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约君说 3月14日是第14个“世界肾脏病日”,今年国际肾脏病学会(ISN)及国际肾脏基金联合会(IFKF)确定的主题是“人人享有肾脏健康”。 目前,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个人患有慢性肾脏病,公众对慢性肾脏病的知晓率却仅为12.5%左右。 为更好地普及肾脏病防治知识,广州日报“名医大讲堂”走进广东省人民医院,请来肾科大咖、院长余学清教授,梁馨苓教授,开讲“保肾护肾”。 “肾亏”要进补?久坐也伤肾?每天到底喝多少水才科学?爱肾从晨早起床照镜做起?……你真的了解自己的肾吗?这期名医大讲堂不但咖位十足而且干货满满,铁粉们要的笔记 重点,一转身就火线送到~(说多了心好累,看完记得点赞好吗?) 大讲堂线上线下火爆,现场预设的200座位全满,不断加位,观众甚至在门口站着听课。线上直播打破了清晨的平静,据不完全统计,四大端口仅在直播的90分钟内就累计超过百万人收看收听。 现场 观众八点赶来“霸头位” 大讲堂线上线下同步进行,八点,记者来到省医主体楼四楼多功能厅做准备,没想到“更有早来人”,已经有七八位市民群众在等候。 梁阿姨说,她放弃了喝早茶,一大早就从芳村赶来,与上班族一起挤了早高峰,有点不好意思呢。 “我是广州日报和健康有约的老朋友,不花巧,但讲防病治病很实在!”梁阿姨说,从报纸上看到大讲堂预告,就马上让儿媳帮忙报名,进了“广州日报健康有约肾健康微群”,还是觉得不放心,干脆争取“霸头位”好了。 年轻人病少,不知道老年人的担心。比如梁阿姨,肾结石六七年了,没有发作却总自感上厕所不利索;今年体检又查出肾有个小囊肿,“医生说还不用管它,可我怎么都放不下心来……”梁阿姨说。 肾病患者哪怕正在住院,也希望多听点防治常识。一位老伯伯坐着轮椅,让儿子推着进会场,挺引人注意的。“在病房看着医护忙得团团转,也不好意思多问问题。赶上开讲最好啦,不耽误他们工作,我也多了解情况。”老伯伯说。 健康有约的微群从预告那天起就热闹起来,微友们交流着病情,相约着一同听课,几位在顺德、高明等地的微友很担心早上赶不及,还拜托群友帮留坐。 笔记来了 “肾不好”要进补? 吃药要谨慎 ! 余学清教授不仅是省医的院长,还是国内乃至国际著名的肾领域大咖级专家,难得抽出时间来讲课。匆匆赶到前,他已经做了一场会诊,帮助一名肾功不全的患者“对付”外科手术后的抗生素副反应。 “总有人说‘肾亏’要补,这是夸大啦,没那么多人亏!”余教授说。但肾怎么重视也不为过,因为100万个肾小球,每天负责过滤血液,排出多余水份与废物、毒素,重新吸收有用物质,还承担着内分泌功能,一旦损毁,修复就难了。 他特别提醒,不要乱进补、乱用药。 要养护肾,就要慎用非类固醇消炎药,尤其肾有问题的,要避免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要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利尿剂。 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肾科大夫总是提醒谨慎使用消炎镇痛药,余教授举例说,在北欧地区,因为见太阳少,人容易抑郁,因此镇痛药使用多,肾病发生率也高。 在我国,肾科专家每每警惕的是中草药肾损害或马兜铃酸肾病,“不是所有中药都有肾损害”,余学清指出,目前确认含有马兜铃酸的植物包括:马蔸铃、朱砂莲、天仙藤、防己、加拿大细辛、木通、青木香等,马兜铃酸可引起尿路上皮细胞癌。 经过多年科普,乱用中草药的情况大减,但含有马兜铃酸的成药,肾功能不好的人,还是要打醒十二分精神。 饮食要清淡, 最好“二多三少” 正常人的肾脏既光滑且饱满,“慢肾”者的肾,却日渐凹凸不平甚至纤维化、硬掉了。 这个病变过程里,生活方式的影响更大,甚至高达六成左右,而次之的遗传因素占比也不过15%。因此,余学清非常主张大家重视养成护肾的良好生活习惯。 饮食上,尽量不要大鱼大肉,暴饮暴食,最好就是“二多三少”。 “二多”,就是多吃低脂优质蛋白,多吃新鲜青菜水果; “三少”,就是少油、少盐、少饭。其中少钠摄入,也就是少吃点盐最关键,建议每人每天吃盐不超过5克,老广总是自称“吃得鲜、吃得淡”,其实目前人均吃盐量也达10-12克/天,今后做菜放盐,要试着减量三分之一才行。 此外,喝的问题上,要注意少喝浓茶少喝酒,尤其是前者,如果戒不了“功夫茶”,也请茶后多喝水,稀释一下茶浓度。 与饮食几乎同等重要的,是运动,不仅刺激胃肠蠕动,减少便秘发生,还扩张血管,保护肾脏。运动要遵循“三五七”原则,“三”指一次运动时间不要少于30分钟;“五”指一周运动不要少于5次;“七”指运动后心率170/分钟减去年龄。 很多中老年人运动能力下降,可以采取以走路为主的锻炼方式,每天快走半个小时以上,“昂首挺胸、大步流星”。 运动能护肾,不仅因为它可调节体温、有益身体与肌肤健康,还可以排毒减肥呢。原来肾小球滤过膜只能让小分子代谢废物排出,太大的毒素分子就要靠人主动出汗来排泄了。 与提倡运动相对的,余学清提醒不能久坐。 他指出,有一项统计显示,每天静坐超过10小时的人群里,年轻人多,平均年龄才37.8岁,六成半是男性,他们同时也是高BMI人群、高能量摄入者,“坐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不在少数,这一点尤其对于中国人护肾有害。 