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富贵病”为啥不再富贵了?

 明醫 2019-03-12

今天是第1035期日报。

BMJ:贫富差距是非传染疾病罪魁祸首?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3.259]

① 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过量会导致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NCD);② 贫富不等、无力承担健康饮食等因素,导致低收入社会群体摄入的蔬果数量较低;③ 社会经济弱势群体比富裕群体受更多酒精的相关伤害;④ 贫困相关的长期压力直接引发心理健康问题,导致吸烟、饮酒和借食消愁等应对方式,诱发NCD生理反应;⑤ 较贫穷的群体更易接触环境污染物;⑥ 减贫、教育、污染控制都应成为改善健康和减少NCD计划的一部分。

Social determinants and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time for integrated action
01-28, doi: 10.1136/bmj.l251

【主编评语】非传染性疾病包括高血压、肥胖和糖尿病,目前这类疾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与收入水平成反比,贫困人口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饮食不健康、缺乏运动、吸烟和饮酒过量。《British Medical Journal》近期发表的分析文强调了贫富差距对非传染性疾病人群分布的影响,对于防控此类疾病具有借鉴价值。(@小肠君)

胆汁酸谱改变与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认知障碍相关

Alzheimer's and Dementia[IF:12.74]

① 纳入370名认知正常老年人、284名及505名早期/晚期轻度认知障碍患者、305名阿尔兹海默症(AD)患者,检测血清中的15中初级及次级胆汁酸;② 与认知正常的老年人相比,AD患者血清中的初级胆汁酸(胆酸)水平显著降低,而细菌代谢产生的次级胆汁酸(脱氧胆酸)水平增加;③ 脱氧胆酸:胆酸的比例增加,且与认知衰退有显著关联,这一发现与之前的一项研究相符;④ 一些与AD有关的免疫应答相关基因的变异与胆汁酸谱相关。

Altered bile acid profile associate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An emerging role for gut microbiome
2018-10-15, doi: 10.1016/j.jalz.2018.07.217

【主编评语】来自《Alzheimer's and Dementia》上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阿尔兹海默症患者中,胆汁酸谱发生了显著变化,而这一变化与认知衰退显著相关,提示了肠道菌群及肠-肝-脑轴在阿尔兹海默症中的重要作用。(@沈志勋)

Cell子刊:肠-肝轴中,FGF15如何抑制肝脏肿瘤发生?

Developmental Cell[IF:9.616]

① 肠道胆汁增加引起回肠上皮细胞的法尼酯受体(FXR)的应答而产生FGF15;② FGF15刺激肝脏中的FGFR4受体以招募并磷酸化NF2,后者可解除Raf对Hippo激酶Mst1/2的抑制;③ 活化后的Mst1/2磷酸化并稳定SHP,以下调关键胆汁酸合成酶Cyp7a1的表达,从而抑制胆汁酸合成;④ Mst1/2缺陷破坏了胆汁酸的代谢,增加Cyp7a1的表达及胆汁酸产生;⑤ 去除肠道胆汁可抑制Mst1/2突变引起的肝脏肿瘤发生;⑥ 肠-肝轴中,FGF15激活的Hippo信号通路抑制了肝脏肿瘤发生。

FGF15 Activates Hippo Signaling to Suppress Bile Acid Metabolism and Liver Tumorigenesis
02-25, doi: 10.1016/j.devcel.2018.12.021

【主编评语】肠道分泌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GF15)可抑制胆汁酸合成。《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FGF15可激活肝脏中的Hippo信号通路,以抑制胆汁酸合成,从而抑制肝脏肿瘤发生。(@沈志勋)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导致脂肪细胞分化和食源性肥胖的新机制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IF:8]

① 肥胖患者的脂肪中热休克蛋白12A(HSPA12A)表达量升高,与BMI指数的上升呈正比;② 与野生型相比,在HSPA12A敲除型小鼠中,由高脂饮食诱导的增重、高血脂/血糖症状减轻,白色脂肪组织中PPARγ及相应脂形成基因的表达上调受抑制,胰岛素敏感性增加;③ HSPA12A缺乏可抑制原代脂肪细胞分化和PPARγ表达,PPARγ对HSPA12A表达具有调节作用;④ HSPA12A是调节脂肪细胞分化、食源性肥胖的新蛋白, HSPA12A与PPARγ之间存在正反馈互作。

HSPA12A is required for adip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diet-induced obesity through a positive feedback regulation with PPARγ
02-11, doi: 10.1038/s41418-019-0300-2

