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线条的生命力

 老邻居888 2020-08-09


书法线条的生命力

任启政
书法形象是由点、线、结构造型、墨韵神采构成的。点和线是汉字构成的基本单位,是书法形象构成的最基本元素。点和线是毛笔运动的两种状态。书法的线在运动中不是绝对平稳和粗细均匀的,而是起伏和变化、生动又活泼的,是富于生命感情的,使抽象的线条有了巨大的生命力。

一、书法线条生命力的产生

古代书论中常说线条是“虽细犹圆”,无论线条如何细,都要富有力度——那种充满生命力的饱满状态。这种力度,就是线条的力感,指线条在纸面上呈现的那种立体的视觉效果。
线条力感的获得,是人通过毛笔运动和视觉心理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线条生命力,即力感的产生,关键要做到三点:
1,保持毛笔毫颖和顺;
2,运笔时注意让笔尖常在点画中行走;
3,臂、腕、指齐力配合,捕捉、驾驭由毫端触纸运动而形成的两种力的轻微交错产生的摩擦感。这种摩擦弹力感,就是蔡邕在《九势》中所说的“涩势”,它的方法就是“紧、駃、颤、行”四字。运笔如锥画沙,欲进还驻,暗寓微颤向前运动——手臂的力量与笔尖的弹力和谐共振——把毛笔的弹力充分调动起来,有效的把力量输入纸面,通过提、按、顿、挫等运笔动作,加大或缩小毛笔与纸的接触面,从而形成理想的笔墨形状和神韵,完成书法线条的塑造。

二、书法的基础是笔力

书法艺术无论何种风格,都是以力感为基础,力是一个书家在书写实践中精力的凝聚、功力的积累、是笔墨技巧的体现,是有生命力的象征。古人论书,以笔力的有无断定字的好坏。南朝书法家王僧虔说:“古今既异,无以辩其优劣,惟见笔力惊绝耳。”近代梁启超把“力的美”作为欣赏书法的主要内容和角度,可见“力”在书法艺术品评中的重要地位。
“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刚劲之力,如铁画银钩,坚挺方折;柔和之力,绵里藏针,婀娜凝练;潇洒之力,激扬飘逸,韵味无穷。有力感线条的书法作品,能使欣赏者在静止的书作面前,感觉到线条的跳动和节奏,书作就有了生命力。
笔力是笔、墨、纸三者共同作用的物理力,也是书家赋予书法线条的生命力。


三、节奏使书法线条产生生命活力

节奏使一切艺术创造出生命力,绘画由线条和色块构成节奏;音乐由音调和节拍构成节奏;舞蹈由动态、姿势、表情、造型构成节奏;而书法的节奏是由生动活泼的笔墨点画和千变万化的章法布局构成的。
书法节奏体现在四个方面:
1.体现在用笔上。
蔡邕在《九势》中说:“惟笔软则奇怪生焉。”书法用笔的提按顿挫、转折起伏、轻重徐疾、正侧藏露,虽没有音响,却有音乐般的旋律。写出的点画或雄浑粗壮、或挺拔有力、或婀娜多姿、或龙飞凤舞、或坚实圆润。如:《张迁碑》用笔方整劲挺、古拙雄浑、凝重雅练,线条或粗或细、或曲或直,有一种不拘一格、错落有致的节奏感;《石门颂》运笔纵横舒展、含蓄精蕴,点画弯曲如藤,有一种圆劲而又流畅的节奏感;《礼器碑》用笔虽多纤细,但不伤于靡弱,不乏凝重朴厚的意趣,古人称它:“瘦硬如铁、变化若龙。”有一种奇绝的节奏感。
2.体现在墨色上。
包世臣说:“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矣。”用墨的效果如何,是书法艺术节奏的关键。墨色的浓淡转换,枯湿相映,虚实隐现,会产生无声的节奏。如米芾的行书墨色跌宕多变,润笔与飞白争相辉映,笔势翻飞,八面生锋,强烈的墨色对比中奔涌出感情的节奏。王铎的草书,落笔前蘸墨极饱,一经落笔则墨气淋漓。随着笔的运行,笔端墨色即尽,线条至枯竭而飞白,然后蘸墨在写,这样周而复始,浓淡相杂,燥润相映,节奏感极强。

