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海尖刀——德国巡洋舰简史1919-1946

 q1338 2019-03-10

东方天鹅的重生——三代目“埃姆登”号

“第十一节!”
1919年6月21日,轻巡洋舰“埃姆登”号(SMS Emden)上挂起了这句事先约定好的暗语,随后,斯卡帕湾里高大的桅杆开始东倒西歪,德国公海舰队的大小舰艇纷纷开始下沉...
这一天,万里无云,耀眼的阳光依旧轻轻地撒在斯卡帕湾波光粼粼的水面上,而公海舰队连同她所效力的帝国,都在这一天化作历史的尘埃消散无踪了。

诞生背景

1919年4月,随着德国的战败,德国帝国海军(Kaiserliche Marine)被德国政府解散,取而代之的是德国国家海军(Reichsmarine)。1919年6月28日《凡尔赛条约》的签署,将新生的德国海军逼入绝境,条约只允许德国保有六艘老旧的前无畏舰(两年后德国政府通过的《武装力量法》进一步限制为两艘)

德国被允许保留的旧战列舰之一,在二十年后打响二战第一炮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号(Schleswig-Holstein)

同时,潜艇与航母等新生海上力量都被明令禁止。不仅如此,海军的规模被限制为15000人(其中有1500名军官),导致大量海军人才的流失。

在条约的严格限制下,只有36艘各型舰艇被允许保留,主要是前无畏舰,一些破旧的巡洋舰和大小雷击舰。不仅如此,条约还规定包括巡洋舰在内的各型舰艇,在舰龄满二十年后,才可建造替代舰,并且所有新造舰排水量不得超过万吨。

这36艘舰艇包括了6艘巡洋舰,但不幸的是,这其中最新的“柏林”号(SMS Berlin)和“汉堡”号(SMS H)也不过是下水于1903年的老古董。而这种仅仅装备了十门四吋(105mm)炮,航速只有可怜的22节的“不莱梅”级轻巡洋舰已经早已无法适应现代巡洋作战的需要。

重新服役的柏林号。即使经历了现代化改造,她也只能从事训练任务。1929年改为宿舍舰,二战结束后满载化学武器被凿沉在日德兰半岛附近。

因此,在条约签订两年之际,即1921年,德国海军就向处理《凡尔赛合约》事务的机构协约国监督委员会(Allied Control Commission,简称ACC)申请建造一艘新舰,以替代这些在1923年舰龄满20年的老舰。ACC同意了德国人提交的方案,而这艘船就是后来的“埃姆登”号(Emden)。

一代目埃姆登,属于“德累斯顿”级小型巡洋舰,1906年下水。隶属于德国远东分舰队,战争爆发后,斯佩伯爵率领远东舰队主力穿越太平洋,而将她单独留在印度洋从事破交作战。

一战刚刚爆发的1914年,一代目“埃姆登”(SMS Emden)游走在印度洋的协约国交通线上进行破交作战,并取得了击沉七万吨各型船只的战绩,虽然与一些王牌潜艇的战绩有很大差距,但以埃姆登为代表的水面舰艇的破交作战极大地牵制了协约国海上力量,因此与潜艇的破交有着不同的战略价值。

在德国国内,“埃姆登”成了英雄舰,并被冠以“东方天鹅”的美名。1914年11月9日,“埃姆登”被澳大利亚巡洋舰“悉尼”号重创,搁浅在印度洋科科斯群岛的北基林岛。为了纪念她,德皇亲自钦定建造二代目“埃姆登”。

1916年,德国海军将一艘新建“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命名为“埃姆登”,不幸的是,光辉的名号并没有改变二代目埃姆登的命运,随着德国的战败,二代目“埃姆登”也一同消失在了斯卡帕湾的波涛中。

这次我们的主角“埃姆登”已经是三代目,由此也可以看出德国人对英勇的“东方天鹅”的执着。事实上,从整体上看,“埃姆登”不过是前帝国海军最后一型轻巡洋舰“科隆”级的深度改进版,总体设计没有很大的变更。这一做法,与其说是新德国海军蹒跚起步时的谨慎之举,不如说是海军建设处处受限的无奈之举。

埃姆登与她的前辈科隆级相比,变化最明显的便是将原先舰艏甲板上并列排列的两门前主炮移到了中轴线上,呈背负式排列,并修改了动力系统。虽然两者的排水量相差无几,但“埃姆登”在建造过程中更加广泛的使用了焊接技术和新型轻型材料,并节省出约363吨的重量,使得她更加充分地利用了有限的排水量。

