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7岁,二胎两房:被过度焦虑拖垮的职场中年妇女

 Purefact 2019-03-14

关于成长,关于职场,还有心理学

带你打开全新的视角

过上想要的人生~

文|王胜男

微信公众号|璃语职美人(crystal_words)

璃语生涯咨询师温馨提示:

职场道路千万条,

自我提升第一条,

职业焦虑破不掉,

职场发展两行泪。

01

随着职业咨询案例的增多,很多来访者在咨询诉求上都会写上“焦虑”这个词。

但是在我看来,大多数人是忧虑过多而非焦虑;较少部分人会因为工作压力而产生过度担忧,变成焦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我们很多时候会将“忧虑”和“焦虑”替换使用,在词意上并不能分得很清。

如果是从认知行为的角度进行解释的话,两者有本质上的区别。

忧虑是一个认知过程,通常发生在心理上。

例如,心理上预期某个糟糕、消极的事件会发生,并在心理上准备如何应对这样子的结果。当忧虑次数变多,并且难以控制,对日常生活造成困扰或导致明显的痛苦的时候,就会引发焦虑情绪。

焦虑情绪会发生在生理行为上。

例如:烦躁不安、心跳加速、注意力无法集中、胃部紧张(胃痛、恶心、腹泻)、出汗、轻颤或者发抖、眩晕或头晕等等……

02

咨询者Linda(化名)今年37岁,是一名外企的销售经理,同时又是两个孩子的妈妈。

在视频的那一端,我察觉到她虽然妆容精致,但是内心疲惫:每说一句话,似乎都要叹口气。

她说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从一睁眼开始就有做不完的事情要做。但是一天过后,又不知道自己忙了什么。

一方面,她感觉工作也没有做的有多好,工作方面没有什么成就感;

另一方面,她觉得也没有陪好孩子,对待家庭和孩子方面又深感愧疚。

事实上,Linda的情况并没有她想象的那么糟糕。

按说Linda和她父母同住,两个小孩都已经上幼儿园了,小孩有父母帮忙照顾,在孩子方面并不需要分散她太多的精力,只是在下班后到晚上睡觉这段时间需要陪伴孩子。

然而Linda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她经常会把工作带到家里来处理,结果往往是人在家里,但是灵魂扑在了工作上面。

在人神分离的状态下,孩子们经常抱怨妈妈不陪他们,在工作方面也并没有完成的多好,甚至领导也曾经找过她谈话,不明白为什么她会这么忙,建议她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工作方式,但是她自己也找不到什么问题。

鉴于她完成工作质量还可以,虽然偶尔会犯一些小错误,但是工作态度认真负责执行力较高,并没有过出现过大问题,领导也并没有说太多。

但是Linda时常感到压力大很焦虑,有时候会想干脆辞职算了,或者找一份新的工作。

但是说实话,现在这份工作已经做了六年了,不论是年龄问题、人际关系还是薪资待遇方面也还算是不错,况且经济问题让她不敢轻易做决定。

因为虽然现在的经济条件不错,但是日常消耗较大,尤其是最近刚刚贷款买了第二套房子,因此是有一些压力的:如果辞职了,在经济方面会比较紧张;如果换工作,又担忧可能还不如现在这个。

Linda说,希望能够找到个新的职业方向。既在经济方面有所保障,在时间方面又能够平衡工作和家庭。又希望这份工作是有成长和有个人发展的,等等。

03

当看到讲到自己的职业诉求的时候,她突然间不好意思的问我:“王老师,我的要求是不是太多了?”

我并不想打击她,或者反驳她,我们都希望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为这是人之常情。

但是我们也必须需要认清楚现实,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我在培训或者咨询的时候,也常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权衡利弊下做最好的选择。”

“王老师,你说有这样的工作吗?”她突然间不太信了起来。

“我现在办法直接回答你,因为这是我们今天探索的主题。”我重新拉回到咨询主节奏。

通过咨询分析,Linda性格开朗,喜欢人际沟通,她对这份工作是比较喜欢的,但是她常常会感到很焦虑,总是担心工作出纰漏;很多工作即使是完成了,她也会不太放心,回到家后再次核实确认。

有一次结婚纪念日,她和先生在外面看电影,一位老客户发信息向她询问产品价格,其实她把价格报给对方就可以了,因为她的助理之前把报价用邮件方式发给过这个客户。

诡异的是,Linda开始担忧是不是之前邮件发的报价出现了问题,否则这个客户为什么问她报价?!

她不敢回复给对方,担心万一之前助理报错了,不知道如何解释,于是她开始坐立不安。

收到了这条信息后,她开始脑补了很多“悲催的”可能性:是不是助理发错了报价?如果是发错了报价怎么办?如果万一报价报错这件事被老板知道了怎么办?......

