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栖诗人“是一位著名诗人提出的命题。所谓“两栖诗人“,就是既能写古体诗(古风、律诗、词等),也能写现代诗。在中国,诗体原本就很多,如《诗经》体、楚歌体、永明体、绝句体、律诗、词、曲等等诗体,若是细分还有若干。现代诗传入后,又有自由体、十四行、汉徘等等诗体,若是细分也还有若干。虽然诗体有许多种,但它们的核心是意境,任何一种诗体、任何一首诗,都离不开对意境、意象的极力营造。
什么是意境?对作者来说,是作品创作的结果;对读者来说,是阅读作品后心理产生的结果。有人说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表的,这不对。任何一个读者都能对一首诗说出一二三来,只是由于各种差异所产生的感受或表达的程度不同罢了。因此,专家给诗歌定义是多歧义的语言。实际上,这也是诗歌与其它文学形式的区别点之一。
虽然意境在读者的心目中反映不尽相同,这丝毫不影响对诗歌的评价。一桌菜上桌,仅管大家口味不同,总能说出哪盘菜好吃,哪盘菜不好吃,并能说出一二三来,这与读诗是一个道理。菜好吃与否不在于读者,而在于厨师;一首诗的意境好否不在于读者,而在于作者。水平高的厨师常常能炒出令人赞叹的菜品,水平高的诗人常常能写出令人赞叹的诗歌。当然,欣赏诗歌由于食客读者的偏爱因素,水平差异等等,对一首诗歌会产生不同读后感和评价,但总体是能分出一首诗歌的水平高低。
诗歌注重意境,也注重意象,那么什么是意象?意境和意象是什么关系?先看看两个词的来源。意象一词来来源于《周易.系辞》,其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曰:"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这就是说,当人们看到自然界现象在心里形成的形象,而这个形象又增加了个人的理解,并把赋予了思想和情感,这一方式被诗人运用到诗歌的创作和阅读后的感受,便是意象。而意境一词来源于佛语,是僧人在修炼时达到的一种心理感觉。两者本不相干,但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很快就中国化,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古代诗歌、诗人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境成为诗歌的追求目的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可知,意境是诗歌通过形象描写产生的境界和情调,意象是诗歌通过描写产生的心理现象,因此看来它们两个是一回事,只是名词区别。实际上,它们两个的共同点是“意”,区别在“境”和"象″。"意"是意念,一种心理活动;“境”是境界,是事物发展到程度或表现的情况;“象”是现象,是形象。所以说“意境"和“意象"都是读者阅读诗歌后产生的心理活动的最终结果。由此可见,“意境”和“意象”相比,又有高一层的意思了。
我们塑造完整和完美的意象要靠诸多物象和修辞来完成,而塑造意境除了有以上方法外,更要把自己置身于创作与诗歌相同的背景之中,有了这样的背景,才会创造出这样的意境,才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