科隆级轻巡洋舰“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可以看到前部主炮呈并联排列。(图片来自wiki)
两个时期的“埃姆登”,可以看到舰艏和桅杆的变化

尽管这艘巡洋舰并不能令人满意,“白天鹅”的重生还是被德国人视作海军复兴的希望。不过好事多磨,德国人似乎有些心急,以至于设计初始就弄出了差错。

ACC规定,新造巡洋舰吨位不得大于六千长吨,由于公制单位和英制单位的差异,这一标准被德国人无意地缩小了。同时,标准排水量的计算方式以英国为准,而依据这一标准计算出同一艘船的标准排水量往往比德国标准的结果要小。

正是基于这两个误解,新巡洋舰的计划重量只有5280长吨,这意味着ACC限制的吨位仅仅被利用了88%。不过德国人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个误会,便提出了新方案:取消舷侧的主炮,将所有的主炮布置在中轴线上呈背负式的四座双联装炮塔内,并将鱼雷发射管由四个增加为八个。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利用吨位。但不幸的是,ACC并不这么想,并且否决了德国人对原方案的更改。灰头土脸的德国人只好恢复原设计,由于此时“埃姆登”已经开工,所以排水量依然有所增加,最终达到了5608长吨(5698吨)。

尽管德国人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但这艘轻巡洋舰的作战能力依然十分可怜,因此,自设计伊始,她就被当做一艘训练舰。出于长期远洋训练的需要,德国人也在一些地方做了特殊的设计。

装备性能

动力方面,埃姆登装备了十台舒尔茨锅炉,值得注意的是,这十台中有六台是重油锅炉,而其余四台则是燃煤锅炉。之所以采用这一特殊的设计是考虑到她会常年执行远洋训练任务,而海外港口不一定有稳定的燃油供应。埃姆登装备了两台Brown-Broveri蒸汽轮机,设计总功率45900马力,使她达到29.4节的最高速。在1933-1934年之间,埃姆登接受了一次改造,她的四台燃煤锅炉被燃油锅炉取代,主机总功率也因此增加了600马力,但这一微小的变化并不足以影响她的航速和航程。

1931年埃姆登离开上海时的情景,这是她长途航海训练的其中一站

防护方面,埃姆登采用了复合装甲,即克虏伯表面硬化装甲(KC)与克虏伯非硬化铬钢装甲(KNC)的结合。在防护布局方面,埃姆登的水线装甲最厚处达到50mm,甲板也有20mm的装甲防护,弹药库上方的水平防护则达到了40mm。考虑到她训练巡洋舰的特殊身份,这一防护已经足够了。

1938年,系泊在港里的“埃姆登”,自1935年开始,埃姆登就不再悬挂魏玛海军的任何标志。

主武器方面,“埃姆登”装备了8门15 cm SK L/45炮,这些火炮被装在C/16单装炮座内。这八门炮中有四门以背负式前后布置于舰艇中轴线上,其余四门则布置在舷侧,两门向前,两门向后。“埃姆登”的主炮弹重45.3KG,炮口初速835m/s,最大射程约16.8公里。由于采用分装式弹药和半开放的炮座,导致恶劣环境下的人力装填十分困难。这也造成了该炮射速缓慢,只有每分钟4-5轮。除此之外,偏小的倍径还限制了它的射程。正因如此,在30年代末,曾计划将这八门单装炮替换成原本为36A型大型驱逐舰设计的双联装炮塔和更新的主炮。但由于36A研发进展迟缓,这个改造不得不取消。尽管如此,在1942年,埃姆登依然换装了已经研发完成的15cm/55炮和C/36单装炮座。虽然仍旧发射与之前相同的弹药,但由于倍径与最大仰角的增加,使射程延伸到了22.6公里。同时,更加合理的内部布局也使得射速提升到了每分钟7-8轮。

竣工之初的埃姆登装备了两门单装88mm/45炮和四门单装20mm炮,在三十年代又先后增加了一门88炮和两门20mm单装炮。在1944年的改装中,所有20mm单装炮被替换为两门双联装37手拉机和五门四联装20mm炮,使得她的防空能力得到了有限的增强。

原装的四门双联装500mm鱼雷发射管则在1933-1934年被新的533mm发射管所取代,这一改装是为了让她能够发射1931年刚刚研发完成的,著名的G7a鱼雷,G7a的最大航速40节,在30节下可以达到14.2公里的最大射程,爆炸部320kg。

