乃至全国优秀的合唱团之一。从我团的发展来看,首先方向是正确的,其次方法是科学的,而这些,都离不开杨老师的无私帮助与指导。2006年下半年,我团开始转变合唱观念,从激情团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合唱团。也就是在这时,杨老师的著作《合唱训练学》问世了。拿到这本书后,我用很短的时间通读了一遍,虽是粗粗的读,但我已经感到了这本书的分量。于是我给全团每人订购了一套。从那时起,我边读书边实践,顺利地实现了我们团的“转轨”,使得我们团的演唱水平突然间有了质的变化,真正地走上了正规健康的发展道路。我本人对合唱艺术的认识,对合唱团进行训练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以下结合我团的实践,谈谈自己学习、实践《合唱训练学》粗浅的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杨老师编著的《合唱训练学》   

 体会一:《合唱训练学》是我国合唱事业发展过程中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献,一部非常珍贵的教材。

 1、全面性

 《合唱训练学》分上下两册,共12章,30多万字。涉及的问题很广泛,不但有理论,还配有大量的训练提示、练习曲、谱例等。上册讲授了人声的类别、合唱声部的构成及编制队形——歌唱的最前端呼吸——发声——共鸣——唱法、扩展音域——音准的训练,主要是解决如何把声音训练好的问题;下册则侧重合唱中的音色融合、平衡、层次布局、复调层次布局以及中国和外国语言处理上的问题,主要解决如何把握和处理好作品的问题。如同经济活动的一个全过程:生产(声音的基础训练)——销售(演绎)——消费(音乐会的欣赏)。该书涉及到了训练和演绎的所有主要问题。

 2、系统性

 《合唱训练学》涉及到的内容,一环扣一环,互为因果,思路清晰,连贯性很强,不但有广度,还有深度。其12章46节,涉及的内容都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而这些关联性并不是主观的安排,而是合唱规律的客观体现。因而,我给这个训练系统起了个名字——“杨氏合唱训练体系”。这个体系突出表现为它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这是迄今我国唯一的一部从合唱训练和演绎两个角度编写的系统性很强的教材。

 3、理论性

 《合唱训练学》开创了科学的、独立的理论体系,内容来源于杨老师40年的实践总结,有着很强的研究价值。既从宏观层面对合唱本质进行了整体性论述,也从微观角度对气息、音准、平衡,音色融合,音素等具体概念做出了精准性描述。这些对训练,对办好合唱团,端正合唱团的艺术方向,都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权威性

 权威性来自正确性。这部教材的权威性不仅仅是因为编者是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教授,最重要的是,他是杨鸿年教授40年的实践积累和总结,是经过长期实践活动检验并证明是正确的、行之有效的理论成果,因而它的权威性不容置疑。而更可贵的是,这部教材虽截止在文字上了,但“杨氏合唱训练体系”还在不断地补充完善。

 5、科学性

 科学性来自客观真实性及可重复性。这套教材在合唱理论上概念清楚、正确。比如关于合唱横向旋律性和纵向和声性织体在音响、速度、节奏、力度等的变化,杨老师定义为“层次”,我认为,这一概念非常准确,也非常形象。如同水中的波浪,既有横向流动的层次,也有上下波动的层次。但在阅读其他同类教材时,也有作者将其定义为“色调”的,我觉得就不够准确,也不够形象。此外,杨老师所倡导的训练方法无论从人的生理上,心理上,都符合其客观的规律,因而能够挖掘出人在歌唱、音乐方面的潜能。同时,针对每个理论性的叙述,都配以练习曲,使得训练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易于流传和推广。 

