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诞生了许多新板式,也突破了反西皮声腔原有的局限,创作出了真正意义上的反西皮唱腔。《杜鹃山》李石坚的唱段“杜鹃山青竹吐翠”这个反西皮唱段,京胡用反西皮把位(26弦)演奏。对于只习惯于用原有的二黄、反二黄、西皮,三种常用的把位演奏的京胡演奏员来说,是一种挑战。 西皮声腔比二黄声腔的板式要多,在京剧排演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过程中,新诞生的二黄新板式多,而在西皮声明腔中,虽有唱腔上和组合形式上的突破,但新板式诞生的较少,在现代戏《松谷峰》和《奇袭白虎团》等剧目中,为表现地域情,为剧中的朝鲜族角色,创编了既不是2/4节拍的原板,也不是4/4节拍的慢板的,西皮3/4拍子的中板唱腔。 京剧声腔板式·反西皮 反西皮声腔是从西皮声腔派生出来的,反西皮声腔的板式较少,在传统剧目中只有二六、散板和摇板,在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中有新的突破。 《连营寨》“点点珠泪往下抛”是一段老生反西皮二六板式的唱腔。从伴奏讲,虽是反西皮,但京胡的定弦仍是西皮相同的6、3弦。老生反西皮唱腔的旋律,音域较低,旋律的大部分在中低音区,适于表现剧中人哀伤沉痛的感情。 反西皮唱腔上、下句的落音,与西皮上、下句的落音,正好是相反的,故称之为反西皮。反西皮唱腔的上句落音是“1”,而西皮唱腔落1的是下句,二黄唱腔的上句是落1,因此反西皮有二簧声腔的特色,京剧行内人氏有,反西皮是“西皮唱了二黄腔”的说法。上句的落音是如此,反西皮唱腔下句的落音是落“2”,而西皮唱腔落2的绝对是上句。 在京剧传统剧目中,虽有单独的反西皮唱腔,但反西皮唱腔常与西皮唱腔相连接或互转的接唱很多。如《四郎探母》回令一场,杨四郎和公主一起哀告太后的散板和哭头,便是西皮与反西皮互转相接的唱腔。这段唱腔中老生的散板唱腔,第一句“我哭哭一声老太后”是西皮散板,老生的接旦角唱的“当初被擒就该斩”,这一句是典型的反西皮散板,它是上句落在了“1”音上,后面旦角接了一句西皮散板“不该与儿配为婚”。下面老生接唱的“斩了儿臣不打紧”,又是一句反西皮散板,旦角再接唱的“儿的终身靠何人”,又回到了西皮散板。这是西皮与反西皮交替出现的散板、哭头唱段。除了这种形式外,西皮与反西皮有多种连接和组合方式,不再一一介绍。 京剧声腔板式·西皮娃娃调 西皮娃娃调是京剧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其唱腔结构、调式、唱词节奏等基本特点虽与西皮声腔相似,但它与一般西皮唱腔又有明显区别。 《辕门射戟》“某家今日” 是娃娃调导板、三眼唱腔。虽然与西皮导板、三眼有相同之处,但西皮娃娃调有不同于西皮声腔的唱腔结构和声腔特点,最明显的特点是娃娃调的调门,娃娃调一般都用G调演唱。从伴奏与演唱的关系看,西皮声腔的演唱与伴奏音高同度,而娃娃调的演唱与伴奏,是音高不同度的“高拉低唱”的形式,因此虽然是用G调演唱,但演唱并不费力。 西皮娃娃调有它专用的几个特殊唱腔,旋律起伏大,音域宽、高亢明亮、棱角突出、钢劲挺拔。是一个板式齐全的唱腔系列,几乎囊括了西皮声腔的所有板式,在剧中常以成套的板式组合唱腔出现。 老生剧目也有娃娃调板式的唱腔,如《辕门斩子》中“杨延昭下位去迎接娘来”。 娃娃调本是娃娃生、小生、和武小生行当的专用唱腔,老生行当的娃娃调,演唱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要求演唱者有良好的声音条件和演唱技巧,否则较高的音域和高低迂回复杂的唱腔难以胜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