“埃姆登”的水兵正在装填双联装533mm发射管的右侧鱼雷。一般是鱼雷管先瞄准目标之后再装填鱼雷。
挪威武装力量博物馆展出的G7a鱼雷(图片来自wiki)
“埃姆登”的水兵们悠闲地坐在150mm炮弹旁边,享受着和平年代的阳光。在战时,把炮弹放在露天甲板上无异于自杀。

作战经历

1925年,埃姆登建成服役,自那时起就一直从事训练任务。她最初的远洋航行便来到了科科斯群岛,吊唁她同名的前辈。

1934年埃姆登接受了一次改装,降低了主桅和前烟囱的高度,并在主桅右侧增加了一台起重机。同年,日后大名鼎鼎的卡尔·邓尼茨上任舰长,并担任这一职务直到1935年9月他再次回归潜艇的老本行。

1936年,埃姆登又接受了一次现代化改装,再次修改了主桅,并增加了一门88炮。

1939年9月战争爆发之时,埃姆登的水线处又安装了消磁电路。与此同时,埃姆登也迎来了在战争中大展身手的机会,9月初,埃姆登奉命与轻巡洋舰纽伦堡(Nürnberg),莱比锡(Leipzig),科隆(Köln)和柯尼斯堡(Königsberg)及十六艘驱逐舰一同前往德国海岸布雷。埃姆登布完第一批水雷,便回到威廉港补充水雷。

1939年9月4日,也就是英德直接刚刚开战的第二天,正在威廉港补充水雷的埃姆登遭受了空袭,突袭威廉港的五架布伦海姆轰炸机中有四架防空炮被击落,其中一架受伤的轰炸机意外地撞上了系泊中的埃姆登号,造成九名船员死亡,他们成了这场战争中德国海军的第一批牺牲者。埃姆登受了轻伤,但很快修理完成,并在1940年4月之前一直从事训练任务。

1939年11月,埃姆登与轻巡洋舰“柯尼斯堡”(左侧远处)在波罗的海进行演习

1940年4月7日,埃姆登在基尔港与装甲舰“吕措夫”(Lützow)和重巡洋舰“布吕歇尔”(Blücher)汇合,组成第五舰队一同参与入侵挪威的行动。期间旗舰“布吕歇尔”被击沉,埃姆登依然完成了任务。随后,埃姆登停靠在已经被德国陆军占领的奥斯陆,充当了海陆空三军的指挥中心。

1940年4月,停泊在奥斯陆,充当通讯中心的埃姆登 。可以看到后桅顶端上下排列的两台探照灯,探照灯下方是后主炮的测距仪

1940年夏,她被派遣到波罗的海,以哥德哈芬港(今波兰格丁尼亚)为基地展开训练任务。

苏德战争爆发后三个月,也就是1941年9月23日,埃姆登前往里加湾进行对岸火力支援。四天后又与轻巡洋舰“莱比锡”一同在律湾(Lyu Bight)击沉了苏联鱼雷快艇MTB-83。

1941年11月,她被编入波罗的海的训练舰队,随后继续从事训练任务。这期间唯一值得一提的就是1942年11月的大改造,埃姆登获得了新的主炮和Fumo25雷达。

1944年,“埃姆登”成为波罗的海布雷舰队的旗舰,但由于频繁的空袭,布雷行动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同年12月,“埃姆登”在护卫运兵船时在奥斯陆峡湾搁浅,失去了动力,随后在柯尼斯堡(今俄罗斯加林宁格勒)接受维修。

时间进入1945年,这艘命运多舛的老舰终于在战火中迎来自己的结局,但命运却不允许她安稳地度过哪怕一天。1月,由于柯尼斯堡在苏联的陆上攻势下岌岌可危,还没有恢复航行能力的埃姆登被拖到皮劳(Pillau)(今俄罗斯波罗的斯克)继续维修。

为防止苏联破坏,埃姆登奉命将传奇名将、前魏玛总统兴登堡及夫人的灵柩一同载到了皮劳。

兴登堡及夫人的灵柩,到达皮劳后,埃姆登把两位留在了皮劳。并由德国陆军转移到了马尔堡(Marburg)