 6、有效性

 《合唱训练学》不但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更具有实际的有效性。杨老师非常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加之教材的语言非常朴实,直截了当,一目了然,使读者极易抓住重点,使训练收到成效。训练的过程,也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对训练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要有目的,有要求,有提示、有方法。这部教材每一章节的训练内容都有训练提示,这是《合唱训练学》精华的精华。按照此教材的章节内容和训练提示的要求进行实际训练,能循序渐进地使合唱团在气息、唱法、音准、和谐度等方面有质的进步。基础差一些的合唱团,也能逐步解决一般性的技术问题。如同号脉诊断,开方抓药,只要按此药方,准能做到药到病除。比如,杨老师自己编写的一条练习曲(例6——34),采用的是同名大小三和弦的长音练习,原本是针对训练合唱团的连音唱法时使用的。但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但感受到了连音训练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我们合唱团同名大、小三和弦转化时,和弦三音唱不准的问题。业余合唱团最大的问题就是唱不好变化音,特别是半音的变化,而三和弦中的三音,决定了和弦的色彩与性质,因此解决好这个经常性的问题至关重要,可以使合唱团的水平大幅度提高。这条练习曲不但能解决连音问题,同时从理性和感性两个层面去感受大小和弦色彩变化,更能解决和弦链接的音准问题。经典、实用且有效。

在《合唱训练学》中,杨老师编写的练习曲,数量很大,其显著的特点就是变化无穷,训练效果极佳!能真正收到成效。

 体会二:《合唱训练学》是合唱参与者必读的一本书。

 1、这本教材是我国唯一的一部全面、系统、具有权威性的关于合唱训练的著作。

 我开始学习并从事业余合唱指挥的时候,看了不少相关的教材,大多都很简单,只是笼统地、介绍性地简单叙述合唱的概念及要求等。稍有些深度的,比较专业一点的教材书籍,也仅是从理论上阐述了作者的合唱观念。对合唱的一些技术要求,对于更广更深的涉及合唱的诸多问题均没有论述,也没有谱例,因而没有太多的实用性,总体来说是,有要求,没办法,但在当时就已经很好了。因为还有一些合唱教材只是在后面附上一些知识性、介绍性的文字,大多也只是泛泛地谈一下,内容空洞,雷同,不系统。而杨鸿年教授编著的这本教材通俗易懂,既有很高的理论研究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性。上册是声音训练,下册是从合唱音响的角度讲述对作品的处理原则和经验。首先是“和”的概念突出,所有的练习曲,都是多声部。二是合唱的训练,不是孤立、单纯的独唱式的声音训练,是“和”的声音训练。这是对合唱最深邃的阐述和总结。这是一套未曾有过的,系统的,教你如何去唱好合唱,去带好一个合唱团的教科书。

此外,《合唱训练学》定位在训练教学上,教学内容详实具体,加之配有大量的练习曲和谱例,很适用于业余合唱团的组织者、指挥和歌者。

 2、这本教材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指导性来源于杨老师在合唱训练方面高度概括的理论,和从点点滴滴上潜移默化培养并形成的音乐审美情趣。而这些都是具有很强的方向性指导,解决的是根本性问题。这是合唱团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最缺少的,反说就是最需要的。

 一个合唱团健康的发展,首先是要确定并坚持合唱团正确的发展方向,也包括艺术方向,这是合唱团组织者最重要的职责,涉及到合唱团的定位(办成什么样的合唱团,宗旨)、用声、作品、唱法、审美及选择和确定指挥等;其次是指挥在训练方面的理念及能力,负有提高合唱团训练和演唱水平的职责;再次是合唱团团员在统一训练的同时,通过个人的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歌唱能力的提高。

 而目前我们在参与合唱的三个主要方面(组织者、指挥、合唱团员)的状况是:合唱团的组织者对合唱是什么,其规律是什么,应该选择什么样的指挥,合唱文化怎样去体现,以及相关的技术问题怎样解决等,都缺少足够的认识。理论的欠缺,致使合唱团没有正确的、明晰的发展方向,总在原地打转转,主观追求合唱艺术水平的愿望难以实现。

