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后感|他曾整日游手好闲,后来为啥又开窍读书了?

 冬不拉拉 2019-03-11

苏洵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自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

在文学史上拥有如此高地位的苏洵,年幼时特别贪玩儿,压根儿不愿意待在学堂。长大后,苏洵还曾因功不成名不就、整日“游手好闲”,被学堂里的教书先生认定为“村野汉子”。

然而,《三字经》中是这样描述苏洵的:“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那么问题来了!曾被称之为“村野汉子”的苏洵,因为什么原因开始疯狂读书的呢?

苏洵认为,父亲苏序和恩师欧阳修是他生平的两大知音。图为苏洵。

其实,苏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他的父亲苏序。一大把年纪的苏序曾向朋友透露,他曾花了三年时间,研究这个在学堂里待不住的野娃儿,最终决定放苏洵出远门,通过游历天下,来长见识、碰钉子。

苏家做生意攒下的钱,大半用做了苏洵的游历盘缠。苏洵游陕西、游荆楚、游中原,游江西,在外花光银子后,每次都是衣衫褴褛、灰头土脸的回家,怎么看都像叫花子。

已过而立之年的苏洵连个乡贡举人都考不上,往外跑还不是白糟蹋银子?苏序为啥叫儿子往路上扔大钱?不仅左邻右舍不理解,就连苏洵的妻子程夫人也很长时间想不通。

而此时的苏洵比谁都煎熬:他已经出游了三次,以后还游不游?游,就得花钱。花钱买出息还说得过去,可万一花了冤枉钱,眉山的老百姓还不得嘲笑他们家族几十年?

苏洵难免紧张起来,每次想蹭到父亲房里说点什么,苏序都不搭理他。直到次年春天,苏序择日举行了家庭会议,还邀请了几位有学识的高邻,专门讨论苏洵是否接着远游的问题。

会上,苏洵之妻程夫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想要丈夫先苦读,州试考中了乡贡进士,然后再出游,到汴京城考礼部的进士。程夫人的想法,得到了现场绝大多数人的支持。

苏洵与儿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其父子三人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图为三苏像。

众目之下的苏序,慢悠悠开“金口”说话了,“老三苏洵,在远游了三次之后,是否接着出家门,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个花不花钱的问题,而是苏氏家族能否走向兴旺的问题。”

看到众人一脸惊异,苏序谈到了“三种光”。所谓三种光,不是日光、月光、烛光,而是祖孙三代人眼中放射出来的光芒。

苏洵每次回到家,脸上虽盖了一层厚土,眼中却有异光。而苏轼每次听父亲讲外面的世界,眼睛比天上的大星星还亮。就连他这个白胡子老头儿,每次听儿子描述汴京的人物、江南的山水,老眼也会闪闪发光。并且,发光的眼睛还会不知不觉地投向书籍……

程夫人细听公公的一番话,脸上渐渐有了笑容:公公说的没错,苏洵出游还有个特点,他在能人云集的城市频繁受到刺激,回家后总要猛读一阵书,读上几个月后,“游瘾”就又发作了。而交往的人物层次越高,他所受的刺激就越大。而这种感受,本身就是财富。更何况丈夫出游还会增长见识,这对俩儿子有好处。

该作品出自苏洵之手。

话还没有说完,当天苏序主持的家庭会议结束以后,城西半条街的邻居几乎全被请来吃饭了,他是想通过这顿持续到深夜的著名晚餐,给将要第四次出远门的苏洵施加压力,这同时也给包括苏轼在内的七个孙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曾被人称作“村野汉子”的苏洵,为何突然发奋读书?故事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这里还要插播一个有趣的故事:苏洵发愤读书后,读书态度有了很大转变。相传有一年的端午节,程夫人看他一直待在书房里,特地剥了几只粽子,连同一碟白糖送去书房,没有打扰他便悄悄地走开了。将近中午收拾盘碟时,程夫人发现粽子已经吃完,糖碟原封未动,然而却在砚台的四周,残留下不少的糯米粒,而苏洵的嘴边,也是黑白斑斑,白的是糯米粒,黑的却是墨。

原来,苏洵只顾专心读书,把砚台当成了糖碟,蘸在粽子上的,是墨不是糖呀。博君一笑,其实这就是典故“认墨为糖”的出处啦!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巩悦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