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估一家公司值多少钱?

 逆向者也 2019-03-11

电影明星和电视主持人在上镜时都要化妆。不是因为长得丑,而是镜头需要,灯一打下来,不化妆的脸就会显得非常平,必须化了妆才有立体感。

很多女明星和女主持人化了妆会好看很多,主要是气质有了变化,而不是五官。卸了妆,她们当中很多人可能就算不上美女了。企业上市前后的差别,差不多也是这样。

一,企业的“化妆师”和“按摩师”

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部和审计师吃的,都是上市公司的“饭”,所以,多多少少会站在上市公司这一边。他们按照固定的流程进行调研、审计,原则上不对对方提供的材料进行真伪判断。在不违法、不违规的情况下,只要能过得去的事,投行人士和审计师都会让它过去。

上市公司是客户,审计和投行是“按摩师”,客户让他们按摩哪里,他们就按摩哪里,不能乱来。“按摩”后,上市公司说“给点意见吧”,投行和审计最想给的意见就是“摸到真货”了——真相为王嘛!可是,他们因为受雇于上市公司,理所当然要帮企业“上妆”,挖掘亮点,帮助公司寻求上市的最佳时机和最高定价。

一家很多方面都很破烂的公司,经过投行人士的梳理,对财务报表、业务战略和经营理念做一番包装,再用 PPT 幻灯片演示出来。即使是专业人士甚至是了解内幕的人士,也会产生幻觉:这公司还挺像那么一回事!

很多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在私下都承认,不管是 IPO 路演(即公司上市前的推介会),还是公司上市后的常态营销,他们一不留神,就会把自己“忽悠”进去。很多事情原本是想诱惑投资人的,讲多了自己也觉得前景很美,自己也会斩钉截铁地相信。

这就是“企业化妆师和按摩师”的神奇功力。基金经理和其他机构投资者看了 PPT 幻灯片和招股书,再看看公关公司的推介材料、媒体报道和分析师的报告,很难不心动。

过度的包装等于在隐瞒真相。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层也陶醉其中的话,对于企业的管理和务实经营,绝不是什么好事。

一个公司是否上市并没有那么重要。上市只是一个融资的渠道和分享成功的方式。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股价波动和估值水平上的人,会忽略更重要的公司商业模式、公司前景和诚信。

其实,上市公司更有条件和利益动机做一些不诚信的事,国内外都发生过类似的事:公司高管们串通一气,审计师、分析师、券商等同流合污,一起往市场上丢垃圾,最后的结果是公司股票估值水平越来越低,而上市公司的品质丝毫没有得到提升。

为什么他们能得逞?

关键是主持正义的人不强势,“做空大师”吉姆·查诺斯有句颇令人深思的话:“尽管 200 年以来,做空的投资人在华尔街声名狼藉,被称为非美国主流、不爱国,但是过去 10 年来,没有一件大规模的企业舞弊案,是证券公司分析师或会计师发现的。几乎每一件财务弊案都是被做空的投资机构,或是被公正的财经专栏作家揪出来的!”

二,如何评估一家公司值多少钱

假如你手上有一大笔钱,准备去收购一家啤酒公司,那么你会如何给它估价?

啤酒公司出示财务报表,其净资产是 10 亿美元,年度盈利为 1 亿美元。你怎么看待这家公司?

你如果是一个企业家,你大概会给出一个实诚的估价:啤酒公司账面净资产为 10 亿美元,其出售价格就该高过 10 亿美元,否则是资产贱卖。

你如果是一个投资家,你多半会按资本市场评估的方法:收购价格一般不看企业的净资产值,而是看其盈利能力。从买方角度看,啤酒公司账面净资产尽管高达 10 亿美元,其净利润却只有 1 亿美元,如果以 10 亿美元价格来收购,则收购的市盈率高达 10 倍——静态来看 10 年才能收回成本,这是不太值得的。

投资家注重资产的盈利能力,而企业家看重资产质量。这两者有什么差异呢?

短期来看,利润率高、赚快钱的资产,就是高质量资产;反之,就是低质量资产。资产的盈利能力决定了资产质量。

但是长远看来,高质量资产,未必总能带来高利润率。举个例子:

香港零售业巨头百佳、惠康、华润万家,为了阻挡外资零售业侵入香港,狠打价格战,香港零售业在长期价格战中维持着不到 5% 的毛利率。诸如沃尔玛、家乐福等国际巨头在香港根本无法立足,除了利润率太低,更关键是香港房地产价格、店租太高,国际巨头都受不了,而香港本地零售业巨头都是自有物业,所以不担心这个。

百佳、惠康和华润万家都是市场地位强势一方,掌握着大量高价值物业,但其销售毛利率只有 5% 左右,而你能说它们资产质量不行吗?

任何行业的暴利或者高利都是不可持续的,最终都会回归到正常利润率。

可是,上市公司往往会在投资人施加的业绩压力下,追求资产的高盈利能力。一味追求短期业绩的高增长,甚至过度融资,用 1 元钱的资本撬动 10 元钱的生意。

快速增长的上市公司总是忙于制订更快的增长计划,有时会忘了增长并不等于发展。在快速增长的时候,如果企业不把利润投在成长速度下降时可能需要的发展点上,当公司的成长速度一旦下降,公司将不再有可用的资金和人力了。

所以,在对一家公司进行估值时,资产的盈利能力只是次重点,资产质量(比如能否快速变现、有多大增值潜力等 )才是最需要被关注的。

常有人说,你如果收购某家公司,就等于收购了它的商誉、营销网络和品牌。

商誉产生于企业的良好形象及顾客对企业的好感,这种好感可能源于企业所拥有的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口碑、有利的市场地位、独占特权和管理有方等。商誉是企业未来发展的保护伞,但是对于企业短期的业绩增长,不会起到明显作用。或者说,商誉对于企业家价值极大,对于投机者毫无意义。

营销网络是公共财产,任何非垄断企业都无法控制或影响营销网络。只要你的产品好卖,千千万万的经销商打破脑袋也会为你效劳。做不出好产品,迟早会被营销网络排挤出局。

品牌是很虚幻的,转瞬即逝。品牌评估师都是慷慨之辈,他们动辄给这个或那个品牌估值几十亿或几百亿。但不妨问问他们,成千上万的破产公司里,那些著名品牌现在市值多少?而一个不能带来现金流的品牌,又能值多少钱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