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古稀老人赵 2019-03-10

大芦村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距今有400多年的历史,居民多以劳姓为主,是一个有4800多人的汉族村寨。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历经百年风雨,保存完好的大芦村古建群,以磅礴的建筑气势、与自然合一的居住理念、传统的东方文化内涵,吸引了中外无数游人的关注。大芦村共有九个村落,以“国”字形整体布局,中厅为中轴,两边对称各有一两列厢房,每列厢房又都与中间的一进进大厅相通,廊廊环扣,巷巷相连。大芦村原本是芦荻丛生的荒芜之地,明朝开始有人迁入定居,从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一直建到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历时近300年,全村建筑逐步完成。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大芦村是广西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也是岭南地区明清时代的典型民居。更为难得的是,当地人仍然住在祖先营建的祖宅里,跟搬空居民大搞旅游的古村相比,古风犹存,十分难得。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镬耳楼在大芦村的建筑群中,带有鲜明的个性——山墙上有一对高翘的飞檐,形似古代的官帽。有人说,那就是一对铁镬的双耳。据说在明朝,官衔越大,镬耳越大。镬耳楼具有浓烈的宗法制度气息,这与其屋主的身份有关。该楼的始建者劳经,在明朝嘉靖年间为县儒学庠生。

到十七世纪初,大芦村已发展为十五个姓氏的人家和睦共处的富庶之乡。人们就地取材,挖泥烧砖,蓄水为湖,以人工湖分隔各个院落,相距咫尺,相互守望。院落以所在地的物产或地形标志命名,如樟木屋、杉木园、丹竹园、沙梨园、荔枝园、陈卓园、榕树塘、水井塘、牛路塘,呈现一派气象万千的生态画卷。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大芦村前有个人工池塘,据说是翰墨之人每天用池水洗笔,天长日久便将水洗成了墨色,称为墨池。如果将大芦村的古建筑看作一幅风景画,为其增添气度和光彩的,则是那梓火螽螽沿用至今的338副木刻对联,是它把高雅的文人情趣和坊间门楹巧妙连成一体,向人们展现了一幅优美厚重的人文画卷。大芦村的先辈,在苦心经营这块热土的同时,也借助楹联文化将人生理念传达给后人。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摄影:王牧

除了楹联以外,大芦村古建筑群还有一大文化看点,那就是金字匾额。据统计,明、清两代,大芦村劳氏共计有县、府儒学和国子监文武生员102人,出仕做官的有47人,78人次获得明、清历代王朝封赠,受朝廷封赠的匾额达36块,至今保存完好的有12块。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大芦村古建筑群的门上、厅堂和门楼上,悬挂的金字匾额大致可分为居室标记匾、诰封匾、题赠匾、御赐匾四类,“万岁爷”题的御赐匾高悬厅堂,两广总督、巡抚、布政使、学政使等政要的贺匾,布置在前门楼和祖屋第一进及“官厅”。

在所有匾额中,被视为镇宅之宝、出自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手迹的“忠孝廉节”巨幅拓片,还有三达堂高悬的劳念宗考取国子监第一名题赠的鎏金“拔元匾”,其意义早已超越观瞻,而成为古宅人靠品质传世、凭教育兴家、以德行流芳这一传统风尚的历史证明。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大芦村先人好读书的传统,还体现在古宅的建筑布局上。古宅后面种植七棵古梐树,取“笔”同音,以七星状布局,跟村前的墨池遥相呼应,企盼子孙后代能够好好读书,有朝一日走上仕途,造福百姓。

在这里,可以感受到这个家族处处沐浴着浓厚的良好家风。劳氏先人深知,家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地方,若每个成员感受到居家的温馨、祥和、安全、抚慰和支撑,也就意识到保家的责任和使命,甚至还激发了兴家的动力和勇气。自劳氏先人起,就格外重视营造家规、家训等家族道德氛围。

距今400年历史的村寨中,竟有36块受朝廷封赠的匾额

自建造第一个宅院起,古宅人就刻意营造与周围环境和谐的休养生息氛围。眼前的大芦村,处处流露出难得的从容与淡定。她的从容不是远近皆知的名声,她不刻意梳洗打扮,不矫情展眉浅笑。当我漫步村中,随意停靠,任由时光从面庞滑过,从手臂滑过。攀上小楼,古宅一览无余,占尽了匠心神韵,占尽了仙山秀水,在阳光和水波的交影下,闪着动人的光芒,甚是壮美。放眼所及,每一栋一梁都浸润着唐诗宋词的韵骨,让人感受到蕴藏于内的沉稳与刚韧。这灵性的村庄,低于连绵山丘,却高于云端之上。

幸好这里没有收门票的大门,没有拍照留影的小摊,没有纪念品和各式特产的叫卖声。街巷之间,老人高声唠叨着,赶打着乱窜的鸡鸭;女子穿着随便,或忙碌,或慵懒;孩子见惯了外来参观者,嬉笑地与你逗趣,无拘无束地玩耍;不时还有小狗从巷中窜出“汪汪”一下,叼走你手中的食粮……今天的大芦村依然吟唱着古老的歌谣,固守一份超然姿态和对平和生活的坚持。

回眸身后的旧巷古楼,仿佛听到私塾中孩童童声童气的读书声,仿佛看到了长衫翩翩的儒者高声授学。土犬吠叫,惊动了水面几只白鹭,倒影优雅地划过天际。一样的水,一样的光阴流溢,不一样的时空对话。大芦村人的居住理念和生活态度,无不蕴涵着东方文化的韵味,渗透着大自然和建筑学的最佳结合。已远去的先人,用时光做泥灰,用自然为砖瓦,用人文锻造出令世人惊叹的建筑群,筑起了建筑学和文言世界最后一道风景。在岁月的打磨下,这风景日益凸现其凝重、壮观、睿智的光芒。

文字根据线上传播方式对原作有部分删改。

撰文:梁沃。摄影:韦纲 等。内容来自:《地道风物.广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