 合唱团的指挥艺术水平不高,限制了合唱团的发展。据我了解,目前这部分合唱团指挥的构成是:一部分是受过系统训练的院校毕业生;一部分是专业团体的声乐专家;还有一部分是没有接受过正规系统音乐教育,但有一定音乐基础的业余爱好者。这些指挥都有一系列共同的特点:一是常常把声乐训练误当成了合唱训练,对合唱的训练,缺少系统、科学和规范的学习和把握;二是对怎样准确地表达合唱作品缺少理论依据;三是常常误解合唱的本质。

合唱团团员的问题除基础较差的原因外,主要是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歌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

 这些问题的成因看似是缺少学习,其实重要的是没有好的老师,更因没有好的教材!随着《合唱训练学》的问世,为组织者,指挥,合唱团员三个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范本。既有从实践中总结的理论作为指导,又有为实际训练编写的近300首练习曲作为技术训练的支撑,这就为业余合唱团的组织者,指挥与合唱团员构建了一个有高度的、可操作的、统一的平台,从理性、感性和技术三个方面提升素质,保证了合唱团的高水准。比如:杨老师对于合唱的“多样性原则”、“合唱团必须首先是合,否则就不是合唱”等的论述,为组织者指出了高水平合唱团的艺术方向;“音色的融合训练”、“合唱音响的平衡训练”等,为指挥把握合唱的规律性提供了理论支持;“合唱团良好而正确的歌唱8个标准”等为提高合唱团员的歌唱能力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时,由于这本教材通俗易懂,语言简练,配有大量的练习曲,使他们从传统的被动式接受训练变为主动的、理解的前提下进行训练,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这些,对我们业余合唱团所有的参与者,特别是组织者和指挥,都具有方向性的指导。解决的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观念性的问题。

杨老师编著的《合唱训练学》你看了,就能当个指挥了;你看懂了,就能当个好指挥了;你看透了,就能带出高水平的合唱团了——这是我最切身的总结和体会。但此教材也有遗憾,即没有配发视频。为了进一步推广“杨氏训练体系”,今年春节前夕,杨老师亲自给我团进行了集中训练,并把教材中最精华的部分录成了正式的光盘,弥补了这一缺憾。

                                                                二、杨老师指导我们训练

    这次合唱的训练主要内容包括:

·什么是良好而正确的歌唱(8个标准);

·呼吸训练;

·合唱的发声训练;

·正确的母音状态和过渡;

·几种基本唱法;

·音色融合训练;

·扩展音域训练。

 这其中贯穿着杨老师具有哲学层面的音乐艺术观,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我们通过杨老师的训练,加深了对“杨氏训练体系”的理解,使我和我们合唱团在技术,在合唱最新理念等诸多方面都有了质的飞跃,可谓学习和体会到了合唱的真谛。

 1、正确的理念

  正确的合唱理念,是合唱团健康发展的基础。杨老师的训练过程,从始至终贯穿着这样一个合唱理念“和谐是生命,音乐是灵魂”。和谐统一是合唱的生命,但不是目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的表达才是最根本的,是合唱的“灵魂”。合唱首先要有生命(和谐度),否则就不是合唱。但仅有“生命”没有情感表达的音乐,这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很多指挥或合唱团的组织者,都没有真正认识到这其中的辩证关系,因而用一些较为偏激的理论来指导合唱团的训练,致使合唱团成为单纯追求和谐而偏废了音乐情感表达的发声机器。这样,声音虽很谐和,但音乐呆滞,毫无表情,失去了合唱独有的魅力。而杨老师指导我们训练,就是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按照科学正确的理念,抓住合唱的本质要求来努力提高我们的能力,使我们能按照“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和理想的音色变化”的要求去创造合唱的生命本质“合”。

