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说武器】二战德军轻型巡洋舰发展简史

 fairyfail 2022-04-22

(约9200余字,配图27张,阅读约20分钟。图片均来自网络,原创不易,感谢支持打赏)

图片

PS: 前一段时间因为家里有事,工作又忙,所以很久没来得及动笔。今天正好有点时间,来讲讲二战时期的德军轻巡洋舰发展简史。

第一部分:二战德军轻型巡洋舰技术发展

第一章:战前艰难起步

1919年4月,德国政府通过法律决定进行新海军的建设,将其命名为国家海军(Reichsmarien),从而彻底宣告了威廉二世时期的德意志帝国海军的终结。随后,协约国要求德国公海舰队驶往英国斯卡帕湾海军基地。然而,不甘心把舰船交给协约国瓜分的德意志帝国海军,在6月21日接到德军鲁伊特海军上将的一条命令后,所有德军战舰在斯卡帕湾纷纷自沉,曾经强大的德国海军变成了只有轻型巡洋舰和过时的前无畏舰组成的杂牌舰队。

战后的德国饱受凡尔赛条约的严格限制,对于海军更是如此。德国只能拥有六艘老旧的前无畏级战列舰,六艘轻巡,十二艘驱逐舰和十二艘鱼雷艇,且不得拥有潜艇。虽然在1921年3月21日的德国议会讨论通过的武装部队法律中,德国可以再造两艘前无畏舰和两艘轻型巡洋舰,但这些战舰的服役时间至少要20年,在退役之前还不能够被其他战舰替代。

因此到1923年,除了五艘巡洋舰和几艘鱼雷艇,只有“汉诺威”号和“布朗威斯克”号战列舰处于服役阶段,而且偿付一战赔款给德国带来的沉重经济负担,也让德国海军更是雪上加霜。

但即使大环境是如此不适合德国海军的发展,德国人想要在大洋上纵横捭阖的愿望却从未因此有任何的淡化。由于先前1921年德国海军方面提交的新型巡洋舰建造计划已经被批准,而且也争取到了一笔合适的预算,抓住机会的德国人抓紧进行海军人员和海军航空兵的秘密训练计划,于1925年1月完成了战后第一艘新型轻巡洋舰——埃姆登号。

图片

该舰的建造速度很快,1月份下水,当年10月就已建成服役。同年年底,又有四艘一战时期的老式轻巡洋舰达到了20年舰龄。于是很快,德国人提出了3艘6000吨和1艘5000吨轻巡的建造方案,并于1926年初相继动工建造。1927年3月,6000吨级的柯尼斯堡号轻巡下水,次年3月,其余两艘也在30年代初实现了建成服役。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各国忙于钻研条约的空子,并大造特造本国各类巨舰的时候,德国人也没有闲着,在一战结束的第一个十年里,就已经基本具备了新型海军的雏形。


第二章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

图片

埃姆登号轻巡洋舰也被称为1920年型轻巡洋舰或A型轻巡洋舰,总体来说设计参考了1916年的“卡尔斯鲁厄”轻巡。

该舰诞生之前就受到了不小的麻烦——1922年华盛顿海军裁军会议上,与会各国要求德国必须严格按照《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要求正在建造的埃姆登号标准排水量由6000吨下降到5280吨。

德国人本来打算将原有的8门150炮被改为4门双联装布置,这样一来可以满足所有火炮实施舷侧射击的要求,同时增加了4具鱼雷发射管,采用燃油锅炉和齿轮变速汽轮机,安装舷侧装甲带。

但是盟军管制委员会听说之后,又大加干涉,严禁德国对此方案进行修改,另外物资短缺让新舰的建造进度更是举步维艰——大量装甲钢材都需要从法国占领区的鲁尔供应,而且国内工厂迟迟没能从一战的破坏中恢复,新舰建造费用随时面临中断。

