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教学,一种民族文化的失落 邳州市八路镇中心小学 吴荣刚 王若兰 主要内容:汉字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传统的汉字教学只注重了工具性忽视了人文性,因此,只有加强汉字教学的人文性,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才能使汉字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关键词:汉字 民族文化 失落 原因 对策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认识汉字、写好汉字则是学生最起码、最基础的语文素养。那么,当前我国汉字教学其状况又怎样呢? 一、现状 材料一: 小学一二年级学生的书写比较工整、美观,学生书写水平之间的差距不太明显。随着年级的增高,学生书写水平之间的差距也日益明显,甚至形成了严重的两极分化,而且绝大部分学生的书写水平比入学时明显下降。 材料二: 据笔者调查,在当前语文教学界“加强写字教学”的呼声日益强烈的背景之下,在广大农村小学“写字”则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以笔者所在的乡镇为例:我镇1所中心小学,4所完小,10所初小,竟无一所学校设置了“写字课”。关于《习字册》的使用,90%以上的教师则作为一项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其效果可想而知。对于“毛笔字”更是无人问津,往往是在上级部门检查业务时搞个“突击战”,一个学期的教学任务短短40分钟就“摆平”了。笔者又对我市的一些乡镇小学进行了调查,其结果也是“半斤对八两”——彼此彼此。 材料三: 某报对华北、华中、华南地区的高中毕业生进行了一次有关写字方面的调查,其结果如下:写字姿势、执笔方法不正确的占48.3%;笔画不规范、笔顺不规则的占51.2%;行书笔画不规范、字迹难以辨认的占67.6%;不知碑林在何处为何物的占89.6%;懂得硬笔书写运笔方法、字体结构、章法布局的占4.6%;能说出五位中国历代著名书法大师及碑帖名称者占5.3%;能使用毛笔书写的占4.4%。 材料四: 某地一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考察,其感触最深的就是日本小学生的书法作品,他们对日本小学生深谙中国书法艺术,有着深厚的书法功底而感慨万分。归国后,一名教育官员痛心疾呼:“作为炎黄子孙——我们的下一代,写不好汉字,不懂书法艺术,这简直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汉字教学为何落到这步“悲惨”的境地,是我们的重视不够吗?不是。是我们的教学不力吗?亦否。那究竟是何原因? 二、原因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先让我们来重新认识一下“汉字”。汉字是什么?也许多数人会说,汉字就是汉民族的语言文字,是一种承载信息的符号,是一种交际的工具。这种认识则太注重了汉字的工具性,其实汉字本身就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汉字的人文性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从宏观的角度看,汉字是一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上下五千年的人类文明,那么,这些宝贵的人类文明是靠什么得以传承和延续的?是汉字。在历史的长河中,汉字的发展与中华民族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互为促进的。一方面,由于有了记录和传承人类文明的载体——汉字,中华文明才不断地发展、繁荣,中华民族才不断壮大、强盛。从造纸术、印刷术到文化教育、科学艺术等等,汉字在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发挥着重大的影响与作用。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创造和完善着汉字,从结绳记事到仓颉造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行书、楷书等,汉字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不断地规范与完善。 其二、从微观的角度看,汉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首先,汉字是一门艺术。汉字是一种音形义三位一体的语言文字,它不同于拉丁文等一些只表音的语言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从形上看,汉字具有形体美,一些字就是一幅画。举个例子,比如把“山水鱼网”四个象形字组合在一起,便构成了一幅意境优美的《渔村图》。而书法艺术则是世界艺术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具有音乐的节奏、建筑的结构、绘画的线条、舞蹈的形体,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从形义的结合上更能看出中华民族的智慧。比如,简单的“鸟”与“乌”,“鸟”须点睛,“乌”则不须点睛。这是为何?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解释:“乌鸦,孝鸟也。”原来,乌鸦老时,眼睛会瞎,而小乌鸦就会觅食喂之。这种现象被称为“反哺”,鸟类中只有乌鸦反哺,故“鸟”须点睛,“乌”则不。所以就连被称为天上的语言梵语的国度的总理尼赫鲁都说:“世界上有一个古老的国家,它的每一个字都是一幅画,一首优美的诗……”。 其次,汉字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浓缩。有首歌唱得好:“最爱说的话呀哈永远是中国话,字正腔圆落地有声说话最算话,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汉字在字形结构上表现出来的主从、收放、疏密、避让、呼应等一些关系,无不渗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 认清了汉字以后,我们就不难发现传统的汉字教学只是片面地强调了汉字作为一种语言符号的工具性,忽视了其人文性,从而导致汉字教学的“高耗低效”和一些令人不解的现象(如上文列举的现象)。其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 2000年颁布的语文教学新大纲中关于汉字教学的总要求一共有3条:①“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学会其中2500个左右,做到会写,并了解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②“学会用汉语拼音等两种查字典的方法,能根据读写的需要比较熟练地查字典词典。能独立识字。”③“用硬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行款整齐,有一定速度。用毛笔临帖,字写得匀称,纸面干净。”而各年级的要求只是把这三条总要求分解一下,再具体一些。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些要求强调的都是技能,其背后的指导理念就是“汉字是一种工具”。 《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次里程碑,在教育教学理念上实现了一次质的飞跃,在汉字教学上也有所体现。