 2、哲学思维方式下的训练

 训练中,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杨老师从很多方面体现出的具有哲学思想的音乐艺术观。他从不孤立、教条的处理音乐中的各种关系,而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辩证地把音乐各种对立的元素统一到一起,发挥其效用。比如,在音准处理方面,强调“没有绝对的音准”,“绝对的音准是没有艺术价值的”,“除律制以外的,还有音乐风格方面对音准的要求”等。这些都是融化在血液里的哲学思想在音乐艺术观念上的反映。再比如“唱跳想连,唱低想高,唱弱想强.......”,“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种辩证的提示,把矛盾的因素联系起来产生联想,形成统一的概念和感觉,既容易让大家理解,也便于掌握,很快解决了长期存在的一些问题,使训练收到了成效。亲临杨大师训练,学习杨老师的思想方法,我体会到,音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稳定依赖于不稳定的存在而存在;快与慢,强与弱,长与短等,都是相互依存的。合唱追求的和谐统一也是如此,男女四个声部的音色及音高都是不一样的,这才有了使其谐和统一的可能,才会在这不一致上寻求整合后的相对统一。所以不能过于偏激地去认识和谐与统一,更不能用绝对化的、不变的观点去指导具体的排练活动。杨老师在训练时经常讲一句话:在处理音乐作品中的问题时,要辩证的,整体的考虑;不能是孤立的,静止的,要看作品的具体情况。他曾说,一般小作品最好是一气呵成,不要做速度或力度上的处理。但青春舞曲这一作品,杨老师在开始8小节后就做了突慢的处理,使得作品一下子具有了“遐想的空间”,为后面的一气呵成增加了动力。

 都说指挥是合唱团的灵魂,经过杨老师训练,才使我真的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这不是单纯的领导者的意思,而是要具备很高的“思想能力”和基础技术能力,才能使自己成为合唱团真正的“灵魂”。

 3、具有哲学思维方式的“杨氏控制论”

 训练中,杨老师以《娄山关》为例,特别对四种唱法,即:连音唱法,跳音唱法,加强音及保持音唱法,重音及特强音唱法进行了讲授和训练。《娄山关》流行的主要有两个版,一个是田丰先生创作的,另一个是郑律成先生创作的。娄山关战役是遵义会议后第一个胜仗,歼敌两个师。战役从早晨(霜晨月)一直打到傍晚(残阳如血),很激烈。对此,两个作品我更喜欢后者。它更加准确的描述了战斗激烈的场面和诗人“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作者采用了连音唱法、强音唱法、重音唱法、弱声唱法、男声的半声等多种唱法,使得音乐形象非常鲜明。对此,杨老师要求高而不挤,强而不炸,低而不压,弱而不虚。这一要求,看似是对声音上的技术要求,其实是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形成对声音控制的一种理论。这即是歌唱能力的要求,也是声音观念的规范。有唱好高音的能力才会不挤(高还能在高);能强才能不炸(强还能再强);能低才能不压(还能再低);能真正的弱才能不虚(还能再弱)。这是以科学训练所获得的能力作为基础的,而控制是有量的。怎么调节量呢?一个是气息,一个是音乐的审美,这就是杨氏控制论所在。控制首先是一种通过训练获得的对自己声音进行调节的能力。控制是立体的,即音高频率、力度幅度、音色调节。

 4、形象生动的语言和手势

 杨老师在训练时思维非常敏锐,分析问题的目光很独到、很犀利,能从各种复杂的表相中,高屋建瓴、提纲挈领地把关键问题找出来,而且用很简单、很易懂、很形象的语言做出提示,启发大家,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简单明了地进行说明,提出正确的解决办法,使得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比如,在做气息训练时,“像闻花一样”、“吸气时,只要肩膀不动,就是对的”,“吸气一大片,呼气一条线”;“发音有点,线随点延”;此外杨老师经常拿皮球做例子,“吸气后球自然就被充气而鼓起来”,这比我曾经读过的一本书上所述的“先鼓皮球,气自然就有了”的说法要准确多了,形象多了。在做软起声训练时,“发声时,声音永远是坐在气息上”,“从吸而不发转为发则有声”;在做共鸣训练时强调的“头腔离不开鼻腔,鼻腔离不开口、咽、喉腔,口、咽、喉腔离不开胸腔”……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使得我们能很快的体会到要领,有助于我们早日“把本能转化为本领”。