她一直担心这些事情的发生,以至于后来电影演了什么,她都不记得了。

电影一结束,Linda就奔回家进行核查邮件,发现并没有出现问题,之前的担忧都是多余是自己想太多了——原来当时这位老客户忘记了报价是多少,觉得直接问Linda比较方便。

一个美好日子就这样子被毁了,老公经常抱怨她在工作方面总是想太多,导致夫妻关系不太和睦。

经过分析,首先对于现在的工作内容Linda是比较喜欢的;其次,在薪资、能力提升以及未来的职位晋升方面,这份工作都可以满足她的要求。

从表象来看,似乎是这份工作占据了Linda大量的时间,导致她身心疲惫;

但是经过分析发现,原来核心问题并不在于这份工作本身,而是Linda因为过于焦虑,总是担心工作出纰漏,一点点事儿都会反复核实——这才是她“工作量大”的主要原因。

正常来说,每个人都会产生忧虑,这是一件在正常不过的事情。

当生活中发生一些我们不太希望发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忧虑;

当面对工作压力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忧心忡忡。

从心理健康的领域来说,当忧虑几乎每天都出现,甚至严重程度与当下情境不舒服且难以自我控制的时候,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影响的时候,这种忧虑被称为过度担忧。

一般情况下,如果生活中出现忧虑过度的情况,那么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的概率较高;如果是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并且生活中受到较好的支持和照顾的时候,这种现象较少发生。

当生活中忧虑的频率过多、严重过度以及不可控的时候,可以通过进行心理咨询缓解;如果是职业忧虑过度,通过心理咨询不能解决问题的话,那么可以尝试通过专业职业咨询配合心理学的知识和技巧,来进行疏导和治疗。

从职业生涯的角度来看,在职业中出现忧虑过度而导致的焦虑,可以归属于职业压力的范畴。

在以往的案例中,我通过用认知行为的方式进行调整和治疗,具有很好的积极效果。

04

在Linda这个案例中,我运用了心理学CBT疗法(认知行为治疗)的方式,给她做了一个疗程的咨询。

通过咨询她发现,自己的问题不在于职业定位,也不在于要找一份“她心目中理想”的工作,而是因为过度担忧犯错而产生的职业焦虑。

而长期的焦虑没有及时得到较释放和指导,导致心理和生理又发生了一些问题。

例如:不反复查收邮件就会烦躁不安、莫名心慌、免疫力下降、开会时感到胃痛等等。

那么,如何识别自己的担忧情况是否过度呢?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自评。

我几乎每天都在忧虑。

就算是一切正常我也会担忧。(例如,即使工作顺利,也会担心自己的工作问题。)

我对小问题过分担忧。(例如,与同事沟通会担心用词不当。)

我的忧虑过度了,有时候会担心自己过度操心。

别人说我想的太多了,担忧的事情太多了。

我的忧虑很难控制,一旦开始就难以停止,情绪难以控制......

在上面的描述中,如果你有至少三项中标,对你而言忧虑可能成了问题。

如果发现自己在工作中,经常会产生过度担忧怎么办呢?

05

识别忧虑的类型:对当前现实问题的忧虑还是对各种假象情境的忧虑。

对现存问题的忧虑,就是担心此时此刻地正常处理的问题性情境。

例如,优惠政策,或者开发新客户等等,对于现存问题的忧虑,如果能够采取的有效的行为,这反而是积极的,有利于工作的提升。

对假性情境的忧虑,与对现存问题的忧虑相反,是指尚未发生的事,甚至永远不会发生。

也许有时候会包含一些在遥远的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情境,但几乎不可控,甚至完全不可控。

例如,客户问Linda报价,怀疑是不是助理的邮件报价出错了,进而担忧万一因此老板责难我怎么办?最后面的一个忧虑就是假想事情,对于这样的情景,主导因素并不是自己,较难预防和改变。这种假想概率较低,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于助理的工作提醒和监督就好,无法做到让对方永远不犯错。

Linda的职业焦虑通过认知行为介入式咨询治疗后,她的忧虑也会经常发生,但是学会如何分别和判断,会让她的焦虑状态有所缓解。

以往她会强迫自己做很多重复性核实性的工作浪费很多时间,导致工作效率低下,这种行为仍会存在,并不会完成没有,但是比起之前已经改进很多,且焦虑情绪越来越少了。

后来的Linda和我们反馈说,她的年终评级拿到了全公司的唯一一个A++,在反馈中她写道:“王老师,我突然间觉得适度的忧虑对于现在的我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情了。”

原来,Linda把过度焦虑降到了适度忧虑,反而在职场上发展的更好了。

不知Linda的故事,有没有给你带来一些启发呢?

实际上,适度忧虑是一种积极的人格特点,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当忧虑的时候,可以提前做好计划,也可以对即将发生的困境提前做准备;

忧虑本身可以阻止一些消极的结果发生,增加积极结果的可能性。

——这对于职场能力来说,反而是一个积极的竞争力。

“人们并非被不利的事情搞得心烦意乱,而是被他们对这些事件的看法和观念搞得心烦意乱的,人们带着这些想法,或者产生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悲哀、遗憾、迷惑和烦闷,或者产生不健康的负性情绪,如抑郁、暴怒、焦虑和自憎。”——阿尔伯特·埃利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