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倾听并共情,而非提问建议、甚至否定说教 ★一句话总结★ 孩子向你叙述他的烦恼、问题时,不要轻易开始提问、提建议,更不要轻视或者否定他提出的问题,要全神贯注的倾听,让他自己表达出来,并在合适的时候帮他描述他的感受。 ★例子★ “妈妈,我不要跟明明做好朋友了” 轻易开始提问:“为什么?她不是你最好的朋友吗” 轻易开始提建议:“是不是上次明明拿了你的玩具,你就不高兴了啊?可以找他拿回来啊” 轻视和否定:“不要一动就说不喜欢自己的朋友,这样不好” 倾听:认真的看着他的眼睛倾听,可以回答一句“哦?”,然后让孩子自己接着说他想说的话。用“是这样啊……”表示你在不断倾听,鼓励他们在描述问题的时候自己理清楚问题和自己的感受,从而有可能找到解决办法 ★例子★ “妈妈,她踩了我一脚!” 轻视和否定:“就轻轻踩了一下,没关系的” 轻视和否定:“别哭了,勇敢点” 轻易提供解决方案:“哦,那你是不是要去问问她为什么要踩你一脚” 倾听:“哦,是吗?” 共情:“你看起来有点难过” ★背后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倾听是人际交流的基础,也是心理咨询的基本技巧,可以表达对求助者的尊重,在倾听过程中可以帮助对方整理出重点。在和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倾听也是重要的一部,幼儿说话很多事断断续续的不连贯不完整,父母就更需要养成倾听的习惯。 倾听时需要有专注的态度。与我们和成人交谈一样,放下手头的工作,看着孩子的眼睛,认真的倾听。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做一些无关的动作,比如翻看手机,看表等;也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谈话,让孩子把话说完。 对于孩子来讲,在倾述的过程中,如果感到发言权得不到尊重,会逐渐产生对抗情绪,和孩子的距离会越来越远,沟通会越来越困难。其次,孩子如果不能和父母自由的沟通,那么父母就会越来越难知道孩子的想法。再者,如果还在长期不能把话说完,他的自我表达能力会逐渐降低,产生自卑情绪。在交流过程中,即使有不同意见,孩子在据理力争的过程中可以更多的训练思维的逻辑性等,也更容易表达自己的想法,更不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家长最喜欢问的“为什么”对不少孩子来说,并不是一种安慰,反而会给他们增加难题,因为这需要他们在难过或生气的时候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对孩子来说,这是有难度的,有时候他们会担心理由不充分。所以不要急着逼他们做出解释。 在倾听时,父母除了要有专注的态度,还需要有积极的反馈,适当的反应。合适的时候进行回应,让孩子们知道你理解他们的意思,有时即使是简单的回应,比如“好的”,“然后呢”,“嗯”,也是可以的,让孩子明白我们在专心的听他说。 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及时回应他们的感受时很重要的。无论对孩子倾诉的内容和行为是否认可,适当的时候描述他的感受,让孩子能够感受到你能理解他的处理方法,并鼓励他把感受都说出来,并总结他的感受。“我理解,你现在觉得很难过/生气/委屈……” 有时候家长害怕这样说出来会加重孩子的哭闹,但是这其实是在帮助他们表达和宣泄,是有利于孩子情商的发展的。对于年纪较小的孩子,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这时候哭闹也是表达情绪的一种方式。在不伤害孩子自己和旁人的前提下,家长应该允许孩子一定程度的哭闹并表示理解。 但是,不要重复孩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如果孩子说“我真是笨死了”,不要重复,可以回应说“总是系不上这个扣子是让人觉得有点沮丧”。
|
|
来自: 昵称62541175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