到了2月1日,埃姆登终于有一台引擎恢复了动力,便载满德国难民与伤员向基尔出发。2月7日,埃姆登到达基尔,并在德意志船厂的船坞中进行进一步维修。但好景不长,皇家空军很快盯上了基尔,同年3月11日,燃烧弹击伤了埃姆登的上层建筑,轻伤。一个月后,皇家空军再次光临基尔,4月9日——11日埃姆登的前烟囱和舰艉先后被炸伤,但并不严重。,在4月13日的空袭中,埃姆登被重创,大量进水导致舰体左倾。残破的埃姆登被拖到了基尔运河附近的海肯多尔夫(Heikendorf)并被搁浅以避免沉没。

1945年5月3日,埃姆登的船员打开了通海阀,结束了埃姆登两个月来所受的折磨。“埃姆登”就这样走完了她的战斗生涯。

1949年“埃姆登”被打捞拆解。

结语

时间回到1919年,为了报复公海舰队的自沉,协约国一口气拆光了德国的港口设施,再加上失去了大量军方订单,德国造船业陷入空前的困境。建造一艘小小的轻巡洋舰,可能顶不了船厂工人们一年的工资,却给了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德国造船业以信心与希望。从这个角度来看,设计制造埃姆登比使用她更具价值。

“埃姆登”无愧于“德国海军的骄傲”

然而,6000吨,小小的数字决定了埃姆登的命运。在万吨轻重巡洋舰横行的条约时代,她的身形显得太过单薄。如果去除这一苛刻的规定,那么德国设计师们又会给出什么样的答案?

欢迎关注下一篇《步入正轨——K级轻巡洋舰》

“埃姆登”虽然沉没了,但这一名字却并没有从德国海军战斗序列中消失。60年代,联邦德国造船业初步恢复,建造了新的科隆级护卫舰“埃姆登”号。1982年,又有一艘不莱梅级护卫舰被命名为“埃姆登”。
愿这个见证了德国海军辉煌与堕落的名字,永远守护德意志的海疆

步入正轨——K级轻巡洋舰

1925年,就在“埃姆登”接近完工的时候,德国人就意识到他们需要一些有作战价值的“实战”巡洋舰。恰逢监督委员会逐渐放松了对德国的控制,使得德国设计师可以更为大胆的实现自己的设想。德国很快设计了一型全新的轻巡洋舰,排水量在六千吨上下,并且在防护、火力、速度等性能比起“埃姆登”都有全面的改善,这便是K级(或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

因为柯尼斯堡级三舰首字母都为K,故也可称K级。本文采用K级是因为省字数( ̄▽ ̄)~*

但此时的德国还不敢公然触犯《凡尔赛条约》的规定,因此在设计之初,K级标准排水量被控制在条约允许的六千吨上下。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K级在建造过程中更加广泛地使用了焊接技术和新型轻质材料,船体有85%的连接处采用了焊接;另一方面,德国人采用了纸面减重,虽然德国对外声称K级的标准排水量为六千吨,但实际上根据德国官方的记载,新巡洋舰的标准排水量达到了6640吨,超出条约限制10%。

尽管如此,这一吨位依然显得有些局促,德国人只好做了妥协。众多被牺牲的指标中,续航力首当其冲。在17节的经济航速下(只用蒸汽动力),K级的航程只能达到同期英国轻巡洋舰的一半,约7300海里。这样一来,虽然K级比“埃姆登”大了一千吨,续航能力却没有实质上的增强。

短腿是巡洋舰的大忌,跑不远的K级倒是更像一型大号驱逐领舰

德国人很早就意识到了K级这一严重的短板,于是他们提出了一个富有新意的解决方法——柴油机。柴油的重量比重油轻,并且热值要大得多,优势十分明显。

但是在20年代,大型船用柴油机——尤其是高速柴油机的技术仍不成熟,于是德国人采用了独特的蒸汽轮机—柴油机混合动力。他们在K级的两个驱动轴中间增加了两台柴油机,每一台驱动一根轴。这一特别的设计也伴随着两个重要的问题第一,K级的柴油机并不是专门为海军设计的,上舰后可靠性不足第二,K级的轮机和蒸汽机在运作时都是分别直接连接在驱动轴上的,所以这两种动力并不能同时使用。这两种动力间的转换需要主机停机十分钟甚至更长时间(这也是实战中很少使用柴油机的重要原因)。另外,虽然油箱满载柴油可以使K级实现18000海里的航程,但实战中往往采用1200吨重油+150吨柴油的混装方式。毕竟只有依靠蒸汽轮机才能使K级跑出32节的最高速。

