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雨打伞”、逆境成长的三个常识

 华夏基石 2020-12-01

  • 作者:彭剑锋  华夏基石集团董事长

  • 来源:华夏基石《洞察》杂志第40期

  • 管理咨询业务或其他合作请加微信s13611264887 

尽管当前一段时间企业成长发展的外部环境的确不尽如人意,但我认为,“成长”仍然是关键词。经济增速减缓了,企业更要顽强成长,努力成长。

不过,在今天的时代背景和市场环境下,企业的成长需要新内涵,新动能。企业成长的驱动力量、支撑力量、牵引力量也要求以新的时代思维来审视和建设。

今天企业如何成长?我们提出,“回归常识,寻找成长新动能”。正如之前我们在对比分析华为和温氏的成功之道时所讲的,大道至简,成功的逻辑有时侯就是那么简单、朴素。就像“经营之神”的松下幸之助说过的那样:“遇到下雨就得打伞。只要懂得在下雨时打伞,就不会被淋湿。这里顺应天地自然法则的感受,也是一种常识。”

吴春波教授在他的著作《华为没有秘密》中也说:“我在华为研究19年得出的一个结论,就是华为对常识的坚守,这些常识是商业基本常识。企业成长不需要秘密,要的是探索、敬畏、遵从和坚守常识。”

那么,商业基本常识究竟是什么?今天的企业如何回归常识,寻找成长新动能?简单提炼而言,我认为要抓住三个方面、六个关键词——

品质与客户价值

只有高品质才能为客户创造价值。这就要求企业破除虚妄的“500强”情结,从追求规模走向追求有效成长,从盲目扩张回归到客户价值上来,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甚至要强调产品主义。

时代变化要求企业重新定义客户价值。今天,客户价值不再是单一的、离散化的消费者使用价值,而是多维度、聚合化的价值体验。正如小米、苏宁、美的等企业一直在探索的那样,以用户价值为中心,通过产业链垂直整合与跨产业水平开放的模式,快速并不断地改进用户的体验,由单一价值向同一产品多维度价值,由硬件价值向软件内容应用平台价值转移,不断协同创造出新元素、新物种和新价值,最终提供完整生态的产品和服务,创造全新的用户体验价值。

 能力与盈利 

企业是个赢利性组织,需要赢利能力、创造价值的能力,这就是常识。前不久我在一个电视机厂家做讲座时谈到,家电产业长期以来困于价格战中,忽略了企业的造血功能,致使赢利能力不可持续。

企业有赢利能力,才能进行动能转换。过去追求规模,打价格战,忽略了对人才、技术、创新的投入,陷入一个死循环:越没有赢利能力,就越会陷入打价格战追求规模成长的困境里,就越没有钱去做投入,越不投入就越没有赢利能力。这就是个死结。

 市场的本质是竞争,企业的本质是绩效,是赢利能力。从市场来说,企业竞争的常识就是要千方百计培育、打造核心竞争力。除此之外,没有其他路径。“市场不相信眼泪”,要靠能力才能生存,才有竞争的资格。

2013年开始,企业已从投机为主走向以能力为主。能力分生存能力、发展能力和产业引领能力。今天的市场环境也要求企业重新定义竞争能力,要从单一的你死你活的竞争思维转向竞争合作思维,从单一的参与产业价值链分工走向参与创造产业生态价值的能力。

 创新与守恒 

保持持续的竞争能力要求创新,但创新绝不等于盲目追逐“时尚”和“风口”,创新恰恰要求回归基本面,保存核心,夯实基础。正如任正非所讲的,不要被互联网的时尚和思维所左右,不要盲目追风口。而是要用互联网思维来改造我们的管理,夯实我们的管理基础。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寻找新动能,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打造卓越的管理运营系统。“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创新与守恒,要求企业的经营与管理要紧紧围绕着打造“三好企业”。好人,指好企业家、好人才、好客户;好产品即为市场提供技术创新含量高、品质高、体验好的产品;好管理,指有卓越的运营体系,使企业有活力并高效率运行。做“三好企业”要求企业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创新与人力资本驱动上来,抓住人才、技术、产品这三个基点。

创新与守恒,就是回归经营与管理的常识,回归企业经营人才、经营客户的基本面,并由此出发构建、创造持续成长的新动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