但无论如何,德国人还是在1921年12月8日,于威廉港100号码头铺设了该舰的龙骨。在建造当中,内部结构和上层建筑也在悄悄进行着修改。不同于当时所普遍采用的铆接造船工艺,德国人在该舰上除了对于主要隔舱壁和外部舰体之外,全部采用了电焊方式,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大规模的采用电焊造船工艺,而且还采用了大量轻金属材料。这样一来埃姆登号的舰体重量减轻了8%-10%。而且新舰采用的是克虏伯公司的表面渗碳硬化镍鉻合金钢,抗打击能力大大提高。在结构方面,全舰采用了17个水密隔舱和双船底设计,根据一战的经验教训,重新设计了通信室,损管系统和通风设备。

总体来说,该舰虽然优化了舰员的生活环境,齿轮变速汽轮机提高了燃油经济性和推进效率,装甲防护也设计较为合理,但由于保留了燃煤水管式锅炉,这为日后的使用留下了隐患。

图片

1925年7月1日,在经过了数年的折腾之后,埃姆登终于顺利下水。完工后的该舰拥有的实际最大排水量已经达到了6990吨,全长155.1米,宽14.3米,吃水5.38米。装有6部舒尔茨燃油锅炉和4部舒尔茨燃煤水管式锅炉,搭载燃油总计达1075吨。

在1933年4月希特勒上台之后,由于该舰燃煤水管式锅炉故障频频,不得不全部改为燃油锅炉,采用双轴双桨驱动,推进直径3.75米的三叶螺旋桨,最大功率34177.5千瓦,最大航速29.4节,18节航速时候最大航程可以达到5300海里。

装甲防护方面,该舰虽然装甲布置合理,但总体水平较薄,水线装甲厚度20-40毫米,侧面装甲带厚度50毫米,指挥室外舱壁厚度100毫米,从1939年6月,为了防范磁性水雷的破坏,该舰加装了舰体消磁线圈。按照标准配备,该舰拥有19名军官和464名水兵。

武器装备方面,该舰采用了8门150毫米SK L/45单管舰炮,四座炮塔分别按照舰体中轴线,按前二后二布局布置。每门炮备弹60发,射程超过17600米,俯仰角度-10°~+40°,副炮为两门88毫米L45 Flak C32单管炮(1936年增为三门),各备弹1200发。在1938-1943年间,又为该舰增加了4门37毫米防空炮,2门20毫米四联装防空炮和3-7门20毫米单管防空炮。目前可靠的资料表明,该舰在1944年加装了3门SK C/32防空炮,取代了之前的3门88炮,而且还增加了2门40毫米博福斯防空炮以及若干37和20毫米防空炮该舰使用了4部双联508毫米鱼雷发射管,储备鱼雷12枚,另有水雷120枚。1942年取消了其中两部鱼雷发射管,改为FUMO雷达和一门新型Tbts KC/36 150毫米火炮。

第三章  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

图片

1924年底,德军K级新型轻巡设计方案出炉,共计划建造3艘,标准排水量按照华盛顿海军条约的限定在6000吨之内,但实际最大排水量将达到7700吨。为了进一步减少重量,该舰在85%的地方都采用电焊技术建造,并尽量给其他部位采用轻金属材料。该舰设计了19个独立水密舱室,并增加了水线装甲带以提高防护水平。双船底结构覆盖了该舰72%的长度。

图片

该舰的船体特别修长,外形轮廓优美,装有9门新设计的SK C/25型150毫米舰炮,以三联装的方式,前一后二炮塔布局,沿中轴布置,弹重45.5千克,备弹1080发。

该舰的B,C炮塔布置是一大特色,两座炮塔分别偏离中轴线左右方向一定位置,据说这是为了一方面可以增强火炮齐射时候的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在必要时候旋转到前半球区域,弥补向前火力不足。因此可以看出该舰是一种适合海上追击作战的船只。

图片

原本计划安装9门190毫米双联装主炮,但因为无法突破盟国管制委员会的禁令,而且190mm炮塔还存在很多技术问题,因此对原有150mm炮予以保留,同时还在舰上备有2门88毫米单管SL L/45防空炮,备弹各400发,4座双联装37炮和4门20炮,舰体中部有4座三联装500毫米鱼雷发射管,1940年统一换装为533毫米,备用鱼雷24枚,水雷120枚。