总之,保肾护肾更需要行动起来,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当运动,心理平衡,才能肾康体健。 尽早发现肾病 鼓励大家早起多照镜子 梁馨苓,是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行政主任、大内科副主任,也是国内肾科著名的美女教授,她在大讲堂上教大家如何早期发现肾脏疾病。 说起来很无奈,在肾科临床上,很多患者一发病就是慢性肾病III期甚至IV期,有的需要立即接受透析治疗。 在慢肾早期,有的人可出现头昏、头晕、头痛、疲乏、失眠、血压升高等等,但几乎没有人会想起到是肾出问题了,往往求错医,断错症。 要到了肾功能下降超过75%,患者出现了贫血、乏力、恶心、呕吐、腹胀、厌食等严重不适,据症寻医,已经是终末期肾病变。 “临床大夫超声检查一看,肾脏小于12厘米×6厘米×3厘米,就会怀疑先天性小肾或者肾萎缩了”,梁教授说,但这已经迟了。 她特别鼓励,不分男女,早起多照照镜子。这可不为“贪靓”,只为尽早发现您的眼皮有没有肿亮,面部是不是欠血色、无光华;再低头看一看,两条腿有没有水肿。 临床门诊,很多更年期女性来找梁教授,大惊失色说“脚踝肿了,是不是肾出问题了?”往往排除了蛋白尿,可能只是内分泌水平波动,或者站多站久了而已。但梁教授说直言,这不能批评“瞎紧张”反而要表扬“常警惕”,要知道,持续3个月以上的肾脏结构异常,或者肾功能异常,那可就是惹上“慢肾”了! 很多人关注肾,从关注自己的尿液开始,这其实是对的。 尿中泡沫增多、尿色异常、排尿困难或疼痛、夜尿增多,都可以是肾脏病的早期症状。尤其是尿液放了一段时间,表面细小泡沫不消散,尿色象淘米水,或者发红、浓茶色甚至酱油色,尿量小于1000毫升或多于2000毫升,那要到肾专科进一步排查。 年龄不大者,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腰痛,血压升高,或者呼气带尿味,也要警惕是“慢肾”早期信号。 除了自我监护身体状况,梁馨苓教授非常推荐,哪怕是健康人群,也要每年定期体检,而且一定要检测血压、尿常规、抽血验肾功能、做肾脏B超。 有高血压、糖尿病、全身性感染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有肾脏病家族史,有肥胖、高尿酸、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或者年龄超过65岁,是慢肾的高危人群。这些人群,要密切关注血压、血糖、血脂、血尿酸等指标,至少每半年监测1次尿常规、尿微量蛋白/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功能等指标,以便早期发现肾损害。 精彩问答 1. 一直在说人需要每天喝8杯水,每杯250毫升,这科学吗?肾有问题或者水肿体质的,日喝水量多少为宜? 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病区主任叶智明: 为保证身体健康,排泄与代谢通畅,正常人多喝水是必需的。但如果是肾有问题,多喝水排不出,会导致水肿、血压增高,反而有害。我们建议,可以留起前一天的尿计算尿量,往上加500毫升的喝水量,就等于当天的理想饮水量了。 要提醒的是,如果慢性肾炎患者出现少尿,即日尿液量不足400毫升,或者合并了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出现水肿时要适当限制饮水量,请遵医嘱。 2. 看到马桶里尿起了泡泡,我好慌!去检查了一下尿蛋白,一个“ ”,更慌了,接下来是不是要穿刺了? 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主任医师王文健: 关心自己,注意细节,及时检查,这都非常值得表扬!“泡泡尿”其实很常见,或者说尿在马桶里,容易产生泡泡。如果泡泡不太多,或者是大泡泡,而且消得快,就不用很慌张的。如果泡泡细小且难消,尤其是静放一段时还在,那就建议进行尿常规检查。 有“ ”号,显示有微量尿蛋白,看是否吃大餐,过度运动等,首先进行生活方式调试;如果改善生活方式、药物干预等处理都不行,才需要做肾穿刺,以病理检测确认肾损情况。 3. 体检发现肾长了囊肿,会不会恶变?需要保守吃药还是手术? 广东省人民医院肾内科行政主任梁馨苓: 良性肾囊肿其实不少见,一般不用理会它,只有超过3厘米了,或者对肾功能造成影响,才需要处理它。只要微创手术,进行穿刺引流就行,当然也可手术剥除。 有时我们会告诉患者,良性囊肿有点像人年纪大了就长皱纹一样,伴生性的,只要保持动态性观察就好,具体就是每半年花100元左右做个B超,不建议做CT甚至是增强CT。 此外,如果是多囊肾,有家族史的,就要严密监测进展情况,否则二三十年可进展为肾衰竭。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雪华通讯员张蓝溪、靳婷 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乔军伟 编辑:吴婉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