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晨之风《话说牌坊》讲述牌坊的前世今生

 大豫坊 2021-02-10

话说牌坊

晨之风  

牌坊是中国传统建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我国独特的传统建筑元素,同时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载体。它可以说是历史的缩影,传统文化的物化产物,保护好它也有利于人们对历史文化的探索与研究,并且在旅游产业中,也能得到更好的价值体现。随着乡村文化建设的兴起,作为中国古代文化载体的牌坊又出现在乡村或者城市道路上,内容有了时代特征,赋予了深刻内涵,成为了城乡文化建设一道风景。

说起牌坊,一些人隐隐约约有印象。牌坊又称牌楼,古名绰楔。千百年来牌坊繁衍发展,不仅遍及华夏城乡,而且还远涉重洋,屹立于异国他乡的许多地方,成为中华文化的一个典型标识。真正考究起来,牌坊的始祖源于淮阳。这种由两根柱子架一根横梁构成的,最简单最原始的门名为“衡门”。“衡门,横一木于门上,贫者之居也。”就其结构来讲,“衡门”无疑已具备构成牌坊的基本要素。堪称牌坊的原始雏形,经考证,古代典籍中有关“衡门”的最早记载是《诗经·陈风·衡门》:“衡门之下,可以栖迟。”《诗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由此可以推断:“衡门”至迟在春秋中叶即已出现。《诗经·陈风》涉及的作品均是陈地域内容,陈地域即是今天以淮阳区为中心的区域,也就是牌坊的始祖文字记载源于淮阳。

发展到今天,牌坊的历史有一个演变过程。从春秋战国至唐代,我国城市都采用里坊制,城内被纵横交错的棋盘式道路,划分成若干块方形居民区。这些居民区在隋代称为“里”,唐代称之为“坊”,里坊是居民居住区的基本单位。“坊”与“坊”之间有墙相隔,坊墙中央设有门,以便通行,称之为坊门。这种坊门起先只是像“衡门”那样由两根立柱架一根横木,柱侧安装可开合的门扇而构成的。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繁荣,人们对坊的建造也讲究起来,将产生于上古时代,这时已演化得形制赫然华贵的华表柱移植到坊门上来,出现了由两根高过门顶的高大华表柱中间连一至两根横梁,及门扇组合成一种新式样的门,称为“乌头门”。宋以后,乌头门这名称日渐少用,被“棂星门”这一称呼取代。因其华表柱远远高出额枋,呈冲天状。后来便逐浙发展成冲天牌坊,成为牌坊最主要的形制。尽管棂星门的形制,比普通坊门庄重美观,但仍不够华丽气派,于是人们又将春秋时即已产生建造在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阙的形制吸纳到坊门的形制中来,将具有优美造型、壮观气势的阙的楼顶移植到坊门上来。在坊门的立柱上面也加盖了楼顶,从而使无顶的坊门演变成了有瑰丽楼顶的屋宇式牌楼。

      后人将华表柱和阙的优点吸纳进对坊门的改造中,将坊门的柱子替换成高高冲天的华表柱,又在坊门的额坊上盖起了楼顶。从而形成一种牌坊、牌楼形制兼而有之。既有冲天华表柱,又有华美楼顶的、别具一格的冲天牌楼。经过这样的演变,中国牌坊的三种主要形制——冲天牌坊、屋宇式牌楼、冲天牌楼最终形成,而完成这一演化过程大致是在宋代至清初的数百年间。

      牌坊在全国都有分布,但由于各地民俗风情、经济发达程度、气候情况、建筑材料等条件不同,以及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大小的不同,牌坊在全国各地的分布很不均衡。从现有遗存来看安徽、江苏、浙江、山东、北京等省市数量最多,新疆、内蒙古、西藏、宁夏数量甚少。在牌坊最多的地区中,北京多官式、皇家礼制、标识、装饰性牌坊,山东多与儒家有关的牌坊,徽州和江浙则多民间旗表、纪念牌坊。从建筑样式和风格上风,牌坊大体分南、北两大派。南派牌坊秀丽精巧妙,龙其是徽式、苏式、桂式牌楼,淑女气十足,彰显阴柔之美;北派牌楼则受京城牌楼影响,多有王府气派,尤其是北京的牌楼,大多为宫庭建筑,显得凝重粗犷,较有阳刚风范。