图片

科尼斯堡号的主炮,可见其防空火力配置。

在飞机技术突飞猛进的30-40年代,该级舰一直都在加装防空炮,1936年7月,卡尔斯鲁厄已经采用了3门双联装88炮,后来又换成105高平两用炮。而1945年的科隆号则配备了8门37炮和18门20炮。

公正地说,该舰的装甲防护要比埃姆登号来说还是略有增强的,其中水线区域的装甲厚度为50-70毫米,在上部建筑关键区域也有70毫米的防护。该级舰卡尔斯鲁厄号上面增加了克虏伯WH高强度均质钢打造的10-14毫米附加装甲,并还装了16毫米同等材料的上部装甲。

图片

动力方面,该舰拥有4台蒸汽轮机和2台10缸柴油机,推进功率48000千瓦,但在海试中该舰跑出了32节的最大速度,推进功率达到51000千瓦以上,19节最大航程5700海里。配备有21名军官和493名水兵,二战爆发后,猛增到了850名水兵,并配备了两架水上飞机用以海上侦察,刚开始是HE-60双翼水上飞机,后来换装成为AR-196,此外,1941年开始为了方便起降,在该舰的B炮塔(布鲁诺)顶部加装了一个供Fi-282直升机起降的小平台。

总的来说,该级舰的防空火力较为突出,防护力较埃姆登级有所改善,基本性能也达到了要求,该舰在德国中小型舰船中还是比较适应恶劣海况的,最小转弯半径时候航速损失仅为10%过一点。但因为柴油机技术不成熟,再加上混合动力配置浪费了不少空间,因此航程大大受到影响。该舰的舰体抗疲劳性比较差,在1936年前往太平洋的远洋训练中,该舰舰体就遭遇风暴而受损,可见设计还是很不完善。

第四章 莱比锡级轻巡洋舰

图片

1927年-1933年,莱比锡和纽伦堡两艘轻巡的设计分别完成,统一称为莱比锡级。从纽伦堡开始,德国彻底用掉了条约允许建造的轻巡数量最后两个名额。在设计上很多地方都和柯尼斯堡级有相似的地方,但上层建筑明显高一些。两舰采用纵向隔舱布置,舰体90%都采用焊接工艺,双船底结构占83%。如果说柯尼斯堡是打了条约的擦边球,那么莱比锡级则是彻底的突破——莱比锡号最大排水量8427吨,纽伦堡9040吨。

该级舰全长177米(纽伦堡181米),宽16.3米,吃水5.65米(纽伦堡5.74米),拥有更大的锅炉舱,采用4台MAN公司的M7 ZU30/44型二冲程七缸柴油机,三轴三桨推进,彻底解决了科尼斯堡的混合动力缺陷,总推进功率57624千瓦,最大航速32节,15节航速下最大航程3580海里。

1928年4月14日,莱比锡号在威廉海军船厂开工。1929年10月下水,1931年10月服役。纽伦堡号1934年12月8日下水,次年11月初服役。两艘舰每艘造价为4000万帝国马克。

火力方面,仅仅是纽伦堡号上的火炮射击指挥系统重量,便已超过了埃姆登号上所有的火炮重量。配备有两架HE-60C水上飞机,主炮为三座三联装150炮(最近有资料说该舰在42年开始将主炮更换为新型150炮,个人推测为Tbts KC/36 150毫米火炮,但缺乏资料证实),配有2门88毫米SK L/45单管防空炮,6座双联装37毫米高炮和8门20毫米单管炮,另有4部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最多可以搭载30名军官和628名水兵。配有8艘小艇。

该级舰和科尼斯堡一样,在整个大战中纷纷加装了FUMO雷达和测距仪,44年的该级舰加装了两门40毫米博福斯炮,从而使该级舰称为德国海军轻巡里防空火力最强的型号。

图片

该舰的识别图。

图片

装甲防护方面数据和柯尼斯堡几乎一样,唯有炮塔前方的装甲厚度略微增加到80毫米。

第五章 M级侦查巡洋舰

图片

1939年1月27日,希特勒批准了德军规模庞大的造舰计划,该计划被称为Z计划。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H39,H44等大型舰船之外,轻巡方面计划建造18艘8000吨级M级轻巡和22艘6000吨级的“侦察型巡洋舰”,后者也被一些资料称为“大型驱逐舰”或是“驱逐领舰”。

