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万小时定律:为什么你的努力,常常没有价值?

 轻风的起点 2019-03-13


主播|牛蛙

《异类》共读第二天

亲爱的小伙伴们,昨天我们一起阅读了第一部分,个人的努力固然重要,环境和机遇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就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还没有到拼天赋的时候。”努力不能决定一切,但却可以实打实地给我们带来机会,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第二部分,建议阅读原书第二章与第三章。

01

我们可能都听过一个观点,叫“一万小时定律”。

这个定律说,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我们至少需要付出10000个小时的努力。如果按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计算,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哪怕是那些被看做天才的人,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举个例子,在音乐领域,莫扎特是公认的神童,据说他4岁就开始学习钢琴作曲,6岁就开始随父亲到世界各地演出。在他短短的35年人生里,一共创作了将近600部作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成了后世经典。

但是,有人仔细研究了莫扎特的生平,发现所谓的“神童”其实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经过了大量刻苦的训练。

早在莫扎特4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已经全职教他音乐了,每天训练的强度非常大。在他6岁生日以前,他已经练习了3000多个小时。所以,我们看到的天才背后,其实是辛苦汗水的付出。

不过,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我们也一直上学、接受训练,可是却没有被训练成天才呢?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上学的时间累计起来,早就超过了1万小时,那为什么最终能成为像莫扎特那样行业顶尖的人,依然还是凤毛麟角呢?

02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来听个故事。

有一个孩子正在学习钢琴,他练习得很刻苦,每天都要弹上几个小时。但是每次测试的时候,他的成绩都不及格,没有一点起色。

老师很疑惑,就问他,“你每天都是怎么练的?”

学生回答说,不知道,他只是按照谱子一直弹。

其实,很多人的学习过程都和这位练习钢琴的孩子很相似。他们一直做题、一直跑步、一直下棋,可是既没有成为学霸和运动健将,也没有成为象棋高手。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他们进行的只是天真的练习,虽然埋头苦干,却并没有效果。用一句流行的话来说,就是在用“战术的勤奋,在掩盖战略的懒惰。”

事实上,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能提高成绩和能力。相反地,它有时候还会让我们停滞不前,甚至让能力水平缓慢下降。

有效的联系,不等于长时间的练习,也不等于重复的练习。只有采用了正确的方法,才能让练习变得真正有效。

那么,什么样的练习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呢?

我们回到刚才的例子,假如那个练习钢琴的孩子,他的训练是这样:他给自己制定一个目标,比如连续三次不犯任何错误,然后用恰当的速度弹完这首曲子,只要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就回过头去仔细检查。

想想,按照这样的方法,这个孩子的钢琴能力,是不是会比之前进步得更快?所以,有效的训练,必须是有目的的,不断改进,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利,积跬步至千里。

03

除了个人的努力之外,作者还提出,要达到真正有效的一万个小时训练,还有一项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外部条件。

以冰球运动员的训练为例,如果运动员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那么就不得不分出一部分时间去谋生,相比之下,能够专注用于训练的时间就会少得多。一旦过了最好的运动年龄期限,即使你后面积累到了一万个小时,也很难成为专业球员。

所以,与其说成功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倒不如说是各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出生的时机、家庭环境、个人努力,这些因素积累起来,就会像马太效应那样,一步步拉开差距。

对于要成为极少数最顶尖的人而言,这本书的观点可能更多考虑了环境的影响。时势造英雄,要站在风口上,首先得处在有大风的时代,处在能够遇到大风的环境。

不过,“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这对大多数人而言是合适的。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却几乎很难改变命运。努力也不一定能让我们立刻飞黄腾达,但却能给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们拥有更多的选择权。

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到风口到来时,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及时抓住机会,这一点永远都不会变。

今天我们一起阅读了第二部分,有效的训练,必须是有目的的,不断改进,才能积小胜为大胜利,积跬步至千里。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没有知识却几乎很难改变命运。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等到风口到来时,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及时抓住机会。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