这次关于汉字教学的目标要求在基本保持《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以下几条:①“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②“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③“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④“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⑤“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⑥“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从中我们欣喜地看到,这次改革对于汉字的认识有所提高,由符号(工具性)上升到了艺术(人文性)。但是,这次改革还是没能把汉字上升到民族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这不能不是一种遗憾。笔者认为,我们只有把认识上升到汉字是一种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魂这一历史的高度,才能真正地全面地落实汉字的人文性,我们的汉字教学才能迎来灿烂的春天。 2、教材。 以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苏教版,单册2002年修订本,双册2003年修订本。)为例。 ①课文。12册教材共计275篇课文,其中介绍与汉字有关的课文仅仅只有4篇(第一册:《怀素写字》第二册:《他得的红圈圈最多》第三册:《要好好学字》第八册:《听爷爷说汉字》),只占1.45%,而这四篇课文中真正介绍汉字文化的只有1篇(《听爷爷说汉字》),占总数的0.36%。 ②描红。从第一册到第十一册,描红中的范字一律是正楷字,只有第十二册才出现了行楷。众所周知,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比汉字更富有丰富多采的形体,只要你把汉字辅入电脑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汉字这么美!试想,当我们的学生在五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面对的是“千字一体”、“千篇一律”,他们怎能感受到汉字的形体美,怎能领略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怎能不望而生厌、书写水平下降呢? ③毛笔字。教材从第五册开始每个《练习》中都安排了“学写毛笔字”的练习,但是和描红一样,范字也都是正楷,强调的也都是技能训练,(因为要求写的就是正楷字,其余的字体不管。)虽然编者也利用每页练习的右上角试图渗透一些有关书法艺术与书法名人等知识,但是这种努力如同聋子的耳朵——形同虚设。首先,它不能引起学生的“视觉关注”。比如第六册在每次练习的右上角出示了一幅书法作品,而且都是历代名家大作。但是由于面积太小——不足页面的1/6,连一个范字大都没有,有的连字都看不清,根本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甚至连教师也不在意(笔者做过调查,我校30位语文教师只有2位注意过。)其次,读不懂。再举个例子:第十一册向人们展示了汉字形体的演变历史: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行书——楷书,但是,课本上没有解读文字,教参上也没有,即使学生注意到了也“读”不懂,甚至连教师也“读”不懂。 对此,笔者也进行了一次调查,其中189名六年级学生中,知道甲骨文为何物者64人,占33.9%,而且这部分学生基本上都是从《社会》课本上获得的(第六册第21页);138名四年级学生中,知道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只有34人,占24.6%,而这些书法名家就在学生自己手中——语文课本上(详见第八册每次“学写毛笔字”练习)。 3、教学。由于广大教师只注重了汉字的工具性,忽略了人文性,所以导致教学出现一种功利主义思想——只要学生能会识字写好字就行,于是乎,强化分析字形,强调笔顺规则,强迫反复练习,10遍20遍地抄写生字词,错了罚!使原本充满人文关怀的教学变成了枯燥无味的机械训练,学生怎能不“学而生厌”? 综上所述,只注重汉字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是困扰汉字教学的根本症结所在。 三、对策。 鉴于汉字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汉字的人文性才能使汉字教学步出阴影,走向光明。 1、《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的最高指导性文件,它直接影响到教材的编写和教育教学的开展,因此它必须科学正确。所以,《课程标准》中一定要写入这样一些要求:①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演变与发展的知识。②了解有关汉字与民族发展的内容。 2、教材。教材的编写要以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为线索。①课文的选编,要收录一些与汉字有关的文章,如结绳记事、仓颉造字、著名书法家的故事等等。②描红和毛笔字练习中要把其余的字体列出来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在毛笔字练习中要以整页面的版块介绍历代书法名家并在后附上其代表书法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还要介绍汉字的演变历史,不光是图片,还要有文字说明。 3、教学。首先,教师要提高教育教学理念,要从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高度来认识汉字。其次,教师要认真学习汉字的知识。汉字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每一位教师都要不断研究这门学问,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懂得一定的书法艺术并有一定的书法水平。第三,要不断地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渗透人文关怀,比如有些文章介绍的儿歌式口诀教学法、韵文识字教学法、字理识字教学法等教学法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而据2002年8月19日《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题为《汉字是个好老师》的文章介绍:北京的萧启宏教授利用中国的易经理论研究汉字并发明了“汉字全息教学法”,其理论研究成果与该教学法的效果更是史无前例,读之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不妨一读。 总之,汉字是一种民族文化,愿我们早日步入这座文化殿堂;汉字教学是一门艺术,愿我们早日成为掌握这门艺术的艺人! (约4721字) 主要参考资料: 1、孟庆熙:由《电视歌手看中学语文教育》,《教育文汇》,2003年第4期第30页。 2、高子阳、孙颖:《跳出语文教语文》,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3、《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4、《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 邮编:221312 电话:0516-6011674(校) 0516-6013618(宅) E-mail:shibanghai2008@163.com 几句题外话:吾本一无名小卒,才识浅陋,对复杂高深而又神圣的教育本不敢妄加评论,但见到教学中存在诸多问题,吾着实焦虑与不安,于是写下此文,心惴惶恐登录论坛,以求诸位大师指点迷津。 |
|