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在这里,遇见生活,遇见太极…… 《和美太极》专业太极微刊 正好看到王荣泽先生在《中华武术》上发表的《太极拳要返璞归真》一文,文章中提到“教学生练拳,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前后说法不一,是很常见的;太极拳名家谈太极拳,前后说法不一,甚至矛盾、难圆其说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不同派别的太极拳家谈太极拳,差异就更多,甚至还互相冲突;内功拳家谈练内功拳,差异和冲突还要大。如打太极拳套路的时候,架子高点好还是低些好;行拳速度慢些好还是快点好;动作配合呼吸好还是不配合呼吸好;静如山岳沉稳好还是有节奏感韵味十足好;如在水中有阻力好还是活活泼泼如风吹杨柳好;对每个动作攻防想象好还是不做好;意守穴位注意气感好还是不意守好等等。这些讨论至少说明,哪种练习方法效果最好练习者心中不是很有数,在练拳的枝节上,大家都一边在练一边还在探索求证。”这些都是太极拳爱好者碰到过的问题,我也是。
气与形的问题 1、气与形的问题:形是练拳的抓手,入门尤其如此,形正是因,气和是果,只谈气是夸夸其谈,为了气丢了形是大错特错。“今之学拳术者,每好高骛远,辄以练气凝神,毋须拘拘于形式。这种理论固极高深,但它不切合于初学者。因为拳术无论少林武当,欲舍姿势之外,是无其他致力之途。”又云“增其华者减其骨,饰其外者丧其中。此言让初学者宜注重姿势,而不尚奇特,万勿忽视。”“拳术练气凝神须向姿势平正中求之。形正则气和,形偏则气亦偏。” 简与繁的问题 2、简与繁的问题:千招会不如一招数,一个招式的手法、身法、步法搞清弄明后,自然可以理解太极拳的核心要领,然后可以对其他招式触类旁通。“初练时务要认定一种,勿贪多,勿嫌少。须知拳虽一派而式不同,法出一源而用殊异。”“三种拳术既经选定一种之后,学会一式,继续勤加自习,切勿贪多嫌少!要知各式有各式之妙,学者宜细细领悟。”“须知多练一趟,身体上可多获益一次。”“选择拳术,首戒标奇立异。若二三其志,尤易误入歧途。但既经选择之后,尤应继循正轨,所谓探骊得珠,贵得其窍。” 轻与重的问题 3、轻与重的问题:练拳四大要领-顺、和、正、静,没有纯粹的重或者轻。形正了,心静了,自然内外顺畅轻灵、轻重缓急合度。“故学一式须时加练习,勿专求重,重则滞;勿专求轻,轻则浮。”“盖拳术顺者,自然有力;内外和者,自然气聚神凝;得其中正者,身体自然沉重;神意静逸者,身体自然轻灵。” 意与力的问题 4、意与力的问题:用意不用力,用意贵在以不丢不顶位,用意贵在周身一家。“练习拳术,必须心静,心静则意专,意专则举手投足,左右往来,前进后退,上下伸缩,无不如意。意之所至即力之所至。”尤须知拳术姿势,变换进退,内外一气,含蓄在胸。两肩松开,气自下沉。力起于脚跟,主宰于腰腹,而运用则在两肩,往来伸缩如前面有物阻挡,前进后退有不丢不顶之意。”“尤不可专求一部之气,一部之力,务求全身平均发展。” 所以太极入门,以形正和心静为基,形正而气和劲顺,心静而气聚神凝。一是练拳之前必须先静心,静下心来进入无极状态,然后从无极再开始。二是每一招每一式,必须细察身体是否中正、手足是否和谐、劲路是否顺畅,有不正不和不顺处必须反复练习,认真揣摩手、眼、身、法、步问题在哪里。三是意念引领动作,不能太重也不能太轻,该紧处紧,该松时松,一紧俱紧,一松俱松。四是老师针对你说的问题一字一句认真记住,并按照老师要求的去做,自学的话要注意前人的经验体会只能作为参考,生搬硬套是不行的,有些体感、规范必须是到了一定阶段才能体会到,孙前辈说“练习拳术,学有先后。初学者应自起点学起,切不可强与先习者比拟。”“如有不明了处,应当随时请教,以免食而不化。”。五是持之以恒,跟着老师多练,平时多看自己老师的视频,“藉收仿摹领悟之效”。 附:心、意、神有什么区别? 我个人认为:神就是你的意识本体,如有神智、神明之说;心就是你的情绪反应,如有心情、心境之说;意就是你的想象活动,如有意境、意会之说。所以我理解心静就是情绪安静平稳;意专就是思维专注,没有胡思乱想;神凝就是识神聚化归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