 杨老师在训练时总说一句话:“看着我的手!”看着杨老师的手,你会有一种被牵着鼻子走到感觉,你会不自主的随着杨老师的手去唱高、低,强、弱,断、连.......。在进行母音转换训练时,杨老师用5种手型对应u-o-a-e-i 5个母音,准确、形象地对我们在演唱这些母音时口型的变化进行提示,使得我们很快就达到了训练要求。母音的一致是提高和谐度的重要环节。以前,我忽略了这个问题,通过训练,我懂得了解决母音一致性和转换的重要性,掌握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也是我在整个训练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收获,在近期的排练中,运用了杨老师的办法,使得我们合唱团的和谐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很“嗡”!

 5、变化多样的练习曲

 杨老师像个医生,合唱团只要一出声,他就能迅速地找到“病因”所在,同时还能迅速地从他头脑中所存储的几百条练习曲中,搜索到能解决问题的那一条练习曲,并运用练习曲行之有效的练习,达到“治病救人”的目的。比如,我团女高不敢放声,高音站不住,杨老师选用了一条8度跳进的练习曲,先在自然声区进行练习,有断有连,逐步向两端扩展,最终获得了圆润透亮的、富有表情的、有质量的高音。

 一曲多用,高效地练习,是这次训练的一个显著特点。杨老师选用的练习曲都有多种用途,使得训练目的性很强,效率很高。比如,多调性的音阶练习,既可以对合唱团音响的平衡,音色的融合度进行练习,也可对音准,甚至是不同率制的把握进行练习。再比如,在做连音练习的同时,又关注到声部的衔接,力度的控制等。

                                                                三、杨老师指挥艺术给我的感受

 杨老师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训练的方法和合唱的理念,更可贵的,使我们感受到他的那种为艺术献身,对艺术执著追求的精神和对艺术的敬畏感。正是这可贵的精神,多年来不断地激励着、鼓舞着我们合唱团不断向前。

 1、对艺术的敬畏

 我从事业余指挥工作以来,看到了很多很多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指挥,有的是一般的打拍子型指挥,有的是有一定能力的业余指挥,有专业的指挥,也有大师级的指挥。我内心对他们在台上的表演有个标准:对艺术有无敬畏感!我认为,凡是有为艺术献身精神的,一定就有敬畏感,这决定着他们对待艺术的态度,更是从事一切艺术工作的基础。在这些或业余、或专业的指挥中,我总结出三种类型:一是无敬畏感的指挥,他们在台上过分张扬自己,游离于音乐之外,游离于合唱团之外,多余的动作非常多,很花哨,像是在“耍”,有哗众取宠之嫌,他们也总是在与音乐本身抢风头,与合唱的音响争宠,结果是引得大家在看,而不是去听,这体现出其态度过于自我;二是有敬畏感,但能力有限的指挥,他们往往显得比较拘谨,使得音乐表达受到严重的限制;三是像杨老师这样的指挥大师,他们把对艺术的敬畏感融入到其人格及音乐里,这就是为什么经杨老师指挥的艺术作品都是那样出神入化的缘由。

