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钢筋凝土的城市森林里,我们或许偶尔能在路边看到一个形体不大,却色彩艳丽、富丽堂皇的单体建筑;在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乡村田野,我们或许能看到一座古色古香、厚重雄浑的单体建筑,那可能是座牌坊。有青一色的城市森林里,它艳丽的色彩很入眼;在色彩缤纷,一望无际的的田野风光里,它那厚重的底蕴同样很显眼。 牌坊一般是独立存在,有人称为建筑小品。小品不小,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起源于"门" 牌坊无论造型有多少变化,其基本的结构仍然是"门",最初的功用也是“门”。它的历史与华夏文明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最初的源头是"衡门"。现在农村偏远地区还有这样的形式,两个门柱,上面有一根横木,“横”通“衡”,古代称“衡门”。 由立柱和横框组成的门,是牌坊的简化版。 雏形是乌头门。 中国传统文化讲门面,在门上下了功夫。唐代流行乌头门,宋代成为建筑定式。 两根立柱突出横框,冲向天空,柱头染成黑色,称"乌头门",立柱的上部装饰象征太阳和月亮的日月板。后来,柱头套上黑色的陶罐,防止木柱淋雨腐朽。 乌头门看来简单,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要有一定级别才能使用。这也是演化为牌坊前所具备的精神内涵。
原型是里坊门 唐代以来,城市布局采用"里坊制",统治者为了加强庞大的城市人口管控,将居民区划分为若干个坊,坊内有巷道,但坊是相对封闭的,有一个大门供人员出入,称为坊门。晚上,坊门关闭,禁止出入。 汉代,街区称为"闾"。自汉代以来,就有"表闾记功"的传统,将闾里的好人好事,制作成牌,张贴出来,以示表彰。唐代实行里坊制以后,最显眼的表彰位置,自然就是人人都要经过的坊门了。坊上挂上表彰牌,称"牌坊门",这就是"牌坊"得名的由来。 到了北宋,商品经济逐渐发达,里坊的高墙束缚了人们的活动和交流,成了障碍,政府不得已把坊墙拆掉了,才有了类似现代的开放式街道。墙虽然拆了,坊门却保留下来,位于街道路口,成为城市景观,同时又有标志、表彰的功用。 独立的牌坊形成了。 唐宋以来的牌坊形制相对简单,大多是两根柱子。到了明代,在形制上做足了文章,有了现在看到的复杂多样的牌坊形制。 还有一个观点,牌坊可能起源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个理由是:现在在云贵偏远地区还能看到,在木柱上搭横木的门,横木上放上鸟的造型或是兽皮。门又是独立的,没有实用功能,表达了一种精神内涵,给牌坊的功用相似。 另一个理由是:云贵少数民族民居的木楼上,安有类似雨搭的"檐排",遮风挡雨,这些"檐排"安在门或窗的上边,安在楼门上方的,门又称为"排楼门",久而久之,称为"牌楼门"。"牌楼门"造型从木楼独立出来,成为寨门。 而南方地区的牌坊又称为“牌楼”,牌坊式门楼,又称为"牌楼门"。 或许,这也是牌坊的由来。 牌坊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制在不断地完善和发展,各式各样,丰富多彩。 按功用,大体可分为大门型、标志型、纪念型、装饰型。 大门型与围墙相连,保留作为门的功能。 标志型已不在强调门的作用,主要成为街区、陵墓、祠堂、庙宇的标志。 纪念型主要为了表彰功德,有道德示范作用。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 装饰型主要用于商业门面或庭院大门。 徽州门居漂亮的牌楼门 (资料取自<古风系列古建>)
|
|
来自: 木香草堂 > 《亭 楼 阁 塔 关 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