【主编评语】受体PPARγ在脂肪细胞分化、食源性肥胖中起主要作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近期在《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发表文章,发现热休克蛋白12A(HSPA12A)通过与PPARγ互作,调节脂肪分化和食源性肥胖。HSPA12A有望成为减肥药物的新靶点。(@小肠君)

乙肝感染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与转氨酶水平相关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IF:5.583]

① 纳入112例健康受试者,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36例,对照76例;② HBsAg阳性组中28例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正常,8例ALT水平升高;③ HBsAg阳性且ALT正常者的粪便菌群组成与对照组相似,但与高ALT组差异显著;④ 相比正常组,正常ALT组的Anaerostipes属存在显著差异,高ALT组中脱硫弧菌属和巨球菌属与ALT值正相关,氨基酸球菌属呈负相关;⑤ 乙肝病毒诱导的血清ALT水平差异与肠道菌群差异相关,提示肠道与肝脏代谢间的关联。

Altera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me in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ssociated with 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Level
02-02, doi: 10.3390/jcm8020173

【主编评语】《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健康人中,丙氨酸转氨酶的水平与肠道菌群的变化显著相关,提示肠道菌群与肝脏代谢间的密切关联。(@沈志勋)

致肥胖饮食改变老龄小鼠的菌群并诱导炎症环境

FASEB Journal[IF:5.595]

① 幼龄和老龄小鼠给予标准饮食或高热量致肥胖饮食(OBD,含10%红花油),干预2个月后,冠状动脉结扎诱导心肌梗死;② 相比幼龄鼠,两种饮食的老龄鼠Allobaculum菌属丰度增加,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改变;③ OBD通过降低老龄鼠F4/80和CD169巨噬细胞数量导致脾脏白细胞失调,并增加中性粒细胞、丙氨酸水平,导致脂氧合酶、细胞因子和代谢敏感受体表达失调;④ OBD改变老龄小鼠菌群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诱导急性心力衰竭炎症环境。

Obesogenic diet in aging mice disrupts gut microbe composition and alters 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 leading to inflamed milieu in acute heart failure
02-15, doi: 10.1096/fj.201802477R

【主编评语】来自《FASEB Journal》上的一项最新研究,给老龄小鼠喂食高热量的致肥胖饮食并诱导心肌梗死,发现致肥胖饮食可改变肠道菌群及免疫细胞组成,诱导炎症环境的产生。(@沈志勋)

男女生殖道菌群的异与同(综述)

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IF:11.852]

① 女性生殖道菌群以乳酸杆菌为主,分为5类,会随时间在不同组之间动态转换;② 精液菌群包含葡萄球菌、链球菌、肠杆菌、肠球菌及乳酸杆菌科;③ 细菌性阴道病、外阴念珠菌病和滴虫病分别与拟杆菌和动弯杆菌、念珠菌和毛滴虫过度生长有关;④ 生殖道菌群与自然或辅助生殖受孕机会有关,其生态失衡会导致不良着床或妊娠失败;⑤ 精液和阴道共享85%的菌群;⑥ 生殖道菌群研究应注意研究方法、可比性、动态性、菌群功能和标准化,以促进临床应用。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the microbiome in the female and male reproductive tracts
02-14, doi: 10.1093/humupd/dmy048

【主编评语】《Human Reproduction Update》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目前男女生殖道菌群研究的进展,包括多样性、菌群动态、菌群失衡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对比了男女生殖道菌群的异同,对于生殖道菌群研究具有参考价值。(@高春辉)

为了生存,肠道致病菌如何调控基因表达(综述)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019]

① 肠道病原菌包括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氏菌、耶尔森氏菌等,它们共有的调控系统包括毒素抗毒素系统(TA)、群体感应系统(QS)和核酸结合蛋白(NAP)等;② TA对保留病原菌的基因移动元件非常重要,QS则通过分泌自体诱导物,指导细菌种内、种间的协调生长;③ 双组份系统、NAP调控蛋白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的毒力基因表达中发挥作用,此外有Ler和hfq等基因参与;④ 耶尔森氏菌中,RNA结合蛋白参与的转录后基因调控较为普遍。

Enteropathogens: Tuning Their Gene Expression for Hassle-Free Survival
01-09, doi: 10.3389/fmicb.2018.03303

【主编评语】肠道病原菌是导致大多数食源性疾病的原因。这些细菌进入体内后,通过“优雅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监管,最终成功在肠道微环境中建立生态位。《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多个病原菌共有和特有基因表达调控通路,及其在病原菌生存中发挥的重要作用。(@高春辉)

感谢本期日报的创作者:Roxy,沈志勋,this little piggy,米见对,高春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