3.体现在结体上。
孙过庭《书谱》说:“至若数画并施,其形各异;众点排列,为体互乖。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即变化,笔画的安排要错综复杂,欹正向背。张怀瓘则提出:“抑左升右、举左低右、促左展右、实左虚右”,也是运用对比的法则以求得结构的多样化。
4.体现在章法上。
章法是字与字、行与行以及整篇之间的分布方法。它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伸缩、开合,用笔的起承转合,墨韵的浓淡枯湿变化,以及白与黑、虚与实、疏与密、连与断、正与欹、纵与横的相依相生、相互照应,构成了宏观的节奏。而不同的布局方法,可以产生不同的节奏感。如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以粗细、轻重、疏密不同的线形交替变化和发展,具有行云流水般的节奏感。隶书《大开通》字体按其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线条自然融化在山石纹理当中,整幅书法有一种行气充盈、真气弥漫、缭绕不绝的节奏感。
书法的节奏感取决于书家情感的节拍,取决于书法线条的动感,取决于墨色的变化,还取决于书写内容的选择。一般有韵律的诗词比较容易表现出有节律的书法作品,而现代的白话文却不容易表现出节奏。


四、书法线条的主调。

1,书法线条的雄与秀。
雄与秀是中国书法艺术风格的两大主调。其他诸多风格,无不是二者的生发与变革。
康有为在书学力作《广艺舟双楫》中论述:“书法之妙全在运笔,盖举其要,尽于方圆,操纵极熟,自有巧妙。方用顿笔,圆用提笔;提笔中含,顿笔外拓。中含者浑劲,外拓者雄强。中含者,篆之法也;外拓者,隶之法也。提笔婉而通,顿笔精而密。圆笔者,萧散超逸;方笔者,凝整沉着。提则筋劲,顿则血融;圆则用抽,方则用挈。圆笔使转用提,而以顿挫出之;方笔使转用顿,而以提挈出之。圆笔用绞,方笔用翻。圆笔不绞则痿,方笔不翻则滞。圆笔出以险,则得劲;方笔出以颇,则得骏。提笔如游丝袅空,顿笔如狮狻蹲地。妙处在方圆并用,不方不圆,亦方亦圆;或体方而用圆,或用方而体圆;或笔方而章法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矣。”
圆笔与方笔两种运笔方法,就是创造雄浑风格和秀雅风格书风的关键所在。圆笔以提为主,笔尖下按铺开部分相对少,线条浑厚而清秀;方笔以按为主,笔尖铺开部分相对大,线条粗壮雄浑,显示出强烈的阳刚之气。
提与按是运笔当中最基本的动作。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曾说:“作书须提得笔起,不可信笔(提不起笔)盖信笔则其波画皆无力。”提是笔体向上,按是笔体下行。提按是毛笔的上下运动,但毛笔决不可离开纸面。
清代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艺概》中指出:“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
2,书法线条的拙与逸。
“拙”是“雄”的变体,在宽博浑厚这一点上,与“雄”一脉相通。但“雄”的最鲜明的个性色彩是雄壮有力,较外露;“拙”的主要特征是含蓄,大巧若拙,含而不露。在线条造型上,往往是浑厚粗壮而运动变化节奏平缓,外拙而内巧,有非常耐人寻味的审美意趣。在书法艺术中,“拙”是“雄”的返璞归真。
“逸”是“秀”的变体。它与“秀”的线条粗细不同。“秀”劲挺,行笔往来,一丝不苟;“逸”放纵,它放弃线条形态上的清规戒律,淡化了线条造型的书体意识,在外形上显得朴实无华、形简意深,纯粹是书者情感的喷涌,心灵的震颤。所以“逸”的线条是富于动感的,这种运动的、震撼的笔毫与宣纸相持瞬间所留下的力量,显得异常苍劲、酣畅。