航行中的科隆,战争爆发后K级的活动范围被限制在北海和波罗的海,因此续航力的问题并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

K级水线长169米,总长174米,满载排水量7700吨。K级共九门9门主炮,采用3x3前一后二的布局。值得注意的是,三座炮塔中只有A炮塔在中轴线上,而后两座炮塔采用了交错式布局。德国人认为这样可以拓展后部主炮的总射界。但实际上,C炮塔在最大偏转角度上并不能开火,否则会损坏后部上层建筑。因此这一奇特的设计实际上很鸡肋。

科隆穿过过基尔运河的一座桥梁,这幅照片展示了BC炮塔布局
卡尔斯鲁厄的俯视图,这张照片更为清晰的展示了后炮塔布局

K级主炮为9门15cm SK C/25 (L60),采用分装式弹药。安装在C/25三联装炮塔中(也是该炮唯一一种三联装炮塔)。

C/25三联装炮塔

在该炮使用的四种弹药中,除照明弹外,弹重均为45.5kg,炮口初速均为960m/s。最大射程26公里,每分钟发射6-8轮。主炮火力比上“埃姆登”有十分显著的提升。而这一火力在同吨位的轻巡洋舰中也是佼佼者。

30年代,三舰先后在两个烟囱间安装了水上飞机弹射器,可以搭载两架亨克尔He60水上飞机,后来换成了两架阿拉多Ar196水上飞机。由于舰体空间有限,K级并没有设置机库,因此这两架飞机有一架放在弹射器上,另一架则被拆解储存在仓库里。但由于K级已经严重超载,因此“科隆”的弹射器在1937年被拆除。其余两舰则带着她们的弹射器直至1940年沉没。

亨克尔He60水上飞机,德国海军早期使用的水上飞机。后来被Ar196取代。

主炮火控依然由三台6m测距仪提供,三台测距仪分别装在前后指挥塔和主桅上。1935年,科隆安装了一台实验性的GEMA 600 MHz雷达,该型雷达总体上比较成功,但因为可靠性的问题不久就被拆除。1938年柯尼斯堡安装了一台早期Seetakt雷达,这台雷达工作频段为500MHz,不久这台雷达也因为可靠性的缘故而被拆除。1941年夏,科隆装备了著名的FUMO 21雷达,取代了前指挥塔上的测距仪。

整体上看,K级最大的缺陷还是防护问题。K级本身装甲就贫弱,再加上船体有大量轻质结构,使得K级的战场生存性十分恶劣。不过相比之下,严重超载带来的适航性的问题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战时经历(为阅读方便,下文将时间节点和K级各舰舰名加粗)

1926年4月12日,首舰“柯尼斯堡”铺下了第一根龙骨。1929—1930年,K级三舰“柯尼斯堡”(Königsberg)“卡尔斯鲁厄”(Karlsruhe)“科隆”(Köln相继服役。

1928年5月28日,科隆下水时的情景
约1930年,刚刚建成的卡尔斯鲁厄

在整个三十年代前期,K级三姐妹都作为训练舰穿梭在大洋之间。

1934年3月28日,卡尔斯鲁厄停泊在美国圣迭戈

1936年3月卡尔斯鲁厄在太平洋遭遇了强烈的台风,她轻薄的船体显然招架不住这种折磨,多处纵向支撑结构发生弯曲,救生艇甲板出现了裂缝。卡尔斯鲁厄只好就近停靠荷兰港,在做了一些紧急维修后前往圣迭戈。卡尔斯鲁尔厄在那里加装了一些支撑结构并补上了船上的漏洞,随即启程回国。这一次事故充分暴露了大量采用轻质结构的K级适航性的缺陷。因此回到德国后,卡尔斯鲁厄就进了基尔的海军船坞,接受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造。她的船体外板被整体更换,水平甲板被加强拓宽并且获得了新的水平装甲带。最终卡尔斯鲁厄的满载排水量达到了8350吨,船宽达到了16.8m。(原厂15.3m)

除训练外,K级的活动区域基本限制在北海,虽然北海的海况以恶劣著称,但这之后K级就没有再发生过严重的航行事故了。

1935年,柯尼斯堡的舰艇开放日。在和平的时光里,没有训练任务的战舰们往往都向公众开放。

战争爆发后,1939年9月科隆柯尼斯堡一同在北海布雷。同年11月卡尔斯鲁厄结束改造重新服役。

1939年10月7~9日科隆护送战列舰格奈森瑙突袭挪威南部海岸,期间遭到皇家空军袭击,但并未受伤。一个多月后的11月21日。科隆与轻巡洋舰莱比锡及数艘驱逐舰护卫沙恩姐妹突入北海,任务成功后离开舰队前往日德兰半岛一带袭击运输船。

