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江往事 | 悄然隐退的川江绞滩站(上)

 漁夫47 2019-03-12

  童年时跟着母亲去江边洗衣服,在云阳县故陵镇一个叫岩湾的地方,看见一艘拖轮顶推两条驳船逆江而上,任凭它加大马力,烟囱里冒出滚滚黑烟,怎么也上不了眼前的庙基子滩。在它发出几声“昂昂昂”的汽笛后,从岸边的趸船旁很快开出一只“吐吐吐”的气划子,牵引一根钢缆绳,开到滩下的拖轮船队旁,把钢缆绳拴在船头,趸船上的卷扬机慢慢转动,钢缆绳越卷越多,牵引着拖轮船队也越来越近,终于上了滩。一声长笛后,拖轮船队解开钢缆绳向上游驶去,很久才消失在我的眼里。

  这岸边的趸船叫绞滩站,也称绞滩船,我看到的整个过程为施绞。

  当代著名作家、诗人雁翼1976年5月在川江三峡体验生活时,看到绞滩船的施绞过程后吟唱道:“拉他一把,拉他一把,在他最需要的时候……”恰如其分的比喻,非常形象地赞颂了绞滩站的作用和功劳,今天读来特别亲切。

//
川江绞滩站溯源
//

  川江水流湍急,古代木船逆流上行,就是顺风张帆航行,有时也需拉纤才能过滩,并且船上的纤夫不够,要临时雇用岸上的苦力拉纤,苦力称“滩夫”,根据船的大小和载重情况,雇几名、几十名,甚至上百名滩夫拉纤才能上滩。遇上船多的时候,滩夫不够,要停泊等上几天才能过滩。

  遇上大的险滩,木船上的乘客必须下船,从岸上步行过滩后再上船,所载货物由滩夫搬下船,从岸上挑过滩,待空船被拉上滩后,再把货物挑上回船去。这种乘客和货物从岸上过滩的方式,称“搬滩”,也叫“盘滩”。南宋诗人范成大在《吴船录》里描述:“石乱水汹……两岸多居民,号‘滩子’,专以盘滩为业。”1898年2月,英国商人立德驾驶川江第一艘轮船利川号行至云阳兴隆滩时,不能独立过滩,只得卸下船上的物资,请一名当地舵手把握航向,雇300名滩夫拉纤,其中200多名滩夫用三根缆绳在前面拉,另外几十个滩夫为了稳住船头不偏向,用纤绳拴住船的右舷,与船身形成直角旁拉,这样轮船总算上了滩。滩夫拉纤过滩,有着绞滩站施绞的功效,可以看成是川江绞滩站的鼻祖。

  因需拉纤和等候过滩,川江沿岸很多险滩经常聚集着成千上万的船夫、旅客、滩夫,久而久之,这些滩岸逐渐形成了集镇,秭归青滩镇就是这样兴起的。因山体滑坡形成的云阳兴隆滩,经常泊船上百艘,船夫、旅客、滩夫不计其数,1912年还设立了相当于县级机构的水上知事公署,专门管理兴隆滩行政事务。

  后来一些木船过滩时,将缆绳拉到滩上的岸边,拴在岩石或石柱、石孔上,用人力或木质绞盘拉、绞缆绳,自行上滩。1881年,归州乡绅李询最早采用这种过滩办法,他在泄滩上面的拉纤坝上,用花岗石树起两排纤柱,拴固缆绳,称之为行缆,缆绳的另一头放于滩下,上行木船的船工合力拉着行缆过滩。近代川江轮运兴起后,无法通过急流险滩的轮船,也用船上的钢质绞盘施绞。这是川江最早出现的绞滩设施。

  1936年12月川江出现特枯水位,重庆当地为零点水位线下0.7米,宜昌当地为零点水位线下0.82米,轮船过滩十分艰难,面临停航,经济民生将受到影响。这时,著名的川江航运企业民生公司,在青滩岸上装置人力绞盘,帮助轮船过滩。众多的滩夫担心绞滩设施抢了他们的饭碗,群起反对,枯水期过后就被拆除了,但由此开创了川江现代绞滩的先河,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川江绞滩站雏形。

摘自陶灵散文集《川江往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