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课研究之《交换律》教学实践与思考(2月10日)

 weizhishu12 2019-03-10

1

大家好!我是沈武君,来自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小学,是朱乐平名师工作站“一课研究”团队第十组成员,很高兴能在这里与您相遇。

2

本期内容有哪些

听一听:归纳推理的思维模式

读一读:《交换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笑一笑:“数学是不容怀疑的”

3

轻轻松松听听书

4

坚持阅读八分钟

《交换律》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课前思考

《交换律》是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教材《运算律》单元中的第三课时,该内容是小学阶段系统学习运算律的起始课,是后续简便运算学习的基础。教材在本内容的呈现上主要让学生经历发现规律、确认规律、解释规律和表述规律这样一个完整的合情推理过程,为后面学习其它的运算律奠定一定的研究方法。

学生在以前的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对于运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已经不知不觉中认同了这两个规律,有了丰富的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将学生以前比较零散的感性认识经过整理、归类、比较和辨析后上升为系统的理性认识,发展推理能力;(二)经历数学抽象和建模过程,使用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着重渗透符号意识,发展应用意识。

同时,需要强调的是:在以往的教学课例中,很多教师往往只将教学重点落在交换律模型的探索上,缺乏对运算律本质(等值变形)和合理应用的有效拓展。

基于以上分析,特作如下教学定位:

知识与技能:经历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探索推理过程,会用字母或符号表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模型,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初步渗透研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自主探索加法交换律模型,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乘法交换律模型,在展示互动中辨析交换律的现实背景和应用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研究加法、乘法交换律的过程中,感受算式的等值变形,体会运算律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理解并构建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模型,探究交换律的数学意义。

教学难点:会用符号或字母表示交换律;理解等值变形,在“变与不变”的探究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

二、教学实践

(一)观察与思考,探究加法交换律

师:今天是周一,老师发现班级的位置进行了调换,哪位小朋友来介绍介绍大家是怎么换的?

学生说明调换情况后,师:像这样的情况我们称为“交换”(板书)

师:生活中有交换现象,那么数学中有这样的“交换”现象吗?

【设计意图】提出本节课关键词——交换,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每一个孩子都参与到学习中。

师:根据刚才交换情况,可以列出加法算式:5+6和6+5(板书)

师:那么,你知道这个两个算式为什么能用等号连接吗?

生1:因为5+6=11,6+5=11,两个算式的和相等,所以5+6=6+5

生2:因为5+6和6+5都是解决“第一小组和第二小组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所以5+6=6+5。

生3:我还能画图说明……

生4:……

师:那么,像这样的加法算式,你还能列举吗?你能说明他们为什么可以用等号连接吗?

学生仿写算式,并说明两个加法算式相等的理由。

根据学生反馈进行板书。(如上图)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情境引出数学算式,并引导学生初步感知等值变形,探究加法交换相等的现实背景。

师:观察这些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生1:左边的算式和右边的算式的和相等。

生2:交换了加数的位置,但是和没有发生变化。

生3:我发现了规律:不管是什么数作为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后,和还是不变的。

师:(板书:律)你的意思是说: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你发现的这个规律适用于所有加法算式,是吗?

生1:是的。

生2:但如果我能找到一个交换加数位置后,和不相等的例子,那么这个规律就不正确了。

生3:老师,等一下,让我们再找一找其他加法算式是不是也有这个规律。

师:这个想法真严谨,好的,那我们在小对子里找一找还有没有不符合这样规律的例子吧。

小对子学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归纳,类比,猜测,验证等方法,促进学生积累合情推理的思维经验,适度引入演绎推理,完善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师:如果让我们用数学的方法整理我们的发现,你会怎么做?

生1: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这就是加法交换律。

生2:我可以把刚才的发现用文字记下来:甲数+乙数=乙数+甲数

生3:我还可以用数学符号表示:◆+●=●+◆

生4:用字母表示为a+b=b+a

教师逐一板书,并归纳小结

【设计意图】经历由具体数值计算到文字归纳、符号表达的过程,构筑加法交换律模型,理解交换律本质,体会规律的内涵,感受符号化的思想。

教师小结:回顾学习过程,怎么发现加法交换律的:列式—观察—发现规律—举例验证。学习告一段落,现在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迁移方法,探究其他计算中是否存在着交换律

板书学生提出的问题:

生1:乘法算式中有没有交换律?

生2:减法算式中有没有交换律?

生3:除法算式中有没有交换律?

生4:交换律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呢?

生5:上面的算式例子中,我们都是把自然数作为加数,如果改成分数、小数或者其他类型的数,是不是还存在着交换律?

