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彝人古镇 新型城镇化的实践之路/中国文化报

 棋中王 2019-03-10

彝人古镇彝族迎宾活动

本报记者   马  霞

    对于站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践较为前沿的文旅小镇来说,“文旅融合”是其必然选择,小镇是否具有独特且鲜明的文化内核,其文化动能是否能够被充分释放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转化为旅游服务,变成游客或消费者能体验、能消费的旅游产品,小镇或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是否能够产品化且实现有效联动,这些要素决定着文旅小镇项目的生死存亡。掌握有效处理文化、旅游及城市之间关系的能力,是开发运营企业进入文旅小镇领域的必要条件。

    作为云南省30个文化产业建设重点项目之一的彝人古镇,位于楚雄彝族自治州,由伟光汇通集团开发运营,是该集团首个文旅小镇项目。早在2003年彝人古镇开发之前,当时楚雄的支柱产业主要以农业为主,经济发展相对缓慢,面对每年“昆明—大理—丽江”黄金旅游线上3000万游客过楚雄而不入的局面,当地政府迫切希望发展旅游业。

    “你们能不能思考做一个产品,能够把这3000万的游客通过一个旅游产品留在楚雄,来带动楚雄当地的城市发展,拉动当地百姓的消费。”伟光汇通集团董事长陆学伟回忆当时当地政府领导对企业的期待。

    2006年,彝人古镇正式开街。如今,彝人古镇的规模扩大到了3平方公里,并于2015年获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彝人古镇的游客量从2007年的130万人次跃升至2018年的1321万人次,撬动上下游产业投资近百亿元。卓越的市场表现,让彝人古镇成为文旅小镇开发的样本范例。

    彝人古镇的成功看似是特定地域资源配置条件下的偶然,但究其根本是企业在探索小镇建设和运营中,抓住了在地文化的本源,使其市场化、产业化。陆学伟介绍,彝人古镇核心地带的彝人部落较多地参照了传统彝族村落的建筑设计,并围绕彝族毕摩文化进行延展。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中的核心部分,伟光汇通集团工作人员还专门到彝族村落邀请世袭毕摩入驻古镇,每晚在彝人部落毕摩文化广场举办的“祭火大典”,让这个源自深山的民族文化可以广泛地被世人共享。

    彝绣是彝族传统刺绣,表现了彝族原始绘画、图腾等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经只是作为彝族妇女自产自用的居家用品——彝绣,在彝人古镇建成后,吸引、孵化了一批彝绣匠人。彝绣“彝家公社”品牌创始人金永淑是第一批将彝绣带入彝人古镇的创业者,通过13年的发展,原来的彝绣小店成长为拥有200多名员工、辐射带动8000多个绣娘、资产规模上千万元的彝绣知名品牌。

    伟光汇通集团现已建成运营12个文旅小镇,正在建设和前期筹备的小镇近30个,遍布16个省区市。“文旅融合的理念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极大利好,让我们更加有信心地投入到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挥企业自身优势,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谈到企业未来发展时,陆学伟表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