五、书法线条的表现形式。
抽象的书法线条有粗细疏密、藏露疾涩、直曲正欹、长短虚实等表现形式。粗、直、实、密的线条显示出刚性的气势,即阳刚之美;细、曲、虚、疏的线条显示出柔性的韵味,即阴柔之美。
1,藏锋与露锋
蔡邕说“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其含义不仅是使笔锋不外露,而且还将蕴藏的精力贯于点画之中,方能书写出含蓄蕴藉、沉雄浑厚的线条来。如:
李斯小篆“藏头护尾,”内含筋骨,力在字中。
颜真卿楷书藏锋入笔,顿以圆形,雄浑厚重。
《张玄墓志》侧势露锋入笔,灵巧婉丽。
欧阳询《九成宫》收笔间用露锋,出笔犀利。
真可谓:藏锋以内含气味,露锋以外耀精神。
2,疾与涩
隶书、草书特别注重这种或轻或重、或缓或急、或牵或绕、或疾或涩的笔意。
《张迁碑》的线条,除起笔、收笔之外,单看中间行笔,每一线条都疾中有涩,涩中有疾。
张旭的《古诗四帖》,线条看似流畅,实带涩意,线条犹如骏马下山,疾驰如飞,但涩笔甚浓,笔笔有力。
所以书法线条最忌轻浮顺划,应使书写的线条行处疾而不速,留处涩而不滞。达到动静相成,处处丰实的境界。
3,直与曲
书法艺术是由曲线和直线巧妙搭配而成的。大篆线条弯曲;小篆线条婉曲而流通;隶书线条平直;草书线条曲线放逸生奇。刘熙载说:书要曲而有直,直而有曲。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讲到“戈”的写法时说:直如临谷之劲松,曲类悬钩之钓水。可见书法中的线条,直离不开曲,曲应依直,曲直渗透,互为包容,互为转化。
六,书法线条的演变
自从有了文字以后,字的线条就有了书写与镌刻,并出现了以后的碑学与帖学两个流派。
1,碑刻书法的演变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可识文字,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因工具材料的限制,其线条瘦劲犀利。
金文是铸成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风格与甲骨文相近。金文古拙、粗犷、凝重、笔画圆劲。
石鼓文刻于先秦,是最早的刻石文字,书法体态浑穆,画如屈铁,书体险曲。
小篆以秦刻石为代表,刻石形体匀圆齐整,左右对称,线条粗细均匀,结体规矩典雅。
西汉刻石少见。而东汉刻碑之风盛行,名碑林立,著名汉碑多出于此时。
南北朝碑刻书法大都是楷书书写,南朝有《爨龙颜》、《爨宝子》;北朝以墓志、造像记为主,书法方劲古拙。
唐代是晋代以后书法的又一高峰,欧、虞、颜、柳众碑林立,自唐以后,虽有碑刻,但传世较少。
碑刻书法是书家书写与刻工共同完成的,又经过历史的沧桑,更显骨折苍劲,线条高古朴厚。
2,墨迹书法的演变
墨迹书法可以看到墨迹,看到线条的走向,较碑刻更容易学习。
目前,我国陆续出土了战国时期的秦简、楚简,敦煌、居延、武威的汉简。书写材料为竹简、木牍和帛书。文字是由大篆变化来得隶书、章草书。


三国、两晋时期留存至今的墨迹大都是简牍、写经和残纸。流传有序的书法家墨迹是陆机的《平复帖》。鈡繇、皇象、索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均有刻帖流传。
五代时期的杨凝式《韭花帖》、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的行书,都是学帖的绝好范本。
元代的赵孟頫传世楷书《胆巴碑》和行书、小楷皆是传世名帖。
明初有宋克的《急就章》,中期有祝允明的狂草,文征明的行书,后期有董其昌的行书、小楷。
清代书法早期是明代书法的延续,属帖学期,著名者推王铎、傅山的草书;中期帖学由盛转衰,碑学兴起;晚期是碑学的中兴期。流传下来的墨迹以楷书、行书、草书及早期篆隶书为主。
      总之,创作出一幅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需要有节奏感的书写内容;需要有书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需要有力感的线条、变化的墨色和有节奏感的结体和布白。静止的、无生气的、整齐划一、内容平淡的书作是不会吸引观赏者眼球的。

END

墨客艺术 ◎ 每日分享

发 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