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19-03-13

建水紫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它虽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荣昌陶并列中国"四大名陶",却鲜为人知,在有着深厚历史渊源的碗窑村,老一辈紫陶工艺大师和正在崛起的新一辈,继承先祖精良的工艺,重振建水紫陶往昔的雄风,延续并弘扬着传统制陶工艺已逾千年的悠悠文脉。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是云南省建水县的汉族传统手工艺品,始于元末明初。用建水近郊五色陶土(红黄青褐白)制作成型,经过书画、雕刻、填刮、烧炼、磨光等工序,陶器色泽深紫,花纹雪白,叩声如磐。其中胎色若羊肝者,尤为上品。

建水陶瓷源远流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陶瓷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3500多年前便出现了原始的制陶业,到汉代已经有了较为完美的陶器,至宋代烧制出成熟的青瓷。从元代到明代,建水青花瓷业进入了百花争艳的鼎盛时期,成为云南省生产陶瓷的中心,仅次于江西景德镇,产品远销省内外和东南亚,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视为我国“国瓷”的一部分。自清代开始,建水又烧制了名闻中外的紫陶,以其别具一格的书画艺术风格而独步天下。

紫陶特点

建水紫陶陶泥取自境内五彩山,含铁量高,使成器硬度高,强度大,表面富有金属质感,叩击有金石之声。经无釉磨光,精工细磨抛光,质地细腻,光亮如镜。有“坚如铁、明如水、润如玉、声如磬”之誉。

建水紫陶的独特魅力还在于将书画艺术与雕刻填泥工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讲究精工细作,尤其注重装饰,它以书画镂刻、彩泥镶填为主要手段,集书画、金石、镌刻、镶嵌、等装饰艺术于一身,神形兼备,美轮美奂。

建水紫陶集实用性与观赏性于一身,是难得的工艺品。

非遗课堂

“千年传承|建水紫陶”

“制陶技艺”

1

制泥

采集本地五色陶土按不同比例配比敲碎浸泡后的泥浆经过五六次反复搅拌漂洗,在透气封闭的状态下自然凝干成泥,整个过程经过20天左右时间,这时的泥料已腻如膏脂,无丝毫砂料半点暴性。建水紫陶不叫紫砂陶而叫紫陶,泥料是最本质的区别!

2

手工拉胚

熟练的拉坯艺人,要么是胸有成竹,又似乎漫不经心,在不经意间,各种造型各异、功能齐全的紫陶器型就在瞠目结舌时一气呵成。拉坯是制陶的基本功,艺人们总结,拉坯时心要正、眼要准、手要稳。唯有此,才能造就一件“正品”紫陶作品。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3

湿坯手工绘画装饰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建水紫陶的魅力,还在于雕刻填泥工艺所构成的陶制泐痕与纤毫圆劲之间的对比融合。以陶为纸,既要保留笔墨的法备气至,又要兼顾陶坯在不同弧面和湿润状态的柔糯特性、提毫濡墨需由厚实的悬肘运笔功底。这也正是恰巧来碗窑游玩的书法家,画家长期驻扎建水县碗窑当长期雇工的原因。残贴的装饰是建水紫陶一种独具匠心的创造,这是所有陶瓷中仅限于建水紫陶独特的语言。

4

雕刻填泥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许多人认为,建水紫陶的文字图案由美工师畫上去就可以烧制了,殊不知,对陶坯落墨后,刻工艺人必须立刻将墨迹雕刻成模。经填泥、修坯、风干、焙烧、手工打磨以后,线条会呈现好似千年锈蚀风化而斑驳陆离的肌理变化,于是便有了金石之气的天生古拙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5

手工打磨无釉磨光

国瓷|中国四大古陶之建水紫陶

紫陶初出窑炉表皮粗糙一身火气,无金玉之宝光,应了泥料无砂的细腻,可经过精细地打磨而使陶明如镜,也应了高温的焙烧,陶质坚若铁,人工打磨异常艰难。先用粗砂去糙,随后用细砂均匀地除去粗砂打磨时留下的拉丝:然后用磨石将陶面磨光,使用磨工各自珍藏的光石进行抛光细研,经过这些细致繁缛的过程,粗糙无神的陶器,显露出了诱人的绰约丰姿。

迄今为止,蕴含丰富历史文化、价值独特的制陶工艺,将书法、绘画、图案再创作于紫陶上,也让原本单调的陶器获得了较高的艺术附加值,因为文化的渗入,紫陶拥有了生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