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昕在《人民论坛》撰文指出:根据绩效管理的一般原理,一旦绩效目标确定、绩效计划下达,上级就需要通过推动、监督、激励等多种方式,与下级共同努力实现组织制定的绩效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上级需要了解工作进度、下级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需要克服的障碍,为下级圆满达成目标提供资源、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时对下级在工作中取得的进步给予认可和强化。这时的上级更多地是充当导师和教练的角色,而不是裁判员甚至法官的角色。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却很容易发现,在政府从上到下的绩效管理过程中,各级政府机构在面对下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干部时,却更多充当的是监工和考核者的角色,似乎只要对下级的监督和考核在形式上做到位了,在力度上加强了,我这一级政府机构的任务就完成了。这样,夹在中间的各级政府就一方面充当被监督和考核者,接受上级的监督和考核,同时自己又转过脸来充当下一级政府或基层干部的监督者和考核者,而最基层的干部则成为链条最底端的被监督和被考核者。 各级政府都忙于监督和考核的情况很明显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文山会海现象日益严重。基层干部反映,各种会议占据了大量的工作时间,而很多会议其实根本就没必要开,即使开会,也不需要那么长时间。但为什么会议越开越多,越开越长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需要在形式上向上级表明,我已经把上级的要求布置下去了,上级的精神传达了。如果上级问责,我可以自保。至于如何真正与下级一道,共同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任务,却并没有真正下功夫去研究。在当前的现实工作中早已经形成出席会议的领导级别越高表明领导越重视的现状,但很多会议仅仅是布置工作,往往并没有提供切实可行的工作指南,在布置工作之前往往根本没有仔细进行基层调研并对实际执行中遇到的问题深入研究,工作布置之后还是需要基层干部根据自己的理解想办法落实。很多此类的会议,不仅对基层干部的实际工作没有太大的帮助,反而占用了他们的大量时间。 二是高密度的检查、巡视和事事“留痕”的要求。各级政府在布置完工作之后,为了确保下级认真执行,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借鉴中央巡视组的做法,对下级实施多方面的检查、监督、巡视等工作。然而,当各种来自不同部门或专项工作要求的巡视和检查监督同时压迫到最基层政府以及基层干部身上的时候,便成为一种极大的负担。随着检查巡视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级干部不仅要干事,还要事无巨细地证明自己干事,有时候一件工作,可能需要在多种不同的系统或材料中体现。这种所谓的“痕迹管理”已经日趋泛滥。有基层干部反映,自从问责严格之后,开一次支部党员大会都需要在五个不同的地方(纸质台账、支部记录本、党建网上平台、办公自动化台账、新闻稿件)留痕。(陆琴 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