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气是一种储存,呼气是一种消耗,既有对抗又有合作的一面,如果没有呼气的消耗,吸气成了多余。吸气是为了呼气,呼出多少就吸多少还是不论呼出多少,吸总得吸足、吸深,有备无患不要有临时应付的感觉。吸足、呼深有一个尺度,不能动弹不得,想吸气又呼不了。吸气有许多方法,但最顺手只有一种,经多次训练已保留下来的。呼气有许多方法,最理想的只有一种,边叹气边半打哈欠,看来难以操作,其实完全能将两个相抵触的动作结合起来完成。
吸好气准备呼气前略收小腹,如果不收也可以,歌唱是一种整体上的协调,不必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孤军奋战”、“孤军深入”。吸气阶段完成了,保持这个状态,随即进入呼气阶段,胸部是否有微微放松一点?有的所谓收缩、放松是意念上的,实际并不存在。呼气是对吸气的对抗,我们将呼气比作继续在吸气是为了让吸气的成果不要立即被否定,让它慢慢被否定。
呼气的方向、气息的冲击点、与吸气不是正好反方向,沿着同样的轨迹前进。吸气象是U字型,角度转九十度,呼气却有直线向上、向下(回流)。吸气一般是单枪匹马,不与声音作伴,呼气往往伴随着声音运动,是一种并驾齐驱。呼气的过程要照顾到多种方面:声带如何振动,咽肌的调节,咬字吐字等只要一个环节不按规程行事,呼气的流利性就会受到损害。呼气过强,损伤声带肌、神经,声音立刻变得脆弱、功能下降。
声音要放下来唱,靠后一点,略暗一点与声音要有高位置、放出来、嘹亮一点这对矛盾很难解决。声音随着气息吸到哪里就从哪里开始发。放下来唱,其实就是不要越过胸腔共鸣或放弃胸腔共鸣,单发口喉腔共鸣。胸腔共鸣是声音的一个底座、一个支撑点,如果声音里无胸腔共鸣,必定是飘浮不定,其它共鸣不一定能取得。共鸣腔与共鸣腔是互相影响,起连锁反应的,所以放下来唱同时带动了上部共鸣。放下来唱,才能用得上力气,喉部得以放松。声音靠后一点,是为了取得咽腔共鸣,它下连胸腔,上连鼻咽腔两大共鸣腔。攻下了它,三个主要共鸣腔连成一体,引起共振,声音成倍地扩大,声音的位置显然高了。要使声音放出来,只要注意好象每个音都在唱“啊”,同时下腭略放下、放后一点,不要带一点假声,声音自然出来了。
声音要自然流畅,高音要有所关闭,不是说中声区、低声区要自然流畅,高声区可以例外,恰恰是更应象流水、喷泉那样随意。本来有的歌手在自己音域范围内发低音、上高音都易如反掌,要格外小心,不要在练声或练歌时用力不当(过强过猛)损伤了喉头声带及声肌,再发高音仿佛变了一个人,再也没有往日的底气、嗓音。高音要有所关闭地唱,即让声带靠拢得更紧密,同时适当收缩咽壁肌肉。不要一味练高声区,应多练中声区,力求基本功过硬:气息相当流通,声音的力点准确,通道无任何阻挡。此时再上高音,只要融入关闭的方法,即适当调节声带张力、靠拢程度,加上增强气息压力。
声音的暗与亮,歌手与观众的听觉有一些差别。我们需要的是声音十分通畅之中的亮,带一点暗的声音实际上用的混合共鸣,用上咽腔共鸣的声音必然有点暗的色彩。总体是亮的,略带一点暗,这样的声音具有艺术美,纯亮的声音是缺少混合共鸣的,是一种单色调的音。美术界分为油画、国画、版画、水粉画、宣传画等,声乐界分为美声、民族、通俗、原生态等,各种风格对声音的暗与亮有不同的解释。
用力大小的问题,哪些地方用力大,哪些地方用力小,需好好研究。随意哼哼是不必想这些的,一本正经地从事歌唱事业,必须面对这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歌唱是全身用力,包括手足都要用力,但起主要作用的是吸气、呼气肌群,喉部用的力是微小的。如果首当其冲是喉部,肯定是主次颠倒了。平时的练声有一个任务,就是解决谁是主力,谁是副力。随着音阶的上升,呼气的力度、速度相应要增大,有时好象到了声音发出后才能有呼气的进行。如果找不到呼气的头绪,可以想到怎么叹气。这些问题在练声阶段早已形成了条件反射,随手拿来就能使用。
速成与大器晚成的问题。一个18岁的钢琴学习者也许已有十年学习历史,十个手指在键盘上飞舞,不仅已入门,而且达到了专业演奏的水准。这叫十年磨一剑,少年老成。一个18岁的歌唱学习者往往还刚起步,认为歌唱只是随便唱唱,技术性没有学钢琴那么强。歌唱与钢琴学习、成才的周期是不相上下的,都要经长期熏陶、苦练。一般地唱唱是可以速成的,如要成为优秀的歌手需一个台阶一个台阶上来,速成误人子弟。为了急功近利,不科学用嗓,不过几年唱坏了嗓子,被迫中断学业。当初为什么不请教有真才实学的声乐老师呢?高考今年考不上,明年可重考,再不行,后年再考。嗓子倒了,是一生不可挽回的损失。一时找不到老师,何不找几本有关书籍,读几遍,做些笔记。书面的老师也能帮助解答学习上疑难的问题。学乐器,没有学坏身体的事;学歌唱,有特殊的风险:唱坏身体(嗓子)的例子不在少数。一个唱了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嗓子仍虎虎生威,说明他们有科学发声法在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