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线性代数》和《单变量微积分》后,“马同学图解”系列又迎来新的成员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覆盖浙江大学《概率与数理统计》前八章(考研范围),下面是本课程的第二篇文章,欢迎大家试读和购买。 1 争论 概率论需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概率? 刚接触这门学科的同学可能觉得难以置信,这个问题仍然存在着广泛的争论: 而且这个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而不是数学问题,确实也有不少哲学家参与讨论。 对于概率的定义有几个主流的派别:
了解这些派别对于理解概率论很有帮助,下面来简单介绍一下。 首先来了解下频率派,频率派的理论基础是对过去事实的归纳总结。 2.1 什么是频率? 学概率从抛硬币开始才是正确姿势。我们知道硬币是有正反两面: 硬币抛出之后: 得到的结果是随机的,那么得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呢?这里的“概率”又指的是什么? 我们扔100次硬币试试: 可以看到,得到48次正面,52次反面,用正面次数除以总的次数: “ 2.2 频率与概率 2.2.1 频率稳定性 同样的,扔 “ 从试验结果可见,随着 2.2.2 定义 频率派认为如果频率存在稳定性,即当 可以自己尝试扔一下,点一下按钮就会模拟扔100次硬币,看看是不是扔的次数越多,越趋于0.5(计算机模拟的,内部使用的是伪随机,难免会有一些偏差):
3 频率派的缺点 通过频率来定义概率的方法比较符合直觉,但缺陷也很明显:
![]() 接下来介绍古典派,古典派的理论基础是不充分理由原则。 4.1 不充分理由原则 在概率论草创阶段,雅各布·伯努利(1654-1705): ![]() 就提出,如果因为无知,使得我们没有办法判断哪一个结果会比另外一个结果更容易出现,那么应该给予它们相同的概率。比如:
此称为 不充分理由原则(Insufficient Reason Principle)。 4.2 古典概率 以不充分理由原则为基础,经由拉普拉斯(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侯爵,1749-1827): ![]() 之手,确立了 古典概率 的定义,即: 在这之后,古典概率在整个19世纪也被人们广泛接受,我们高中学习的概率,基本都是古典概率。 比如,有一家原木加工厂,它会把木头切成不同的木方,木方的截面都是正方形,边长会在1 ![]() 那么根据古典概率,正方形边长在1 根据古典概率的不充分理由原则,我们没有办法判断哪一种边长更容易出现,那么就应该给予它们相同的概率,也就是说1 1 ![]() 所以,正方形边长在1 5 古典派的缺点 古典派的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 (1),古典派的概率定义,“未知的概率都是等概率”,有循环定义的嫌疑。 (2),不充分理由原则没办法处理非等概率的情况,假如被告知硬币两面是非等概率的,但是不知道是哪一面,那么应该怎么办?(拉普拉斯提出还是应该按照等概率来处理) (3),还容易产生矛盾,比如刚才练习题中提到的原木加工厂,它会把木头切成不同的木方,木方的截面都是正方形,边长会在1 ![]() 那么根据不充分理由原则,正方形边长在1 刚才的问题还可以转为面积来解答,1 ![]() 同样,根据不充分理由原则,1 ![]() 选择对“长度”还是对“面积”运用不充分理由原则,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了不同的概率: ![]() 上述问题是 伯特兰悖论(Bertrand's paradox)简化版,由伯特兰在1899年出版的《概率论》中提出: ![]() 伯特兰悖论先说在这里,之后会有专门介绍古典派概率的章节,到时再来解决这个悖论。 6 主观派 最后介绍下主观派,主观派认为概率是 信念强度(degree of belief)。 比如说,我个人相信20年后人类从网络时代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概率为70%: ![]() 上面说的概率也就是主观概率,是个人对这个命题的信念强度,换句话说我觉得还是很有可能实现的。 虽说是主观概率,其实也有客观的部分,比如刚才对人工智能的判断,就是基于AI的基础设置发展、计算速度的提高等事实。 主观概率更贴近人的思考方式,比如我们在作科学研究时,会先给出一个猜想,这就是给出了一个主观概率。 所以在人工智能时代,因为要模仿人的行为,主观概率越来越受到重视: ![]() 当然主观派缺陷也很明显,这也是被大家接受困难的原因:
三个流派大概有以下的区别: 这三个流派并非泾渭分明、互不相容,反而在发展中犬牙交错。比如要判断火山的喷发概率,就需要总结过往数据(频率派),再加入主观知识(主观派)。 为什么概率的定义不明确?可能因为概率本身研究的就是“不明确”。 ![]() ![]() ![]() |
|
来自: taotao_2016 > 《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