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13

在中国建筑史上,色泽鲜艳的琉璃占有重要位置,各种宫殿、寺庙、楼塔等都有它的身影。山西的琉璃烧制技艺可以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并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顶峰,而苏氏琉璃则是山西三大琉璃世家之一,早在1522年就有历史记载。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太原传统文化的一块金字招牌和民间瑰宝,苏氏琉璃没有因时光的流逝而逊色,没有因发展的坎坷而萎缩,历经数百年风雨传承不衰,为琉璃技艺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期“传承”,让我们在苏氏琉璃第8代传人苏永军的带领下,一起领略窑百年火里烧出的琉璃风采。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家烧制出来的琉璃,黄是饱黄的,绿是翠绿的。只有马庄的原料才能做出这样的琉璃。”

1

山西琉璃:碧瓦辉煌几多时

山西琉璃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史料记载,从北魏年间山西各地就开始生产琉璃,早在盛唐年间,就有“碧瓦朱甍照城郭”之说,这项技术在明朝万历年间达到鼎盛,1 500余年来,经历了许多坎坎坷坷,传承至今。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太原马庄山头苏家、阳城后则腰乔家、河津吕家及根在山西的北京门头沟郭家是山西琉璃的重要构成。千百年来,山西的琉璃工匠们用智慧和汗水创作了浩瀚的艺术精品。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古代保留下来许多琉璃制品,大多出现在全省各地的庙宇及众多古建筑的屋面上,还用在牌坊、高塔、碑碣、影壁、神像、狮子等供器上。山西琉璃不仅是建筑材料,古代用于生活用品、文房用品及饰件也种类繁多。可见山西琉璃年代久远,分布广范,匠人之多,实属山西人文景观的一大亮点。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现存最著名的山西琉璃诸如:大同明洪武年九龙壁(及三龙、五龙壁)、太原晋祠、大同华严寺辽代鸱尾、朔州崇福寺金代大吻脊刹、介休后土庙(明代)琉璃屋面构件、洪洞广胜寺明代飞虹塔和芮城永乐宫明代大吻等,这些都是极为重要的文物和艺术品。除了本省各地的琉璃艺术品外,还有北京故宫、天坛、颐和园十三陵等皇家园林和陵寝所有琉璃屋面瓦件、牌楼、龙壁、门斗等等装饰琉璃构件,都是山西赵姓及后来苏姓琉璃匠人的杰作。随着晋商的崛起,遍布各省的“山西会馆”“山陕会馆”等均成为山西琉璃的集中展示地,他们把山西琉璃作为家乡特产,向世人炫耀,当作最体面的事情。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2

琉璃世家:窑火相传五百载

太原在明代万历年间就已生产琉璃,明朝嘉靖年间,太原苏家琉璃进了皇宫。2007年12月,清华大学邱耿钰教授曾来苏家考察时证实,在故宫翻修时,发现背后写有“马庄山头苏氏”的琉璃瓦。苏家后人回忆说,当时琉璃在马庄村做好后,用骆驼运往北京。后来,故宫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苏家人干脆带上马庄的原料去北京做,为了纪念这段历史,苏家还专门制作了琉璃骆驼。如今,琉璃骆驼被罩上玻璃罩子摆放在苏家展厅最显眼的位置。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以太原市迎泽区马庄最为集中,当地烧琉璃的曾有苏、白、张三大家,以苏家影响最著,最早的记录在1522年。苏氏琉璃五百多年传承不息,是历史上重要的琉璃生产基地。

清嘉庆年间,北京皇宫维修,用瓦量大,北京的琉璃厂不能满足,于是把苏家作为专供琉璃瓦的一个基地。每当运瓦的时候,村边窑顶满是骆驼、办事官员、随行马夫众多,热闹非凡,场面及其壮观。期间,苏家有些人便去了北京琉璃厂当工匠,落户北京后迁到西窑(门头沟琉璃渠),苏氏琉璃从此逐步走向辉煌。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近代以后,伴随着国家的多灾多难,苏氏琉璃也从以往的辉煌迅速下滑,到文革十年跌入谷底。文革中苏氏琉璃被当作封、资、修彻底砸烂,炉窑被封,模具被毁,匠人被隔离批斗,这场浩劫之后,苏氏琉璃几乎绝迹,直到改革开放后才迎来了她的第二个春天。

3

传承创新:让凝固的艺术焕新生

1979年春夏之间,经山西省文物局专家考察认定,东山马庄山头村是山西琉璃的发祥地,要求当地政府给予支持,并与苏家联系,恢复操办琉璃的生产。正好苏家有位叫苏杰的老师傅在郝庄陶瓷厂当八级窑炉工。同年七月,苏老先生请来盂县擅长手工捏制兽脊的郝常清老师傅,又请来寿阳做瓦工的张师傅,亲自设计釉、素两种窑炉,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给葛原生,随即成立了郝庄公社琉璃厂并正式投入生产。先后向市园林局、市文管会,晋祠,应县、大同等省内县市源源不断提供琉璃瓦件,解决了当时文物古建修复和园林景点建设对琉璃瓦的急需。如今,在太原迎泽公园西北角尚有一座重檐六角亭,亭上的黄琉璃瓦,是当年苏杰师傅亲自配釉烧成,将近35年了,琉璃瓦原色如初,完好如故。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2008年6月,“太原市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由国务院、文化部授于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琉璃烧制技艺)”牌匾,以太原苏氏琉璃为代表的山西琉璃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太原市山头孔蓝琉璃制品有限公司自恢复生产以来,为挖掘和传承山西琉璃的核心技术孔雀蓝釉,做了近30年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在传统工艺基础之上,又进一步延伸孔雀蓝釉的创新发展,首创了“琉璃镶嵌工艺”。这一工艺将古代传统技艺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在充实和弘扬中华牌匾文化的同时,又为祖国的文化宝库增添了一支炫丽的花朵。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传承人档案

苏氏琉璃:泥土炼出珠玉光

(左·苏永军,右·葛原生)

葛原生,男,1940年5月生,琉璃工艺工程师,太原苏氏琉璃传人。2009年正式授予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979年师承苏氏琉璃世家第6代传承人、时任郝庄工业瓷厂技师的苏杰老先生,传授技艺。期间,苏杰师傅将秘不传人的制釉技术传教于葛原生,成了苏老师父的嫡传弟子,遂为苏氏琉璃第7代传承人。

苏永军,男,1967年10月17日生,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镇马庄山头村人(现属新沟村山头街)。山西苏氏琉璃第8代传人。从2007年开始,苏永军跟随葛原生全面系统地学习琉璃烧制技艺。在葛原生的悉心教导和自己多年刻苦的钻研与实践下,不仅全面掌握了琉璃烧制技艺还协同葛原生成功破解了已濒临失传,琉璃之中的圣品——孔雀蓝的配方奥秘,恢复了制作孔雀蓝的技艺。

注:本文根据《科学之友》201609期“传承”专题汇编而成,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