1940年3月侦察型巡洋舰开始设计,主要依照1938年型Z40和Z42号为蓝本进行改进,但排水量和武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1941年8月20日,该级舰首舰载基尔港铺设龙骨,在当年年底,该舰的首批海上机械设备完成订购,但因为研发当中遇到了太多来自自身的技术问题,最终无法解决只能无限期搁置。到了1942年,侦察型巡洋舰和M级一样,各项工作均告停止。

第二部分:德军轻巡服役情况
第一章:埃姆登级服役情况

图片


1925年1月7日,埃姆登号下水。同年10月25日,该舰舰长福斯特上校开展了在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海试任务。

图片

在整个测试当中,埃姆登号的最大推进功率达到了33736.5千瓦,最高航速29.4节。在测试当中也发现该舰的前桅楼视野非常狭窄,综合性能也不令人满意。因此在返航以后即对主桅和前桅楼进行了修改,在主桅和舰桥之间增加了一座吊桥。

经过了一系列的海试之后,1931年1月1日,埃姆登结束了训练,加入德国海军战斗序列。在随后波罗的海和丹麦湾海域的一系列巡逻任务当中,该舰各方面表现良好。1933年2月20日,该舰和莱比锡号一起从威廉港出发前往太平洋和西非海域进行海上射击演习,整个旅程还包括中国。

在航行了半个地球之后,埃姆登暂时退役改装,进行了一场彻底的现代化改造。改造包括动力系统重新设计并换装成为四台燃油锅炉,舰员舱位缩减到39个,两个烟囱缩短2米,增加探照灯平台,安装无线电设备天线,前桅楼升高等等。在完成改造重新服役的时候,该舰迎来了新一任舰长——时任海军中校的卡尔·邓尼茨。

1939年5月,战前时光虽然暗潮汹涌,但对于埃姆登来说,却是异常的平静。每次也就是例行巡逻和射击演习之类。

同月,海军上校朗格担任该舰第十任舰长8月底,埃姆登终于打破以往的平静,和老舰长邓尼茨下率的一支舰队——纽伦堡、柯尼斯堡、莱比锡、科隆四艘轻巡一起,以及十几艘驱逐舰、大量鱼雷艇和驳船一起被编入德国海军武装侦察部队。实际目的在于将西线海域出海口控制范围扩大到从荷兰一直到斯卡格拉克海峡。

在这段时间,这支舰队的主要任务是海军的海上维修基地部署,补给线和水雷布置等等。刚一开战,该舰遇到了一个麻烦——英国空军107和110中队的10架“布伦海姆”轰炸机对德国战舰进行了突袭,埃姆登被炸伤,9名船员丧生,但德国人同时也击落了其中的4架“布伦海姆”

1940年3月12日,埃姆登和吕佐夫号重巡一起对波兰港口城市希维诺乌伊希切进行封锁。次月参加了入侵挪威和丹麦的“威悉演习”行动。同编队的还有布吕歇尔号、吕佐夫号重巡,海鸥号、信天翁号、秃鹰号鱼雷艇,以及包括R艇、拖捞船在内的其它数艘辅助船只。

4月8日,该舰担任布吕歇尔号的后方警戒任务,随编队一路北上开往奥斯陆峡湾为了避开挪威人的岗哨,编队指挥官——海军少将库梅茨下令利用浓雾天气潜行通过德勒巴克海峡。但在9日凌晨5时25分,他的旗舰布吕歇尔号被挪威人发现,一发280毫米岸炮直接命中舰体,在随后各种不同口径的岸炮纷纷开火,布吕歇尔连还手之力都没有,很快就被击沉,随行的大部分陆军士兵也都阵亡。吕佐夫号的指挥官海军上校蒂勒赶紧临时担负起指挥职责,命令全速后退,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经过侦察机的详细考察之后,埃姆登和吕佐夫将德军士兵运送到德勒巴克防线以外的圣卜克顿,开展海陆空协同作战。各式轰炸机率先投下了数百吨炸弹,剩下的两艘鱼雷艇和四艘扫雷艇则在埃姆登和吕佐夫的火力支援下运送了不少德军士兵。在这种立体式的战法压力下,很快挪威人就投降了。

