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形式?

 木一过 2019-03-13

很多中小学教师在课题结题的过程中,需要整理自己的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对于哪些东西才能算研究成果?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到底有哪些表现形式?感到非常困惑,我们现在就专门讨论一下这个问题。

一、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界定。在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立项申请书中《填写数据表注意事项》第13条就专门规定了课题成果的主要形式:

课题研究预期成果:系指公开发表的专著或研究论文。请根据申请的课题类别的成果要求填写。A.专著  B.译著  C.研究论文  D.研究报告  E.工具书  F.电脑软件  G. 其他

根据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要求,课题研究成果基本就是指论文、专著和研究报告,其他类别可能很难说的清楚是属于课题研究成果。在全规办的结题申请表里面,对课题提交的成果也有明确的规定,即成果主件是指研究总报告和成果公报;成果附件是指专著和已发表的系列研究论文。所以,可以明确的看出来,我们中小学老师通常认为是课题研究成果的编著、教材、各种资料汇编集和没有发表的论文,是统统不能算作课题研究成果的。其实,很多省份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成果的界定也都源于此,大同小异。

二、中小学课题研究成果呈现形式应多样化

实际上,对高校来说,全规教育科学规划办对课题研究成果的规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高校也一般就认可专著和论文,其他乱七八糟的形式是很难得到认可的。但是,对于中小学老师而言,要写一本专著、发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大部分老师都无法达到这个要求,所以,对中小学教师而言,课题研究成果除了专著、论文之外,还应该有更多灵活多样的呈现形式。

此外,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对课题成果的要求也要适当降低。比如,研究论文不一定非得正式发表才认可,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的论文发表也是一个非常混乱的领域,各类假期刊、垃圾期刊满天飞,特别是教育类的假期刊、垃圾期刊更是满天飞,期刊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很多中小学老师都在发表论文的过程当中被坑的很惨。最近,我们就发现一个叫《新教育时代》的非正规刊物就到处欺骗中小学老师,让很多老师都蒙受了几百上千的经济损失。所有正规的期刊都可以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到,查询网址是:http://www./zongshu/magazine.shtml,老师们在发表论文前,一定要先到这个网站上去查一下这个刊物,看能不能查到。如果查不到,肯定是非法的期刊,如果查到了,也要谨慎辨别,你所投稿的地方是不是假冒正规期刊编辑部来骗钱的,我在视频课程《中小学教师投稿指南》(点击阅读原文可进入课程主页)中详细讲解了六种辨别假期刊的方法,可供老师们参考。

为了减轻中小学教师发表论文的压力,我们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对中小学老师的课题成果要求降低了,所有的课题,只要求老师们撰写出3篇三千字以上的论文即可,不要求正式发表即可申请结题。而且,我们对课题成果的形式也进行多样化的规定,并不一定限定为专著和论文。我们规定的课题研究主要成果形式有:论文、专著、研究报告、译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政策咨询报告、典型教育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课例视频、教育叙事、文献综述、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工具书、正式出版的教材或编著、中小学已出版或未出版的校本教材、教学软件、教学工具、其他成果。

三、区别课题研究成果和课题研究实践效果

在课题研究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中小学教师将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当做课题研究的成果,这是不妥的,我们一定要明确成果与效果之间的区别。课题研究的成果必须可推广、可学习、可借鉴的理论、观点、问题解决方案、新的教学模式、新的解决问题工具等,其表达形式包括理论成果形式和实践成果形式。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我认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成果主要形式有:研究总报告、研究论文(不一定要发表)、专著、译著、正式出版的编著、调查报告、实验报告、行动研究报告、经验总结报告、文献综述等含有一定理论成分的研究成果。实践成果主要形式:经典教育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课例(视频形式)、政策咨询报告、新的教学实践模式、教学改革实践方案、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及其校本教材(一般是未出版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教育叙事报告、教育故事分析、原创的在教学中使用的软件、原创的教学工具等。

我们在开展课题研究、课题实验的实践过程中,肯定还会有一些具体的实践效果,这些虽然不是课题研究成果,但是可以写在结题报告(或者叫课题研究总报告)的实践成效分析这一部分。根据项城教研室胡老师的观点,这些课题研究实践效果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学生层面:学生成绩进步,兴趣的提高,参赛获奖,由于课题研究开展使学生某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作品等。

老师层面:教学水平提高,科研能力提升,自身专业发展、各类获奖等。

学校层面:成果得到推广,影响力扩大,形成办学特色,教学质量提高,成绩提升,升学率提高等。

这些都是课题研究所取得的实际效果,是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但是,不是成果,也不能作为成果形式进行呈现和提交。

四、区别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

还有一个非常容易混淆的地方就是课题研究过程性材料和课题研究成果,很多中小学老师都将过程性材料当做课题研究成果提交,这是将课题成果范围过于扩大和成果泛化,也是不可取的。课题研究成果必须要有一定的理论高度、有一定的研究成分,而不是一般的工作性资料,更不是一般的资料汇编,否则将认为的降低课题研究的质量,导致课题研究不科学、不规范。

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过程性、工作性资料,这些资料可能并没有研究的成分或者研究的成分不高,它只是课题研究过程中所产生的过程性资料或工作性资料,比如开题报告、中期报告、课题信息变更申请表、研讨会纪要、研究日志、研究反思、研究心得、照片等,只是课题研究的过程性资料,而不能算成果,对中小学老师来说,过程性资料通常还包括教学设计(集)、教辅资料(集)、试卷、试题集、学生作业、学案、导学案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一些由学校校长或其他领导担任课题主持人的课题,通常会提交一些论文集作为课题研究成果,我个人是严重不支持不认可的,因为这些论文一般都是领导通过行政命令布置任务,强制学校每位老师都要写的低质量论文,然后几十篇甚至几百篇论文汇编成册,很多论文都是网上抄袭或东拼西凑,根本与课题研究的主题或内容无关,这种论文集是不能作为课题成果来认定的,否则将会给老师带来沉重的负担,也会破坏课题研究是用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的基本原则,还有一些学校喜欢把全校老师的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汇编成册,搞出各种集,这样做当然很好,但顶多算是一种简单的资料汇编,是工作性资料,是过程性资料,而不是研究性资料,因为,这些东西你不做研究,不做课题,它也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性产生的,它没有研究的成分。但是,教学设计或教案学案如果有详细的分析,有一定的理论高度,即教学设计分析文章可以作为研究成果认定。

对中小学教师来说,课题研究成果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而且更应该倾向于实践性成果,并应该强调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实践所产生的效果,在评价鉴定一个中小学课题时,不能像评价高校教师的课题一样,只看论文,只看报告,除了重视论文、报告等课题成果之外,还应该重视课题研究的实践效果,包括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的效果,因为中小学老师做课题的出发点和宗旨就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对中小学老师而言,凡是不以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为目的的课题研究都是耍流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