      封建时代的牌坊不仅建筑结构自成一格,别具风采,而且集雕刻、绘画、匾联文辞和书法等多种艺术于一身。熔古人的社会生活理念、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观念、古代的民风民俗于一炉,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丰富而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可以说,每一座石牌坊都是一件石雕塑工艺品,中国传统的石雕技法、圆雕、透雕,高浮雕、浅浮雕、平浮雕、阴线刻等,在石牌坊的雕刻中都广为应用,而木牌楼的油漆彩绘,不仅能防腐防虫,对木质构件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具有强烈的装饰作用,使牌楼华贵艳丽、光彩夺目。

      古人立牌坊是一件极其隆重的事,每一座牌坊都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象征意义,通过牌坊上雕刻彩绘的各种图案花纹,用隐喻手法表现出来的。牌坊上题刻的文字共有三种:其一称为“题”,是雕刻在牌坊当心间和次间额枋间大字板,即俗称“匾”上的大字。一般以牌坊正面当心间匾上所题刻的文字作为该座牌坊的名称。其二称为“注”,是题刻在牌坊当心间和次间大字板即匾下的小字板,或额枋上的文字,用以具体说明牌坊是为谁建的,为什么事而建的,由谁建的和什么时候建的等内容。其三称为“联”,是题刻在牌坊立柱上面的颂扬、簇表、纪念性的富有文学色彩的对联。

作为画龙点晴的“坊眼”牌坊上题刻的文字,在文辞上都颇为讲究的,一般都是精心之作,富有文彩,蕴涵深刻,具有很高的书法价值,有的还出自皇帝御笔和著名文人之手,颇为珍贵。这些文字,都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人们的人生理念及封建礼教、传统道德观念的集中表现。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特别是明清时期,立牌坊是一件极为隆重又极不容易的事,是由各级官府乃至最高统治者来控制的一种官方行为。即使充许建造,建造什么规格的牌坊也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如只有帝王神庙陵寝才可用“六柱五间十一楼”,一般臣民最多只能建“四柱三间七楼”,像孔林的“万古长春”坊使用六柱五间五楼,仅是一个破例,是只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才能获得的殊荣。能获得皇帝降旨建造牌坊对一个人、一个家族用至一个地方来说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无与伦比的殊荣,由此可见,牌坊也是封建统治者加强统治的有力工具。

牌楼

我国古代摆放石雕牌坊是为了宣扬封建礼教、标榜功德、表彰功勋、旌表贞烈。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老百姓一些榜样性的作用,以此来激励人们知廉耻,懂礼仪,勤奋上进等,应该说在我国古代还是发挥了很大作用的。在现代很多的人的眼中,石雕牌坊已不单单是一种装饰了,更多的是蕴含着中国古老文化的一种具体实物的传承。

众所周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源,也是祖辈流传的智慧结晶,它是历史进程的缩影,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能够体现我们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文明的瑰宝之一。牌坊流传至今,无疑形成了文化的源流。

人们在探究现存牌坊时,应该进一步地对其保护和修复,运用现代科技和思想,赋予传统牌坊新面貌和新立意,让其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让它的价值在现今社会中充分发挥,服务于本区域文化建设。

(本文根据有关资料整理而成)

淮阳区安岭镇大冯村刚刚树立的牌坊

参考书目:

《简析牌坊的起源及其在现代建筑环境中的应用》(赵浩民)

晨之风,本名李涛,中教高级语文教师,大学毕业于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后进修新闻学和教育学在职研究生学历。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诗词学会会员、河南省文明教师、全国高考作文研究专家。工作之余潜心文学创作和作文教学研究,作品曾被《读者》《作家文摘》《散文百家》《华夏散文》《美文》《天涯》《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文学报刊杂志及“强国论坛”刊登,多篇作品被国家级图书收录,并有文章被中学选作阅读分析素材。其事迹入编《河南人物志》,被《检察日报》“人物声音”专题报道。出版有散文集《从小村上路》《情漫陈州》《我在旅途读风景》《回望那片故土》等。

晨之风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