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聊一聊启功行书独特的构形取势,以便大家能更好的分析和临摹毛笔书法行书。 当代书法家邱振中先生说:“书法和其它艺术一样,杰作的产生,就视觉层面而言,不外依靠两样东西:严格的技术训练和对所把握的技术的出色运用”。启功行书之所以形成别具一格的风貌,获得人们的广泛喜爱,除严格遵循结字的黄金律,崇尚传统法度外,在构形取势上,还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这方面共同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别致构形。启功行书,以他对传统技法的熟谙和把握,融入自己的深厚学问,不背古法亦又不让古法,选择以修长、瘦硬、疏朗、清雅、俊美等审美意趣作为字形构造的基础,使其结体显露出鲜明的文人书法风格和神韵。姜蘷在论述书法风神时曾说,作书“长者如秀整之士,短者如精悍之徒,瘦者如山泽之癯,肥者如贵游之子,劲者如武夫,媚者如美女,欹斜如醉仙,端楷如贤土”。我们细察启功先生的行书作品,其风格和神韵确实达到了这一境界。 二、波撇取势。启功行书的结字端庄稳健,字势修长,中宫紧缩,但又一点都不局促、拘束。究其根源,从技法上来讲,这是启功先生融入了黄庭坚波撇的写法,在欧、柳紧缩中宫的字形基础上,出现了超出常规的长撇、长捺或戈钩等点画构形,从而使字势显得格外舒展、挺拔和飘逸。这也是启功行书结字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笔位妥帖。启功先生经常以走路和行车来喻书法。他说:“每笔起止,轨道准确,如走熟路,虽举步如飞,不忧蹉跌。路不熟而急奔,能免磕撞者幸矣。此义可通书法”。启功先生要求的“起止准确”,实际是指基础技法尤其是笔位的准确到位问题。启功先生在平时也反复强调,注意观察所临碑帖上的字的结体,重点把握好字的姿态、细节,“要在正确轨道上进行不断的重复”,要把注意力放在每个点画的中线上,同时注意点画的方向、角度、点画与点画间的距离,字中各点画间的聚散疏密等。书法是非常精微、细致的艺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细微的点画若有些微的不到位处,便会使精神面貌丧失殆尽。我们临习启功行书,尤其要注意笔位的安排,点画在何位置,横竖画如何起止,要尽量细心观察,妥善安排,掌控有度。在临习的初始阶段,要切切实实以笔位安排为基础,安排好每一点画的位置和运行方式,临摹得越像越好。等到有了较为扎实的基本功,自会得心应手,心手相应,游刃有余。 四、学习启功行书需要注意的运笔方法作为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行书,它的运笔兼有楷书的点画和草书的运转。为了书写的便利和体势的需要,行楷的点画形态主要因承楷书,行草的运笔则多借用草书使转的原理和笔势。因而行书的运笔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和方法。一般而言,行书书写的速度较楷书为快,笔锋在点画间不能有太长的停留时间,下笔收笔、起承转合大多顺势而为,需要在楷书和草书的运笔之间不断进行选择和取舍。 对于执笔方法,历代书家说法纷纭。现时的许多书法入门教材也表述得各不相同,有的甚至说得神奇玄虚,如“龙睛法”“风眼法”和“回腕法”等,使许多初学者往往不知所云,难以领会和掌握其要领。对历代流传的执笔说法不要盲从,不要迷信,而是要做科学的分析,破除一些不正确的条条框框。他说,执笔写字与拿筷子夹菜的道理一样,要时紧时松,自由操作,运用自如。执笔同样既要拿稳又要轻松,时紧时松,顺其自然,这样写出来的字才灵动流便,富有生命力。如果死死用力握住笔管,转折运行就很不灵活,起收轻重不好控制。写出来的字笔画必然死硬僵直,点画之间必然缺乏呼应和自然变化。同时,执笔的高低,是悬肘还是提腕等等,皆是应以自然、适用为原则。写大字必须悬肘,否则,腕不提或肘不悬那是写不成的。写小字,既便手腕贴在纸上,也同样可以书写出来。总之,执笔如用筷,只要笔锋能在点画中间顺势运行,怎么方便适用便怎么运用,不必拘泥于各种成法,强求一致。 |
|
来自: 静里乾坤f1k68u > 《启功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