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听到“别吃太多糖,小心得糖尿病”这样的话语,事实上这种说法是缺乏科学依据的。糖尿病与糖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医学上的糖类,指的是碳水化合物,主要包括单糖、双糖、多糖。大众口中的糖指的是具有甜味的单糖和双糖,属于“狭义糖”、“简单糖”。 我们吃的面条、米饭等虽无甜味,但因为他们属于淀粉类食物,淀粉又属于多糖,所以也能使血糖升高。这些食物既是“隐形甜食”也属于“复杂糖”,故食物的含糖量并不是用甜度来衡量。也因此,糖尿病与吃糖多少之间并无必然联系。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分泌胰岛素的胰岛或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组织器官出了问题,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去“消化”糖分。葡萄糖失去了去路,都囤积在血液中,血糖因此居高不下。如果胰岛素分泌正常和作用正常,吃了糖也会被分解。不过,糖尿病患者还是建议尽量少吃甜食,因为甜食里面的糖是单糖,容易被吸收,升高血糖的速度较快。 什么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目前据官方数据统计,糖尿病在我国成人的患病率目前已经高达10.9%,每十个人中就有一名糖尿病患者。而另一组数据显示,约四成左右的国人处于糖尿病前期。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做好前期人群的预防迫在眉睫。 哪类人群容易患糖尿病呢?据统计,以下9种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也就是父母一方、兄弟姐妹或其他亲属有糖尿病病史的,这些人患糖尿病的几率比一般没有家族史的人高出2倍以上; (2)体型肥胖者。尤其那些“大肚子细腿”的人,容易患糖尿病; (3)年龄≥45岁的中老年人。糖尿病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增长,自45岁后明显上升,至60岁达到高峰; (4)不明原因容易疲劳的人。典型的“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疲劳症状在休息后不能缓解,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也是最多的临床表现; (5)吸烟、体力活动少、生活压力大和精神持续紧张者; (6)高血压和血脂异常者或早发冠心病者; (7)长期使用一些影响糖代谢药物者,如糖皮质激素、利尿剂等; (8)以往怀孕时曾有过血糖升高或生育巨大儿(体重4公斤以上)的女性; (9)空腹血糖异常者或葡萄糖耐量减低者。 如何预防糖尿病? 首先,坚持运动、锻炼身体。运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减轻体重,还能为身体保留一些肌肉。通过合理运动,可有效降低患糖尿病风险。芬兰一份调查发现,运动能激发胰岛细胞的活性。相比不运动的人,每天运动半小时或每周运动4小时的人,其患糖尿病的风险下降80%。 其次,健康饮食是关键。粗细搭配,多吃杂粮谷物,少吃快餐,注意饮食均衡。粗粮中含有的丰富的膳食纤维,能降低餐后血糖升高的幅度。 最后,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抵御患病风险。具体为:保证充足的睡眠和减轻压力。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或睡得太多都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在高压状态下,身体会启动自我保护机制,以致出现胃口大开、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血糖升高等现象,所以平时要学会调节心情,释放压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