当年夏天来临时,挪威被彻底占领,埃姆登也回到了但泽港。1941年2月7日该舰被编入海军军校,专门作为训练舰艇使用。1941年6月22日德苏战争爆发后,该舰被再次召回,这次是在海军中将奥托·西里亚科斯的指挥下,和提尔皮茨战列舰、舍尔海军上将装甲舰、其它三艘轻巡和大批小型水面舰艇一起组成一支强大的舰队前往苏联控制的海域进行压制,打击苏军舰队。

但苏军舰队并没有预想中的大规模出击作战,于是该舰队被分为两部分,埃姆登和莱比锡留在德国的里巴瓦港担负驻防任务,以应付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在44年之前,该舰唯一出击的任务是1941年9月25日到27日,为了配合德军地面部队在爱沙尼亚岛的登陆,对该岛苏军炮兵阵地进行覆盖性打击。随着德国对波罗的海的制空权及制海权的完全控制,该舰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

1944年9月19日,该舰作为布雷行动的旗舰,从挪威起航,给丹麦日德兰半岛到挪威南部实施了布雷。德军的布雷行动持续到了10月,给盟军舰船造成了很大的阻力。同年年底,该舰在航行途中不慎搁浅,舰体第二隔水舱破损,被迫拖回修理,但修复一直很慢。直到1945年1月23日,苏军逼近,德国海军不得不让还没完全修好的埃姆登投入战斗,在与苏军激烈战斗之后受损返回基尔港。此后一直到4月13日之前,该舰一直被盟军轰炸的阴云所笼罩。

其中最惨的一次是4月9日,英国出动大批轰炸机对基尔港狂轰滥炸,舍尔海军上将号和希佩尔海军上将号被当场炸毁。4月26日,受损严重的该舰被拖上陆地封存,5月3日该舰被凿沉。结束了近20年的服役生涯。

第二章 柯尼斯堡级服役情况

1927年3月26日,柯尼斯堡完工并参加试航。在这之后该舰参加了巴塞罗那举办的世界博览会。1929年加入作战舰队,并随后被指任为科隆作战群的旗舰,下辖数个鱼雷艇编队和一个扫雷艇编队。1934年7月9日,该舰和莱比锡号一起前往英国访问。

图片

1935年初,该舰增加了飞机弹射装置。在战前的岁月中,该舰参加了一系列海军活动和国事访问。其中1936年该舰前往西班牙保护及疏散德国侨民。对于卡尔斯鲁厄号来说,该舰在1930年和1931年完成了两次环球航行,并搭载了FW-61直升机进行起降训练。

图片

图片

这就是FW-61直升机,世界上第一款舰载直升机,1931年就已经在德军中服役。

1934年到1935年,该舰进行了数次改造。1935年9月该舰参加了日本长崎的一次历时8天的实弹演习,并造访了神户。

在第二年3月,该舰打算进行接下来的航程的时候,在太平洋遇到了12级台风,由于结构坚固,竟然只造成了部分设备和舰体钢梁受损。在到达美国圣地亚哥以后进行了修缮,并在几天之后访问了巴拿马,然后回国。

西班牙内战爆发之后,该舰和柯尼斯堡一起前往该国沿海疏散德国侨民。并在返航以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

柯尼斯堡级的第三艘——科隆号于1929年全部建造完毕,在1930年4月28日,该舰在大西洋上进行了高强度引擎和舰炮测试,效果良好。在1935年开始,该舰进行了各类现代化改造。1937年该舰造访澳大利亚悉尼。第二年参加了北海区域举行的大型军事演习。