1939年11月12~13日柯尼斯堡和轻巡洋舰纽伦堡支援泰晤士河口的布雷行动。12月科隆又与纽伦堡,莱比锡一道支援在纽卡斯尔附近的布雷行动,她们在这期间遭到英国潜艇“鲑鱼”号(HMS Salmon)的袭击,但科隆并没有受伤。(另两舰均被命中)

1940年4月,德国进攻丹麦挪威,K级三舰均参与了行动。4月7日,柯尼斯堡科隆被编入第三舰队(负责卑尔根方向),同时卡尔斯鲁厄被编入第四舰队(负责克里斯蒂安桑方向)。

4月9日柯尼斯堡在靠近卑尔根时遭到岸防炮抵抗,被命中三弹,导致锅炉舱被水淹没,失去动力。随后在卑尔根接受紧急维修。可好景不长,次日皇家空军就光临了卑尔根,来自800和803航空中队的“贼鸥”式俯冲轰炸机向柯尼斯堡投下了数枚100磅(45.5kg)炸弹,其中有三枚直击,三枚近失,导致柯尼斯堡倾覆沉没。

同样是在4月9日卡尔斯鲁厄在克里斯蒂安桑卸下了登陆部队,随后离港。不久遭到了英国潜艇“懒惰”号(HMS Truant)的袭击,被命中一枚鱼雷导致动力丧失。后由德国鱼雷艇“神鹰”号(Greif)用两枚鱼雷处分。

这是一幅有趣的图片,于1940年4月7日摄于柯尼斯堡的A炮塔。这是水兵们画的一幅漫画,漫画中德国水兵(左)用雨伞戳中了一个人的眼睛,这个人是英国激进的反纳粹主义者罗伯特·安东尼·艾登。德语Verzihung意为“抱歉”,显然有讽刺意。然而讽刺的是柯尼斯堡两天后就沉没了,而艾登在1955年当上了英国首相。

至此,科隆成为了K级仅剩的一艘船,1940年9月,科隆完好无损地从卑尔根回到了德国。值得一提的是,科隆在回国后被作为蜂鸟直升机(Flettner Fl 282)海上起降的试验舰。

一架Flettner Fl 282正在尝试降落在专门架设的4x4平台上(架设在B炮塔上)。这一成功的试验证明了直升机可以在大多数天气条件下在舰上起降。

苏德战争爆发后,科隆前往波罗的海参与旨在阻止红海军舰艇突围的行动。1941年10月,科隆又配合德军陆上攻势,炮击了波罗的海沿岸。这不久之后科隆暂停了行动,前往威廉港接受了三个多月的改修

1942年5月改修完成,7月科隆再次被调往挪威。1942年9月科隆和装甲舰舍尔海军上将、重巡希佩尔海军上将本计划袭击PQ18船队,后来行动取消。这之后科隆退居二线,在波罗的海从事训练、护航、布雷等任务。

1944年11月科隆最后一次被调往挪威,12月在奥斯陆遭到英军空袭。几发近失弹导致动力丧失。1945年1月4日科隆被转移到威廉港,同年3月在美军的轰炸中坐沉。

1945年4月,依靠陆上的电力供给,科隆用尚还完好的B、C炮塔向陆上的英军做了最后的抵抗。

战争结束时的科隆,可以看出右舷已经浸入水中

战后科隆被打捞拆解。

结语

K级可以说是一战后德国海军重建迈出的重要一步,总体设计可谓是非常大胆,但从日后的经历来看,K级并不算成功的设计。无论是防护还是动力的设计都十分令人诟病,这些毛病甚至到了下一代轻巡洋舰也没能完全解决。

而实际上,单从“巡洋”这一功能来看,K级发挥的作用甚至远不如德意志级铁甲舰。同时孱弱的防空能力和机动性也使K级难以脱离传统舰队巡洋舰的行列,但德三又没有庞大的战列舰队,使得K级及后续舰艇的定位变得十分尴尬。

K级虽然并不成功,就和同时期的德意志级一样。但她们积累的经验对于后续的希佩尔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注:虽然希佩尔级和德意志级有一定的血缘,但考虑到德意志级主要影响德三战列舰的发展,因此不在本系列中赘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