  2、对艺术富有献身精神

  自从我认识杨老师以来,始终感觉他就是为了音乐而生,而存在的。从早上到小白楼开始工作直到中午,简单的午饭午休之后,又开始工作到晚饭,而后经常工作至深夜12点。几十年的循环往复,几乎见不到杨老师有一点自在闲散的时侯。有时我们约好晚上到外面喝一点茶,其实那只是在他工作劳累后的一个小憩的时段。他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工作,每分每秒都是为了他的创作,为了他的合唱团,为了他的音乐教育事业,为了培养中央音乐学院指挥系的学生,为了给北京和外地合唱团的排练。即使在休息的时候,也经常能够看到杨老师为了把自己的所有乐谱、资料整理好,亲自动手用裁纸刀修剪乐谱.......为了音乐,为了合唱艺术,他耗尽了所有的精力和体力,这种精神,每时每刻都在感动和激励着我们。杨老师总对我说“我身体不好,我是在抢时间,把我还没做完的几件事,特别是即将出版的极富价值的《指挥学》一书的审稿工作完成....... ”听到杨老师这样说,我内心感受到极大的震动,不禁肃然起敬。虽然日常的工作已这样忙碌,但杨老师还抽时间为合唱团进行量体裁衣的创作。新作《引子与托卡塔》获第十七届全国音乐作品(合唱、室内乐)一等奖(1首)。对此,杨老师总说“我是业余作者,是碰上好运气了”。其实这哪里只是凭借运气,这是杨老师深厚积淀的迸发。真为杨老师高兴!

  3、严谨的艺术风范

  杨老师身体不好,可以说是体弱多病,但只要是在训练和演出中,永远都是精神饱满,一丝不苟。在排练《娄山关》时,为了让我们对重音,保持音,连音等几种唱法有更深刻的了解,杨老师忘记了医生的嘱咐,认真地做了几个规范的指挥动作......结果导至本来就有伤的胳膊又扭伤了。

 前段时间,杨老师引荐并陪同世界合唱比赛组织( World Choir Games )艺术总监克里斯蒂安·荣格仁 (Christian Ljunggren)教授访问中央音乐学院后,来我们团上训练课。我特意邀请了北京数个知名合唱团的歌友来听课。那天,杨老师因患有脑梗而造成身体不适,但在我的要求下,他还是给我们排练了《娄山关》和《山南道河》两个作品。排练的过程中,他不放过每一个细节,比如对英文词的发音,旋律线条的保持,力度上的大幅度对比变化等都很细致地进行讲解、启发。从他的眼神和手势上能直接感受到他对作品的严格要求。在指挥《沙南道河》时,他的手势轻柔优雅,在指挥《娄山关》时却又刚强有力,丝毫看不出大师身体上的不适,引得全场为杨老师鼓掌致意。由于杨老师接触业余合唱团不多,所以很多人并不了解他。多数时候看到的,都是他在舞台上指挥他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因此便以为杨鸿年只是带童声合唱团。但那天杨老师的现场排练,让所有来听课的观众大饱眼福,大家才真正地认识了这位大师。课后一位观众给我发来了如下短信:“大师二字就令人肃然起敬,但我没想到,在不经意间竟被杨鸿年大师给电击了。他老人家指挥的《娄山关》排山倒海、气吞山河、委婉阳刚... ....就他那孱弱的身体,在肢体语言的表达上可谓是淋漓尽致。我算是摊上大眼福了,以至于情不自禁地在别人的排练场高呼‘太棒了’。那只是瞬间的亢奋,再也不能忘记他老人家的语言,对于被电击过的粉丝,想您时您在天边,想您时您在眼前。谢您的“有乐同享”。要没你的友情我也开不了这国际视野。”

 4、杨老师的“手”

听杨老师指挥的音乐会最“过瘾”。一是没有音准节奏等问题带给你的听觉上的不适,舒舒服服地听一场音乐会,在中国只有杨老师指导的少年及女子合唱团能给你带来这样的享受。二是在我国演唱的作品最多、最难的,就是杨老师指导的这个合唱团。你能听到中外各类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合唱作品,从文艺复兴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到近代的外国作品,还有中国早期直到现今的作品,更有杨老师原创和改编的合唱作品,其广度、深度,堪称我国第一。听,固然过瘾,但对我来说,真正让我过瘾的,是看杨老师的指挥。杨老师平时很低调,一旦站在台上,完全换了一个人,像是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指挥官。对于指挥而言,一场合唱音乐会最主要的有四个要素:作品、合唱团、钢伴和观众。能把这四个要素紧紧的拉在一起,并能完美地表达音乐的指挥,我只看到过杨鸿年老师。

 而这一切都集中在杨老师的手上。无论是杨老师的演出还是排练,出神入化的是他的手,俗称“杨老师的魔手”。看着杨老师的手就会唱......,这是所有被杨老师排练过的人最直接的感受。表现在手上,实际在内心。为什么是魔手? “魔”是因为内心的强大,就如他内心的音乐一样,富有极强的逻辑!“魔”是因为具有极强的驾驭音乐的能力!