图片

科隆号的识别图。

大战爆发以后,该级舰一直到1940年才迎来了战斗。同年3月,柯尼斯堡号和科隆号一起参加了威悉演习。在成功欺骗了挪威人之后,科隆号率先向卑尔根港开火,并卸下了众多部队和物资。与挪威军的交战让柯尼斯堡受损严重——一枚210毫米岸炮将该舰轰出一个大洞,右侧锅炉和动力全失,人员伤亡惨重。在经过了应急修理以后,该舰驶入帕德峡湾继续炮击挪威阵地。在HE111的轰炸配合下,德军全面攻占了卑尔根。

因为柯尼斯堡受损严重,该舰只能就地驻防,但就在驻防和修理的时候,4月10日晚间,12架惠灵顿轰炸机对该舰进行了空袭,后来又是贼鸥型战斗轰炸机,重点照顾了一番柯尼斯堡号。该舰舰体被三枚航弹直接命中,锅炉房严重漏水,全舰起火。因为实在无法修复,该舰舰长下令弃船并打开通海阀。就在所有幸存人员撤离以后,全舰发生了大爆炸并很快沉没在卑尔根港口。

卡尔斯鲁厄号虽然也参加了威悉演习,但跟两艘姊妹舰没有在一个编队里面,而是向赫尔格兰海域航行。因为遭受了大雾无法继续下一步行动,该舰只能在奥斯陆附近原地待命,准备对纳尔维克地域的德军提供支援。没想到浓雾散尽以后,卡尔斯鲁厄因为目标明显,被挪威岸炮重点打击。幸好挪威人的准头并不是很高,该舰损失不大并及时撤离。在完成了兵员输送任务之后,该舰顺利撤离。

但是该舰的好运也到头了,4月19日晚19时58分,从奥斯陆返航的德军编队发现了潜艇的踪迹。刚发出警报,两枚鱼雷就向着卡尔斯鲁厄冲了过来,并命中该舰右舷。该舰很快失速,舰体倾斜,主引擎室大量进水。海水大量涌入,虽然水泵全力抽水但于事无补。该舰舰长里夫只得下令弃舰,在所有人员撤离之后,德军海鹰号鱼雷艇向着卡尔斯鲁厄发射了鱼雷,送入海底。

就这样,威悉演习一战,柯尼斯堡级已经损失了三艘中的两艘。

相比之下科隆号的运气却还不错,先是在卑尔根行动中毫发无损,后来虽然遭受了英军的轰炸,但还是开了回去。在经过现代化改装以后,该舰取消了水上飞机弹射装置,改为Fi-282直升机升降平台。

图片

1941年对苏作战开始后,该舰加入波罗的海舰队北方集群,在10月炮击了苏军的控制区域。

图片

1942年7月,与吕佐夫号在挪威北部并肩作战,并为后者减轻了不少战斗压力。因为德军水面舰艇表现实在是太“菜鸡”,在沙恩霍斯特沉没以后,科隆号也被德军高层宣布退役。然而战事的紧迫让该舰于1944年被召回,在挪威沿海进行了一系列布雷任务。同年12月13日,英国空军对该舰进行了空袭,造成该舰动力系统严重受损,只得被拖回本土维修。

1945年2月,该舰在威廉港被美军B24轰炸机炸沉在船坞里,但只能算作半沉,该舰的火炮依然能够发挥效力。在5月5日,盟军试图进入威廉港的时候,该舰火炮向着盟军坦克部队和步兵开火,造成了对方不小的损失。但这也只是该舰最后的绝唱了,没过两天德军正式投降,该舰随后也就在船坞内拆除。

第三章 莱比锡级服役情况

莱比锡级是实际德军拥有轻巡的最后一级,也是各方面性能最好的一级。

1929年10月29日,莱比锡号建造完毕并投入使用。在1933年对大西洋海域几个国家完成了访问,并举行了演习。1936年,该舰和柯尼斯堡级一样也投入西班牙海域执行了德国侨民的输送任务。在1937年6月15日和18日,该舰遭受了两次神秘的鱼雷袭击,索性及时避开。但至今不明是谁发来的鱼雷。

