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月氏人虽然越过阿姆河征服了南面的大夏,但他们并未放弃索格底亚那,阿姆河以北仍然归大月氏人所有,隋唐时期的所谓“昭武九姓”其实就是大月氏人。因为昭武九姓统治区内居住有许多粟特人,所以许多人误认为昭武九姓就是粟特人,还有人把月氏人与粟特人混为一谈。据历史学家考证,西域月氏人、乌孙人、塞人、粟特人根本没有相同的族源。 持这一观点的历史学家认为,月氏人称王为“诏”,“昭武”本义就是京城、王都。他们进一步解释说,“昭武”之名来源于河西走廊的昭武城,也就是原来的月氏国都。月氏西迁后,国都之名也被带到了西域。 在没有更加令人信服的证据出现前,不妨先采用这些历史学家的推论。既然昭武属月氏专利,那么昭武九姓显然就是九个月氏部落在中亚这块茵茵绿洲上建立的九个兄弟国。康国,在撒马尔罕;米国,在今泽拉夫善河以西、卡什卡河以北;史国,在卡什卡河以南;何国,又称贵霜尼亚,在那密水以南;安国,即今希哈拉地区;石国,又称者舌国,即今塔什干地区;曹国;火寻国;戊地国。尽管他们来自于同一个种族,但封妻荫子和出人头地的私心使他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团结过。这些小国各占各的地盘,各打各的算盘,因而哒人、突厥人一到,他们就悉数沦为附庸。 特别是在西突厥统治中亚的日子里,昭武九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康国甘心担当了西突厥的“女婿国”,而对此不以为然的石国国王被西突厥可汗砍了脑袋。之后,西突厥可汗传话给每一个昭武九姓:顺突厥者昌,逆突厥者亡。 “苦日子终于到头了!”唐高宗显庆三年(658),西突厥被唐朝灭亡,昭武九姓纷纷投入了唐朝怀抱。 唐朝在撒马尔罕设置了康居都督府,任命其国王拂呼缦为都督;在米国设南谧州,在何国设贵霜州,在史国设祛沙州,在安国设安息州,原来的国王一律被任命为刺史。难得的是,他们整整赢得了半个世纪的和平安宁。 五十多年后,吐蕃和阿拉伯倭马亚王朝联合向中亚渗透,昭武九姓被迫向正逢“开元盛世”的大唐求援。唐开元三年(715),唐玄宗派出大军横扫西域,一举击败了吐蕃和阿拉伯联军,恢复了在中亚说话的权利。 接下来就是不停地感恩、祝福与歌功颂德,西域王子、使团连同舞女纷纷东来,康国的“胡旋舞”与石国的“胡腾舞”、“柘枝舞”因而风靡长安,引得白居易诗兴大发,一首《胡旋女》得以千古流传:“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人间物类无可比,奔车轮缓旋风迟。胡旋女,出康居,徒劳东来万里余。中原自有胡旋者,斗妙争能尔不如。天宝季年时欲变,臣妾人人学圆转。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据野史记载,安国出生的粟特人安禄山就曾为唐玄宗表演过胡旋舞。他大腹便便,仍能旋转自如,引得杨贵妃芳心大悦,并因此演绎出一段不明不白的桃色故事。 大国对中亚的争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公元8世纪中叶,新兴的阿拔斯王朝开始挑战大唐在中亚的权威。唐玄宗派大将高仙芝领兵1万进驻西域。很快,胜利不断降临,高仙芝也因功受封为安西节度使。一切为了胜利、一切为了讨好圣上的理念使得这位大将的政绩观严重扭曲。 唐天宝九年(750),高仙芝攻打石国,石国国王请求投降。这在以往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事情的结果当然是安抚了事并要求皇帝赐封职务。 但是高仙芝的脑子里只有两个字——请功,于是石国国王的脑袋被砍下来,快马传送到长安的皇帝脚下,而且石国的珍宝统统流入了高仙芝的私囊。结果,西域各国都对这位大将敬而远之,大唐军队也逐渐军心涣散。 侥幸逃走的石国王子来到大食,请求阿拉伯人发兵复仇。大食派出奴隶出身的波斯人阿布·穆苏里姆率军进入西域。天宝十年(751),高仙芝与阿布·穆苏里姆在怛罗斯展开决战,唐军惨败,几乎全军覆没。 因为这次不太有名的战争,一件影响世界,特别是西方历史的重大事件随之发生。在战役中被俘的唐朝士兵和工匠被押送到撒马尔罕,唐朝工匠协助阿拉伯人开办了中国境外第一个生产麻纸的造纸厂。中国的造纸术从此传到了伊斯兰世界,进而传到西方。 当时的西方还不懂得用碎布浆制成一定大小的纸张,他们造书的材料是羊皮纸和一种叫纸莎草的芦苇条,这种材料制成的书必须卷起来保存,因此阅读、查找起来极不方便,而且价格昂贵。正因为如此,思想、科学的光芒未曾照亮权贵、富人和哲学家以外的人们。在这知识传播的漫漫黑夜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们播下的古希腊文明的种子一直被掩藏着。 直到中国俘虏们将造纸术教给阿拉伯人,继而传到西方,这颗种子才开始萌芽、发育并装点了文艺复兴的灿烂花树,西方文明史才得以放射出璀璨的光辉并开始引领世界潮流。 与阿拉伯决战的失利,加上内陆的“安史之乱”,唐朝的力量渐渐从中亚淡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唐朝在西域的最后一个据点西州陷落,中亚的大月氏小国统统被阿拔斯王朝吞并。 唐朝灭亡后,包括昭武九姓在内的中亚各族心目中仍然只知有唐(中国),称自己为“唐宗子”。 |
|
来自: 花小鼠 > 《大月氐与贵霜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