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西发现大唐高僧玄奘之墓,墓地下,埋着失落千年的遗宝

 昵称QAb6ICvc 2019-03-12

唐代高僧玄奘,西行跋涉五万里,终求取真经昭然史册,上千年间为后世熟知,而真实历史上,玄奘的佛门之路却与其兄长陈素有莫大渊源。《旧唐书·列传》记载,玄奘出身洛州,其家族世代为洛州名士,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父陈惠历事后魏、北齐、隋,隋末年间,江陵县丞陈惠目睹风云迭起,遂辞归隐居,专心教诲膝下四子成人,其中长子、三子名讳没有记载,次子陈素,四子玄奘(原名陈祎)。大业八年公元612年,陈惠因患病早逝,彼时玄奘年仅10岁。玄奘自幼与二哥陈素情谊甚笃,而陈素因父早逝伤怀,竟发出尘之念,径直到净土寺剃度出家,成了僧人,后亦有大成,称“长捷高僧”。

二哥入寺不久之后,玄奘也跟随落发为僧,兄弟两人同在净土寺研习佛经。大业十二年,洛阳烽烟四起,净土寺僧人纷纷外出云游避祸,长捷也携弟玄奘离开了待了6年的寺院,远遁蜀地。此后5年里,玄奘与其兄遍访蜀中的古寺高僧,跟随众高僧研读佛经。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年满20岁的玄奘与兄长捷与成都分别,独自前往相州、赵州、长安拜访佛门名师,随着阅历增加,玄奘发现天竺传来的佛经译著缺失不全,造成南北解读不一,无法真正融合,为此他颇为苦楚。武德九年公元626年,玄奘在长安古寺听自西域天竺远道而来的老僧讲经,顿时豁然开朗,当即决意西行天竺。

公元627年,准备停当的玄奘,向唐太宗李世民呈递西行的奏折,可足足等待了一年,都未获李世民准许,玄奘不愿再等下去,于次年“私往天竺”。出了长安城,玄奘直奔兰州凉州,然而西过玉门关后,就逐渐步入了人迹罕至流沙荒漠。这一路头顶烈日风雨兼程,艰难险阻绝不亚于“九九八十一难”,过110城邦行5万里路途,终于抵达西域天竺。此后15年,玄奘潜心研究佛门经论,游历天竺各处古寺,听番僧讲经释义,终在公元643年得大成,遂启程返回大唐。回程的路途玄奘整整走了两年,带着657卷佛经及诸多佛门珍宝回到了长安。

取经归来的玄奘获李世民召见,后遁入长安洪福寺、慈恩寺潜心译制佛经,闲暇时将自己的西域一行所见所闻讲于弟子,辩机将此编撰成书,即是《大唐西域记》。李世民病卒后,唐高宗李治亦对玄奘推崇备至,出行时常命玄奘跟随左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玄奘耗时3年终于译成《大般若经》,随后即因过度劳累而患病,玄奘深知自己命途将近,仍坚持秉笔。公元664年,玄奘病重圆寂。消息传来,高宗李治闻讯悲恸不已,下旨将玄奘高僧奉安于白鹿原。玄奘灵柩入土后,前往墓地焚香祭奠者多达数万,足见其深受敬重。

玄奘安于白鹿原5年后,也就是公元669年,迁到了陕西长安少陵原古寺,筑玄奘塔重安遗骨,故称“玄奘墓塔”。玄奘塔高达21米,修建的肃穆古朴,整体非常简单。塔中塑有高僧玄奘像,常年香火萦绕。1300余年间,玄奘塔虽有损毁,但整体保存完好,非常不易。在玄奘墓塔的两侧,还有两座千年古塔,安放的是玄奘生前的弟子,师徒三人相伴千年,当地县志更记载,玄奘墓塔内埋着众多珍宝,千年来人们介于对玄奘高僧的崇仰,并没有人前去挖掘墓塔。1961年,陕西考古学者决定对玄奘墓塔进行深入勘测,最终人们发现,千年遗宝的传说非虚。

考古学者介绍,玄奘墓塔分为5层,但除了底层外,其余四层均不能上去,也没有所谓的藏宝地,故而玄奘骨殖及宝物只能安放于塔下,这就意味玄奘墓塔下有座地宫。由于墓塔已经历时上千年,故而不能贸然在塔下动土挖掘,考古学者只好运用先进的物探技术进行科学探测,结果令人欣喜不已。

物探数据显示,玄奘墓塔下真的存在一个巨大的“空间”,且有金属存在。这个“空间”也就是人们说的地宫,而金属意味着地宫内确实有丰富的宝物。因为玄奘从天竺返回长安时,不仅仅带回了佛经,亦带回了大量的金银佛像、舍利子等佛门至宝,这些宝物极有可能就埋在地宫内。当然有玄奘墓塔的存在,考古学者尚不能进行发掘,而是要给予保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