图片

1934年12月8日纽伦堡号完工。1936年4月9日被指定为海军少将波姆的旗舰。同年5月与莱比锡号和科隆号一起完成了大西洋海域的适航性测试。战前该舰也完成了几次现代化改装,并对周边海域的国家进行了友好访问。

图片

莱比锡级的“安东”炮塔。

大战爆发以后,莱比锡号前往北海进行布雷。在11月17日与布莱姆斯号射击训练舰相撞,所幸无大碍。11月21日,该舰与科隆号和其他三艘驱逐舰护卫着两艘沙恩霍斯特级战列巡洋舰前往斯卡格拉克海峡执行封锁任务。12月13日,该舰和纽伦堡号被英国S级“鲑鱼”用鱼雷击中受损,14名舰员身亡。在1940年2月该舰修复之后,莱比锡号改为军校学员训练舰。

1941年9月24日,该舰与埃姆登一起炮击了苏军爱沙尼亚斯沃尔布半岛上的苏军工事和炮兵阵地。1943年10月9日,莱比锡号参加了哥腾哈芬地区的防空战。此后一直执行从哥腾哈芬到施魏因蒙德之间运输物资的任务。

直到44年10月15日,该舰在与欧根亲王号重巡洋舰前往库尔兰地区北部执行支援任务的时候,后者蒙头蒙脑的撞了过来,差点把莱比锡拦腰撞断,双方用了14个小时才将两舰分开。因为物资紧张,莱比锡在修复的时候只被仓促订上了一块装甲修补草草了事。

1945年2月,苏军攻势猛烈,莱比锡勉强转移到哥腾哈芬最东边的船坞,向苏军发起了猛烈炮击,从2月到3月14日,该舰一共发射了超过920枚炮弹,给苏军造成了相当大的人员和坦克装甲车辆损失。因为炮弹全部用光,该舰只得再次转移,在转移途中先后三次躲过了苏军潜艇、鱼雷轰炸机的鱼雷攻击,成功抵达目标。

战争结束以后,英国海军将莱比锡拖到了威廉港。1946年7月20日该舰被凿沉在法尔松西南角海域。

最后说说纽伦堡——

图片

纽伦堡号在战前是邓尼茨编队的旗舰,下辖38艘各类战舰。9月2日,该编队转战北海执行布雷任务。10月21日,大名鼎鼎的吕特晏斯接任邓尼茨成为这支编队的司令。

1939年12月12日,该舰先后被英国海军S级潜艇“鲑鱼”号的三枚鱼雷击中,全舰随时有大爆炸的危险,幸好在训练有素的损管人员的及时抢救下终于没有发生灾难,但正在执行的布雷任务也被迫终止,只能返航准备大修。在返航途中还遇到了数架英军轰炸机,该舰灵活避开了攻击。当天夜里该舰终于成功返回港口。

在威悉演习行动开始的时候,该舰还在船台上接受维修,一直到了4月份修好以后才抓紧赶往挪威为爱德华迪特尔的山地部队提供炮火掩护。8月1日该舰和其他大型水面舰艇一起准备随时增援入侵英国的“海狮行动”。

海狮行动无限期搁置以后,该舰在港内待命一年有余。在9月23日参加了前往芬兰湾的行动,拦截前往瑞典的苏联战舰,取得战果目前不明。

在1945年之前,该舰一直在纳尔维克附近例行巡逻。1945年1月,开始执行撤离难民的任务。在运送了数万名难民之后,该舰燃油耗尽停泊在哥本哈根。1945年5月5日,德国北部逐渐落入英军之手,丹麦地下抵抗组织试图夺取该舰,与该舰舰员在港口展开了激烈的攻防战。22日,英军接收了该舰,并驶回威廉港。1946年1月2日,该舰被苏联海军瓜分走,并命名为“马克洛夫海军上将”,舰上的轻型设施全被移除并换上了苏联的电子设备。

图片

这是1945年5月该舰从丹麦被英国海军空军押送前往威廉港的照片。

1960年,服役了27年的纽伦堡号退役,同年被拆除。

最后附两张图——

图片

1936年的莱比锡号。

图片

德军轻巡战时涂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