 5、杨老师的音乐

 杨老师的音乐,自然流畅,非常好听。为什么呢?因为他永远在一个逻辑里,这个逻辑就是“自然”,因为只有最自然的东西,才最接近人内心的感受,才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杨老师处理作品,从不做小噱头,而是靠调动、整合所有可以运用的因素去弥补客观的缺陷,以达到最理想的艺术效果。比如,在排练《嘎哦丽泰》时,按曲谱,前奏结束后由女低开始,以浑厚、深沉的音色唱出带有忧伤情绪的旋律。但一般业余合唱团,特别是大学生合唱团都很少有正真的女低音色。对此,杨老师的处理办法是,让女高声部一起演唱这段旋律。这样,减轻了女低声部的声音负担,声音也就松弛了。同时,由于女高声部的加入,增加了女声声音的群体感,显得声音朴素、自然,且很动情。杨老师对于作品的速度和力度等处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演唱环境提出不同的要求。比如,在排莫扎特安魂曲中的《眼泪》时,杨老师说“这个作品在不同的演出环境中,可以做不同速度和力度的处理。在教堂的重要宗教活动演唱时,速度可以更慢些,力度相应可以减小一些,这样既符合人们的心里,同时也避免了在教堂产生过度的声音延迟,致使合唱团声音浑浊不清;在音乐厅的音乐会上,要用流动些的速度,会有更好的效果,因为人此时的心里速度比在教堂要快很多........。”我们团在音乐会上就是按照杨老师的速度要求去演唱的,效果很是理想。

 杨老师在排练时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对钢伴要求非常严。杨老师总对我说:“钢伴不能是单纯的“伴”,他是合唱的一个重要部分,带有补充的职能。钢伴弹奏时的指法、增音踏板的使用等都是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杨老师对此要求很高,很严。比如,在排《大江东去》时,钢伴在第10小节,有一个大字2组的G无限延长音,杨老师要求钢伴手不离键,脚踩住延音踏板,这时就能充分地感受到合唱的声音和钢琴低音产生出的泛音共鸣,使得这首作品增添了强烈的豪放派诗词的特征。

 以上,是我读杨老师编著的书,听杨老师的课,看杨老师的训练和演出的感受。在杨老师从教60周年,杨老师指导的国家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成立30周年之际,我献上此文,以表达对杨鸿年老师的崇敬之意!

  祝愿杨鸿年老师、唐重庆老师和杨力老师伴随着孩子们永远幸福!祝愿杨老师指导的国家交响乐团少年及女子合唱团有更多的30年!最后,我以一篇短文结束我的文章。

                                                               《正真的艺术家,大师》

  因一个谱子的问题,我给杨鸿年老师打了个电话......杨老师说:“我要看到谱子才能准确地答复你.......,我现在就去小白楼(这是杨老师排练的教室)查一下,过一会儿回复你.......。”我急忙说:“别别别,外面太冷了,您还在生病......,我明天带上谱子去找您。”杨老师说:“那好吧,明天再说”。过了约半个小时,我接到了杨老师的电话:“老赵,你问的谱子,正确的是这样的.......”。我急忙问:“您在小白楼吗?”杨老师说:“是啊,我在小白楼”。这是2012年12月23日晚上的11点前后,也是北京最冷的一天.......。杨老师要从他居住的10层楼上下来,在寒冷漆黑的夜里,走约200米才能到小白楼。一个正在生病,医生不允许外出的80岁的老人,竟如此......。我眼睛湿了。我懂了,为什么杨老师是大师!我懂了,什么是正真的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