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曾国藩诫子书》 君子慎独,是几千年来被奉为修身养性最高境界的法则。 《礼记·中庸》中记载:“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指从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上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君子在独处、无人注意时,也要小心谨慎,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道德的事。 历史上有很多“慎独”的生动例证,康熙将“慎独”概括为“暗室不欺”,林则徐在居所悬挂一块醒目的横额,上书“慎独”二字,以警醒、勉励自己。两千多年后的曾国藩,在临终时告诫其子:“慎独则心安”。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早已写好的遗嘱。 曾纪泽双手把纸展开,第一条写的就是:“一曰慎独而心安。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能慎独,册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人如果能做到慎独,心里自然会平静、安定、富足。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养心最难做到的,就是慎独。能够慎独的人,自我反省时不会感到愧疚,可以面和天地、鬼神对质,绝对不会有行为无悔恨而心却退缩的时候。人假如没有可以愧疚的事,面对天地便神色泰然,这样的心情是愉快平和的,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是最好的药方,修身养性的第一件大事。可见,慎独并非追求空间上的独处,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尔不群。它追求的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境界。它讲求的是自我的修养,是在无人觉察处,依然“三省吾身”。时刻警醒、小心谨慎、不放纵、不逾矩。 慎独,是一场自我与全世界的对话,更是自我与灵魂的对话。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在孤独中保持自我,在孤独中修养自我,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不会苟且的去迎合别人,更不会在独处的时候放纵自我。达到这种境界的人,也能在绚烂中归于平淡,让经过省察的人生充满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