生……

师引导:我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而且都很有价值,为了让研究更有针对性,我们给这些问题归归类,先来研究第一类问题。

出示合作学习单(如上图)

师:选择一个数学问题进行研究,先独立思考,完成后在学习小组内分享你的研究过程与发现。

【设计意图】立足学情,引导学生针对性地解决提出的问题。因为在加法交换律的学习中已经建立了初步的探究路径,因此该部分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推进,以促进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合情推理方法,提升学习效率。

组织交流展示

师:在学习小组里分享你的学习成果,并准备展示。

教师选取部分小组进行展示,根据学生展示完善板书(如下图)

【设计意图】该部分采用拼图式教学,在各小组成员独立思考后组织进行小组交流,然后展示学习成果。因为各小组间学习内容不同,所以倾听同伴发言习惯较好。

(三)探寻本质,构建交换律模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交换律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生1:我发现加减乘除这些运算中有交换现象。

生2:我觉得虽然加减乘除运算中有交换现象,但是减法和除法并没有交换律。

师追问:为什么?

生2:因为将减法或除法算式里,减号或除号左右两边的数进行交换后,得数并不一定相等。

师继续追问:那么,怎样的算式才能使用交换律呢?

生3:得数相同的算式才有交换律。

师:你能举例说明吗?

生举例

【设计意图】在研究交换律的过程中,紧紧围绕交换律的本质——等值变形进行。通过丰富的运算素材,进行归纳概括,构筑交换律模型,发展合理运算能力。

(四)合理应用,体现运算价值

师:在我们的数学学习中,哪里会用到交换律?

生交流汇报。

课件出示:你能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解释图中这么计算的理由吗?

生1:利用加法交换律进行加法验算。

生2:利用乘法交换律使乘法竖式更简便。

巩固练习(略)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运用,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交换律模型,完善认知结构。

(五)总结回顾,把握运算本质

师:学习告一段落,让我们再次回顾学习过程(播放课件)

生1:35+42和42+35尽管计算得数相同,但他们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生2:我还发现35+42是先计算35,再计算42;42+35是先计算42,再计算35,虽然都是解决“学校与电影院间的距离”,但他们的计算顺序是不一样的。

生3:如果把35+42改成解决“足球有35个,篮球有42个,一共有多少个球”这样的问题,那么意义就一样了。

……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反思性、小结性回顾,帮助学生加深学习认同,增进数学发现,丰富学习体会,优化学习经验,促进学生数学学习发展。

三、教后反思

1.基于学情,构建有效的学习路径。

对于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又属于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所以教学时容易出现泛泛而谈的局面,缺乏有价值的学习活动。为此,我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落在“等值变形”和“交换现象与交换律辨析”这两个方面,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拼图式展示等活动,逐步探索交换律模型的内涵和外延。其中主要路径有以下几条:(1)凭借生活中“交换”实例,设计“数学中是否存在交换现象”问题,然后以“加法交换律”为例,搭建并完善合情推理路径,为后续探究提供基础。(2)挖掘诱发思维的冲突因素(交换现象——交换律),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猜想,积累运算素材,分析运算背后的现实因素,以独立思考 小组合作方式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3)提出“学习再回顾”,拓宽学生多向思考的空间。该部分重点促使学生理解同一学习内容,从不同角度分析,将会得到不同的思维结果。这样的设计既是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更是思维的“瞭望台”。

2.把握本质,构筑交换律模型。

在学情分析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能用形如“a+b=b+a”这样的数学模型解释交换律,但在提问 “为什么它们可以用等号连接”这一问题时,很多学生却显得有些茫然无措。这说明学生的思维仅停留在认识层面,未能将“等值变形”这一思想在知识体系中进行必要的重构,所以很难实现新知的内化。基于以上理解,我在教学中设置了三次感知“等值变形”环节:第一次为加法交换律的师生互动中初步感知;第二次在探究其他运算是否存在交换律中,由学生展示互动时重点提出,再次感知;第三次在学习再回顾中进行“运算顺序与意义不同为何还能用等号连接”讨论中重构与内化。

3.比较辨析,发展推理能力。

在运算中,很多学生会不分计算类型,滥用交换律,最终导致运算错误。解决此类问题,应该在认知形成期进行大量比较与辨析,引导学生做好知识间的迁移,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交换律”的概括中,让学生经历“提出猜想—举例验证—建模说理”的推理过程,通过观察,猜测,举例,类比,归纳等数学活动,建立清晰的交换律模型,发展学生推理能力。

5

开心一刻

数学是不容怀疑的

有位老师对学生说:数学是不容怀疑的。她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例如,一个人建造一间房屋需要12天,如果12个人一齐动手,这间房子一天就可以建成了。

学生们也就模仿着老师的样子推理道:如果228个人一齐动手的话,那么一个小时就可以把一间房屋盖好;如果17280个人就只要一分钟;如果1036800个人一齐动手的话,就只需一秒钟了。

有位学生继续推理说:照这样推算,一条轮船横渡大西洋要6天,如果6条轮船一齐开航,一天就可以横渡大西洋了。老师说了,数学是不容怀疑的嘛!

本期审核:刘善娜 洪希强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