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赵航燕 本期导读
1 读书笔记分享 以生为本 学为中心 ——袁晓萍老师《年 月 日》教学设计赏析 杭州市余杭区育才实验小学 赵航燕 在网上和书中多次学习袁晓萍老师的教学,每节课都让人回味无穷。今天又跟随袁老师学习了三年级下册《年 月 日》的教学,教学设计依旧十分精彩,令人佩服。 一、 设置预学任务,获得自学体验 本节课知识点多,并且大多属于常识性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对《年、月、日》已有稍许了解。在这样的学习背景下,袁晓萍老师将本节课内容的教学分为“预学——梳理——应用”三部曲。 课前袁老师发给每个学生预习卡片,其中预学任务涵盖了这节课学生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袁老师设计的预学单指向明确,告诉学生“怎么学”、“学什么”。通过预学,学生将与《年、月、日》有关的零散知识进行梳理。学生有了清晰的预学任务,因此创造出相对完整的、形式多样的预学成果。这为学生课堂交流提供资源,也增强了表达较差的学生表现的自信,让学生产生分享的愿望。 有效的预学能让学生有准备地投入课堂,并伴随着更高的心理预期到课堂上去解决更困难的问题。 二、 引导合作学习,实现思维碰撞 学生在预学时,一定会有思而不得、言而不明、探而不深的时候,经过课堂中的合作交流能得到补充与改进。但交流环节,学生的水平是参差不齐的,为使交流和倾听变得有效,教师需要使用一定技巧。在课堂上袁老师为学生提供了“分享建议”:①我同意你的看法,我还想补充一下。②我想向你提个问题,你能帮我解答吗?③我不同意你的看法,我是这么想的……④听了这么多同学的分享,我想来做个总结。袁老师的“分享建议”,引导每个学生都以不同的形式参与到交流中,提高学生数学表达的能力,同时也打破了部分学生的“话语霸权”,引导学生要“会分享”、“会倾听”、“会悦纳”。 学生交流后,袁老师将精选的预学作业展示出来,供大家赏析。袁老师的一句“哪些你们刚才也学到了,轻声说一说;哪些你们没学过,大声读一读,学一学。”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赏析同学的作品,提高了活动的有效性,这既是对先前交流学习的总结,又是对自学中存在的不足的补充。赏析中,袁老师抓住学生作品中“以此类推”四个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二月的特殊性以及“四年为一个闰年”的规律。 本堂课在新知学习的过程中,素材来源于学生,教师扮演了引导者的身份,一步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思维碰撞出火花,在交流中获得思维的提升。正如萧伯纳所说:“我不是你的教师,只是一个旅伴而已。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们俩的前方。 三、 引导阅读学习,感受数学魅力 预学、交流分享后学生心中仍有疑问,而这些疑问正是“年 月 日”知识中奇妙的点。“为什么2月的天数会少一些?”“为什么7月、8月会连续出现大月?”课堂上出现了充满童真的妙答“因为2月是‘杀人月’。”“可能是因为7月、8月是我们的暑假。” 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 袁老师提供《古时候的时间》、《闰年的来历》、《大小月的由来》、《公历和农历》这些阅读材料,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进行学习,按需展开数学阅读。这不仅解决了学生心中的困惑,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展现了数学的魅力。 四、 创设任务情境,激活探究热情 在袁老师的课堂上,生活化的问题情境与知识点紧密结合。练习中,袁老师以练习帖为情境贯穿始末,把所学知识有机整合。学生在同一个情境的不同变式中,结合所学到的知识去推理和运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突破重难点。生活化情境的运用,不仅激活了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袁老师的课堂精彩万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袁老师负责统筹、引导,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同时思维和能力获得提升。袁老师把“教与学”的关系处理的恰到好处。她的心中有的不仅是“数学”,更是“学生”;她关注知识目标,更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状态。这正是生本课堂的关键所在。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学生学会学习为中心。 通过学习袁老师的课,我深深体会到:数学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学生凭借“数学”这块跳板,跳得更高、更远、更好,即学生获得发展。教师应当不忘初心,坚守教学之道,即人学习之道,人发展之道。 2 名师课例分享 3 名师理论前沿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